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是通过2011年大热的电影《Intouchables(触不可及)》才认识钢琴演奏家Ludovico Einaudi的。影片开头,因跳伞事故而不幸残障的男主人公Philippe在夜车中怅然怀想,在一切情节尚未揭晓之时,Ludovico Einaudi的一曲《Fly》将观众的思绪暖化包围,引向了无尽的想象空间。随着古典钢琴不断加快的节奏,一股神秘的期待感也油然而生——《Fly》因此成为一首著名的电影配乐,成为大家讨论这位小众钢琴家时必然提起的作品。
Ludovico Einaudi 1955年生于意大利都灵,他是一位钢琴家,又是专业的作曲家,有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的作曲学位。1982年他随意大利战后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Luciano Berio进修作曲,并以钢琴音乐创作者的身份发展个人事业。最初Ludovico Einaudi的音乐风格相对保守而学术,风格偏向巴赫、莫扎特、肖邦等名家。但在80年代后期,他通过一系列舞剧、多媒体音乐作品的创作历练,开始探索更符合个性的自由表现形式,逐渐走向前卫的Minimalist Music(极简音乐风格),制作偏向极限主义艺术、世界音乐、当代波普派的New Age钢琴音乐。他开始追求精致、简约的音乐主题,强调作品精心的设计与周密的编曲,那些重复、渐进而极具迷幻的音乐节拍,比传统的钢琴演奏更具感染力与完整性。在他全面转型并发行钢琴演奏专辑后,独属个人的音乐风格终于形成了——深谙古典传统,又包容前卫流行,曲子既有自由纯挚的旋律,又有缜密严谨的交响乐、电子乐陪衬,使人在欣赏学术派古典钢琴的同时,还能融化在当代电子技术的奇思妙想中,抱持着冷静、沉稳、镇定、反思的睿智。若在夜晚中聆听他的作品,孤单、寂寞、悲伤、哀恸的情绪,都会从想象的世界中汹涌而来。那种黑暗不是消极、颓废的,而是我们真实人生状态的展示,是属于成年人心中客观的“痛苦之美”。Ludovico Einaudi扎实深厚的钢琴功底,让他后期的音乐发展迅猛蓬勃,拥有无人能及的深刻与独到。他不喜欢外界给他的音乐归类、定义,至今唯一能够接受的,就只有Minimalist(极简主义)一条。
《Nightbook》是Ludovico Einaudi后期音乐事业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张专辑。此作沿袭了他的冷冽风格,为聆听者奉上属于夜晚的、黑暗忧郁的音乐旅程。通过痛苦与反省,你能找到内心对宁静的期盼,脱离白日的浮躁与焦虑,专注于孤独寂寞的另类享受。《Nightbook》深谙这种释然,像在黑暗中跃跃欲试的蝙蝠,诡秘,而不代表完全的邪恶。在一首首独辟蹊径的琴曲中,我们拥有反省的时间,以洗涤心中的愤懑与苦闷。
《Nightbook》非常典型地展示了Ludovico Einaudi对极简主义轻音乐的驾驭力。三首精致的曲目《Lady Labirynth》《The Tower》《The Crane Dance》将这种艺术张力释放到了极致。《Lady Labirynth》节奏往复而沉重,多层立体的编曲萦绕在钢琴主奏周围,层次感十足。大提琴幽然地徘徊在听觉背后,偶尔缀饰的鼓点形成声音旋涡,展示喧嚣之中宁静的失落感,象征“失去”的悲凄主题;《The Tower》演奏充满故事性、叙述感,引发斑斓的视觉画面,场景、环境、想象空间都非常广阔,音符仿若顺着一座古老的灯塔盘旋而上,在冰冷的世界中舔舐满心的怅然与失落;《The Crane Dance》最为出彩——以幽暗的提琴为基调,交响乐编织着绝望、恐惧、沮丧、挣扎的复合情绪,不断沁入心灵的深层。随着小提琴变得错综复杂,阵阵合奏仿佛要将人逼到崩溃的边缘。呼吸紧绷、歇斯底里,钢琴弹奏也在逻辑中最大限度地失控,一条不易察觉的电子音轨如同沉默噤声,将聆听者的感情拉向不复的深渊。重复不断的和弦尽情演绎着Minimalist的力之美学,古典味道的迷幻感触,创造了一个不断崩塌的精神世界。不过,Ludovico Einaudi的黑暗钢琴终究不是负能量,不论他制造了多少痛苦的过程,都会在一曲终了时赐予你压力的释放。在崩溃过后,心中的苦闷哀怨也一同消失,如同过瘾的针灸良方。
