隐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j1988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要求各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相结合,“隐性思政”课堂与思政课堂相结合,构建出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作为高校必修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是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隐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依据,探讨其教学实施途经。
  关键词:隐性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 教学实施
  一、引言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价值引领”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其他专业课程则只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正是针对此认识误区,强调“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课课都是育人课”。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本意用渗透性的方式、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受到教育。而隐性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念、育人理念,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作为载体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寓于日常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提高每一名学生的德育育人质量。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校学科专业划分复杂,而“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综合素养课程的一部分,几乎覆盖了所有专业的学生,因其所占学分最多,学时最长,是一个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平台,因此在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上有其重要的使命。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学生求知阶段英语能力提升与外语知识拓展的重要学科,对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自我起着特别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同时,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殊性就在于语言的输出也带有文化输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真实语言环境的设定,杜绝孤立的词汇、语法学习,逐步形成英式思维模式。只有达到思维逻辑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才能顺利过渡到地道英文,实现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但同时,西方文化的渗入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学生三观的培养与形成。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究,指引学生形成更健康、全面的人格与思想,向着更好的求知方向发展。
  三、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但是,“课程思政”的关键还在教师,“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教师必须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时时处处体现育人的职责,扭转偏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忽视价值传播的倾向,通过学习强国APP等方式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深刻认识德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每位教师都要深挖自己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从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的视角,将课程建设与思想育人有效结合。教师不仅要系统而科学地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建立知识与人、与生活多向度的交融关系。如,不仅要介绍科学家创造知识的成果,还要传播其探索的勇气、爱国的情懷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追求新知的志趣,传承科学家的高尚人格及奉献精神。同时还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再次,教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教师要修身立德,做出示范,成为学生做人的一面镜子。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校教师不仅要确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还要落实到教学大纲、教法、课外拓展等方面。老师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补充与思政内容相关的任务,把课后作业的内容添加思政元素,形成课内加课外的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格局。
  四、隐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对西方文化的解读与辨别,并施加正面引导,是课程思政的重点。课文文本中蕴含的西方文化理念思维习俗,我们都可以找准切入点,用跨文化对比的方法进行思辨式解读。这些与西方文化相对的中国文化元素,往往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还包括新闻时事中反映的价值伦理文化自信。通过对比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思辩,发扬精华,摒弃糟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教师在教授英语知识和国外文化(包括国家现状、政治制度、思维方式、金钱观念、职业规划、社会习俗、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同时,应将课程思政理念隐含于课堂内容和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开放性与批判性兼容的思维,客观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即西方价值观,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不仅不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还可以满足“00 后”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思想提升和心理表达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于心,培养其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德育效果。
  “课程思政”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窗口。英语课程思政化决定了首先要在英语课程核心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为此,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对于英语语言知识层面的输入,更要注意在知识传播中强调对学生思想引领、文化自信和人文情怀方面的培养,突出显性语言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相融通;在重视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输入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即学生对本该熟知和认同的本土风俗文化缺乏用英语表达的能力。通过采用“沉浸式”的教学理念,即让学生在讨论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英语这个语言媒介,在教学资料中有意识地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社会时政热点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英语表达,引导学生用英语谈中国,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得语言的学习与思政教育二者相得益彰。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有利于调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能力。因而在课程思政的改革中,除了准备相关的语言技能及知识点的讲解之外,还需要深入挖掘教程,积极主动寻找思政教育元素。教师要合理利用现有教材,可在英语课本中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及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适当地切入相对应的思政内容。老师的眼光不能仅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还要不断尝试在此基础上深挖教材中可能蕴含的政治教育元素,从课堂导入、课堂讲解、升华主题、课堂讨论到课后任务,都需要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好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性,引发学生深思,更加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逐步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五、隐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學方法
  教师要意识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本身也是育人的主要过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也在传递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教师要创新授课方式,积极主动挖掘学科文化中思政育人资源,换位思考,用青春视角讲授中国国情,加强学生理论文字转化为生活语言的训练,增强提取、表达、理解各种理论、政策、文件的能力,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更帮助学生用青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例如课本中涉及到Human Touch的相关知识时,可按下述方法进行教学:
  1、课前引导学生进入德育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给学生分享辅警冲入滚滚车流拯救儿童的小视频,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什么是human touch。要求学生观看后进行小组讨论,课上用英文复述视频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人情味”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最后通过总结归纳Human touch 就是与人为善。再请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涉及人情味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课堂教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知识深度融合
  在学习课文The Last Leaf时,首先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作者欧亨利了解的情况,包括其家庭背景、代表作品、写作风格等。再通过泛读略读等找到课文故事的主要人物、情节、线索等。在介绍作者背景时,可以对比分析中国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写作风格、代表作品等,从而摄入了中国文学元素,让学生对泱泱中华的丰富文学作品叹服。
  3、创新教学方式,拓宽课程思政的方法途径。
  在“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已经无法让学生感到“解渴”。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和交互性,有助于营造出师生平等参与互动的氛围,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互联网为受教育者提供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画面,能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丰富“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方法途径。
  4、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教育工作者要将课程思政教学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提升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掌握互联网的特点并善于利用其优势,主动将课程思政教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有机融合,切实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进行深度对接,这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六、结语
  随着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各科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思政与各科的有机结合必然会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如何更深入地结合仍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石丽娜,余叶盛.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深入展开[J].海外英语,2019(9):112-113.
