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五年江苏高考附加题均考到了《呐喊》篇目,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名著的重要程度。可农村高中《呐喊》篇目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该书热情不高,甚至人物和篇目也不能对应。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种策略: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异同点;通过关注重复,找到敏感点;通过关注反讽,明确突破点。
【关键词】《呐喊》;比较;重复;反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五年江苏高考附加题均考到了《呐喊》篇目,其中2015年和2018年以选择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余三年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试,赋分均为4分。关于选择题选项的考查,2018年《风波》,2015年《白光》;关于简答题的考查,2017年《阿Q正传》《祝福》,2016年《药》,2014年《故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名著的重要程度。
一、农村高中《呐喊》教学尴尬现状
1.《呐喊》篇目,内容有深度及难度,含蓄而深刻,不是那么容易看懂。很多同学习惯浅显式地阅读,对《呐喊》缺乏应有的阅读热情。
2.文科班的课时安排不合理。高中课堂文科仅仅比理科多一节课,靠这一节课,想要确确实实地扎实文本,实在是困难。而且文本内容很久不看就容易遗忘,需要反复地巩固。 学生有的没有时间看,有的看不完,平时主要依靠做题目来巩固。
3.学生对课文细节不熟悉,模糊阅读。由于作品篇幅较短,且许多内容是初中已学篇目,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总觉得理解文本会比较容易。惨淡的现实是人物和篇目也不能一一对应。
二、个人的几点建议
想要提高学生对《呐喊》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掌握文本的细节,进而加深对文本的了解,笔者做了以下尝试,期望能在复习的过程中,和学生在这些知识点上产生共鸣。
(一)比较阅读,分析异同点
为什么学生会分不清陈士成和方玄绰呢?这是因为学生对《端午节》和《白光》两篇文章不熟,当然也就对两个人物都感到陌生。那么如何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生动起来?
如在学习《端午节》的时候,先和学生一起了解了胡适先生的小说《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文字浅白幽默,讽刺了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针砭国人敷衍苟且的态度。差不多先生认为医牛的医生和医人的差不多,活人与死人差不多。而方玄绰认为老辈威压青年,青年将来有儿孙也会摆这个架子;兵士打了车夫,如果车夫当了兵,也是会这么打,所以也就差不多了。方玄绰的口头禅就是“差不多”,这种敷衍苟且与“差不多先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端午节》强调了方玄绰还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还知道老辈欺压青年和兵士打车夫是不对的,所以我们通过对比发现方玄绰还有性格的怯懦,他不敢打抱不平,也不敢伸张正义。如此,不仅丰富了课堂,增强了趣味性,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从而强化了方玄绰的人物形象特点。
(二)关注重复,找到敏感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 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当我们在文本中发现重复的字词或者句子时,毫无疑问,这是作者有所强调的敏感点,我们要细读深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1.在重复中发现矛盾
如《端午节》中的《尝试集》这本书也出现了4次。那么,为什么方玄绰总是翻出他的《尝试集》,为什么他选择这本而不看别的书?
我们回到文本:第一次,无赖地赊来了酒,喝高兴了,点烟,从桌上抓起一本《尝试集》来,躺在床上就要看。第二次逃避太太如何对付店家的追问,又翻开了《尝试集》。第三次拒绝太太给出的谋生办法,可是物质生活实在窘迫,于是又要看《尝试集》了。第四次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但也很动心,脸色一变,咿咿呜呜的就念《尝试集》了。《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进步的白话文诗歌,四次读《尝试集》恰恰能反映出的就是主人公方玄绰只是表面上进步的形象,貌似新潮,可是因为他在演讲的时候发表的却是“差不多说”,所以思想和行动是矛盾的,可见他的本质上还是落后的。
又如《明天》中五处形容单四嫂子是个“粗苯”的女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①(身材、举止)笨拙;不灵巧;②(物
【关键词】《呐喊》;比较;重复;反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五年江苏高考附加题均考到了《呐喊》篇目,其中2015年和2018年以选择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余三年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试,赋分均为4分。关于选择题选项的考查,2018年《风波》,2015年《白光》;关于简答题的考查,2017年《阿Q正传》《祝福》,2016年《药》,2014年《故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名著的重要程度。
一、农村高中《呐喊》教学尴尬现状
1.《呐喊》篇目,内容有深度及难度,含蓄而深刻,不是那么容易看懂。很多同学习惯浅显式地阅读,对《呐喊》缺乏应有的阅读热情。
2.文科班的课时安排不合理。高中课堂文科仅仅比理科多一节课,靠这一节课,想要确确实实地扎实文本,实在是困难。而且文本内容很久不看就容易遗忘,需要反复地巩固。 学生有的没有时间看,有的看不完,平时主要依靠做题目来巩固。
3.学生对课文细节不熟悉,模糊阅读。由于作品篇幅较短,且许多内容是初中已学篇目,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总觉得理解文本会比较容易。惨淡的现实是人物和篇目也不能一一对应。
二、个人的几点建议
想要提高学生对《呐喊》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掌握文本的细节,进而加深对文本的了解,笔者做了以下尝试,期望能在复习的过程中,和学生在这些知识点上产生共鸣。
(一)比较阅读,分析异同点
为什么学生会分不清陈士成和方玄绰呢?这是因为学生对《端午节》和《白光》两篇文章不熟,当然也就对两个人物都感到陌生。那么如何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生动起来?
如在学习《端午节》的时候,先和学生一起了解了胡适先生的小说《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文字浅白幽默,讽刺了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针砭国人敷衍苟且的态度。差不多先生认为医牛的医生和医人的差不多,活人与死人差不多。而方玄绰认为老辈威压青年,青年将来有儿孙也会摆这个架子;兵士打了车夫,如果车夫当了兵,也是会这么打,所以也就差不多了。方玄绰的口头禅就是“差不多”,这种敷衍苟且与“差不多先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端午节》强调了方玄绰还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还知道老辈欺压青年和兵士打车夫是不对的,所以我们通过对比发现方玄绰还有性格的怯懦,他不敢打抱不平,也不敢伸张正义。如此,不仅丰富了课堂,增强了趣味性,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从而强化了方玄绰的人物形象特点。
(二)关注重复,找到敏感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 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当我们在文本中发现重复的字词或者句子时,毫无疑问,这是作者有所强调的敏感点,我们要细读深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1.在重复中发现矛盾
如《端午节》中的《尝试集》这本书也出现了4次。那么,为什么方玄绰总是翻出他的《尝试集》,为什么他选择这本而不看别的书?
我们回到文本:第一次,无赖地赊来了酒,喝高兴了,点烟,从桌上抓起一本《尝试集》来,躺在床上就要看。第二次逃避太太如何对付店家的追问,又翻开了《尝试集》。第三次拒绝太太给出的谋生办法,可是物质生活实在窘迫,于是又要看《尝试集》了。第四次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但也很动心,脸色一变,咿咿呜呜的就念《尝试集》了。《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进步的白话文诗歌,四次读《尝试集》恰恰能反映出的就是主人公方玄绰只是表面上进步的形象,貌似新潮,可是因为他在演讲的时候发表的却是“差不多说”,所以思想和行动是矛盾的,可见他的本质上还是落后的。
又如《明天》中五处形容单四嫂子是个“粗苯”的女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①(身材、举止)笨拙;不灵巧;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