  [2]张爱文.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途径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9):17-22.
  [3]张诗雨,刘佩心,谢浩玲,湛彦博.“隐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沉浸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9(20):105-107.
  [4]张婷婷,任丽霞,吕桂凤.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智慧教育渗透思政元素新路径[J].国际教育,2019(9):107.
其他文献
陈秋玲,今年刚满五十岁,刚办完退休手续,可她看上去很年轻,像四十岁左右,她知性,优雅,美丽,在女人眼里她是个女神,是被效仿崇拜的对象,在男人眼里是个尤物,看一眼就会产生罪恶感。尤其在单位大会散会后,她那一米七的身材,踩着五公分高的高跟鞋哒哒哒的踩在水泥地上发出的响声,一双双充满淫荡的眼睛特别是那些单身的老男人们一边齐刷刷地盯着她一边搅乱着他们的正常思维,完全像一道风景线,在他们眼前晃过留下了一片惊
期刊
摘要:民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体现民族文化艺术性和生活化特征的主要方面。不同少数民族的舞蹈风格和舞蹈动作特征都有各自的特点,且男性和女性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具备差异。男性在跳舞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气质多为阳刚和力量,而女性则强调柔美和婉约的情感表达状态。男性舞蹈之所以能够给独立出来进行讨论,与其典型的特征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蒙古族男性舞蹈多与蒙古族的生活环境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资源。多种因素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受到人才瓶颈的制约。乡村振兴务必把人才资源开发置于首要位置,基于本土加大力度开发内生型人才,同时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致力于农业农村的发展。构建合理的乡村人才机制,包括选拔、吸纳、管理、激励、培育等机制,用以保证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
期刊
摘要:陕北乡村文化,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被赋于了特殊的含义。它的优劣之处被白于山区的群众所认同,因此形成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住、行两方面对陕北乡村文化思想进行剖析。  关键词:乡村文化;思想;住;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白于山区千沟万壑、尘土飞扬。这种地理环境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质朴勤劳的陕北儿女 ,他们诚朴、厚道、善良,遵循基本人生原则,绽放着浓郁的陕北乡村气息。  一、住 
期刊
高山不拒绝每一粒尘土的降落,方能挺拔俊俏。江河不阻拦每一条溪流的汇入,才有波澜壮阔。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才能将教师这份平凡的工作变得伟大。 ——题记  讨厌下雨的夜晚,走在街头,脑海里会联想很多不美好的画面。我不由地加快步伐,鞋带有些许松散,沾染着雨水和泥土。弯腰系鞋带的时候,鳖见一个黑影在身后,吓了一跳。赶紧起身一路小跑,焦急地找门禁卡,因为那个人朝着我的方向走来。在小区门快关的时候,被飞奔过来
期刊
摘要:当下的高校爱国教育陷入灌输式教育、“空谈爱国”的局面,让高校学生或是没有爱国情怀或是空有爱国情、没有报国志。针对此,教师要利用时事热点、谈心谈话、思想调研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的爱国认知。挖掘红色文化素材,传承红色基因,激荡学生的家国情怀,让青年学生传承老一辈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此,助力民族复兴与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爱国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
期刊
摘要:在语音研究领域中,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发现某些区域性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迁移,而这种影响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和教学专家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语言负迁移视角下,探讨分析鲁西南地区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的影响,旨在提供有效的建议以减轻负迁移对英语语音的影响。  关键字:鲁西南方言;英语语音;负迁移;对策  引言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对母语还是对外语的习得,语音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期刊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风格鲜明,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一名女性主义作家,她的作品融入了很多地方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风格;其作品思想质朴强烈,文化自然流畅,包含了自己对整个当时社会环境的认知和批判,真实地展示了底层人民真实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作品有鲜明的乡土气息和地方风味。萧红将小城里的乡土百态、风俗人情融入小说中,由此来探讨当时底层人民的处境以及最后造成命运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意识;
期刊
(1)与子  这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与继子的不伦之恋,夫权之下的反抗挣扎……一切一切,她注定要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于是也活该被周萍后悔抛弃、投入四凤的怀抱以求救赎;该被鲁贵当作笑话当作八卦将给女儿听,以旁观者的冷嘲热讽,以局外人的谈笑风生。  于是 ,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段禁忌之恋成为了周萍一生难以直视、不愿提及、甚至渴望救赎的污点,他不愿意碰,他想摆脱,说得再通俗些,他想洗白;所以他痛苦他后悔,他
期刊
中文摘要:语言是民族语言、思想及文化所共同汇聚的结晶。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反映这个民族的意识,遵循了大多意识的规律。语言有音节、字母、单词、短语、成篇。语言形成的过程中,蕴含着这个民族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以及精神面貌,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点和民族性格。语言极其具有代表性,随着时代发展更形成了外来语,它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鲜明的民族标志。  关键词:语言 外来语 民族标志  Рез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