当然,作为一位New Age钢琴演奏家,Ludovico Einaudi的“治愈力”也是同样精湛的。《Nightbook》专辑首曲《In Principio》一开始就以缓和、优雅的音符,试图打开聆听者的心灵。钢琴独奏展示了一点黑夜的神秘,一点暧昧温热的情绪,如同一个伸向夜晚的阳台,让人随着电子音的百转千回,飘向没有边垠的悠然无界;专辑同名曲《Nightbook》有如怀抱使命感的进行曲,带着英雄主义般的悲壮,交响和弦加持着钢琴的力量,后半段骤然转变的独奏形式,亦象征了午夜的爱之重生;《The Snow Prelude N°2》则有传统轻音乐的疗愈功效——温暖、抚慰、平和、博爱,直至延伸到安宁、沉着、反省、深思。就算是正能量的通俗表达,也充满了成熟的睿智与雅致的知性,这便是《Nightbook》不肯妥协的风貌。
Ludovico Einaudi曾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过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全场一盏孤独而明亮的灯直射舞台,却让他的身影显得更加黑暗神秘。这位充满魅力的音乐家只是点头、微笑,没有多余的语言表达,一切应有的交流,都徘徊在他指下冻结的时间。当他抬起头,闭上眼,弹奏那首熟悉的《Nightbook》,仿佛黑夜中所有的呼吸都已静止屏息,所有的灵魂,都只想跟随他的心之节奏,共赴那无尽的漫漫长夜。
Ludovico Einaudi其他代表作
2001年《I Giorni》
《I Giorni》是Ludovico Einaudi早年的最佳代表作,于2001年发行,销售量非常惊人,一直占据古典唱片排行榜的前20位,直至2004年再版发行。《I Giorni》亦是他处于转型期的焦点之作,既有古典钢琴的感染力,又有新兴意味的探索之思。总的来说,《I Giorni》还是比较传统的,但因为那份诚挚的精神灵感,它绝不乏味,绝不枯燥;有忧伤,又有排解;有气势,又有细腻。它将Ludovico Einaudi的专业底子展示得淋漓尽致,在可听性上又考虑了普通听众的接受力,面面俱到。
2008年《Divenire》
2008年发行《Divenire》时,Ludovico Einaudi对电子编曲的掌控力已经炉火纯青。此时他的作品与New Age距离变得更近了,让古典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更具艺术性与专业性。无论钢琴的挚情、弦乐的张弛,还是电子的饱满,都让人看到一个全新、完美的前卫音乐家的姿态。《Divenire》的大部分曲目仍以动人为主,并不像《Nightbook》 那样充满暗黑风情。这份心力当然也倍受欢迎,很多人将它视为后Ludovico Einaudi的代表作,可与《Nightbook》平行抗衡。
2013年《In a Time Lapse》
《In a Time Lapse》在意大利历史名城Verona的修道院中录制,14首曲子各自独立,表达了Ludovico Einaudi针对“时间”的创作概念,十分新颖。它就像一场艺术表演,道出了对时间哲学的深刻体会。他说 :“当意识到生之有限,就会想在有限的空间中,活出无限的可能。发挥个人潜能,冲破所有限制,如同回到儿时,享受生命的每分每秒。”专辑还搭配了一个小时的音乐录像,让乐迷首次接触到他的个人生活。另外,《In a Time Lapse》也是目前我国唯一正式引进、发行的Ludovico Einaudi专辑。
Ludovico Einaudi 1955年生于意大利都灵,他是一位钢琴家,又是专业的作曲家,有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的作曲学位。1982年他随意大利战后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Luciano Berio进修作曲,并以钢琴音乐创作者的身份发展个人事业。最初Ludovico Einaudi的音乐风格相对保守而学术,风格偏向巴赫、莫扎特、肖邦等名家。但在80年代后期,他通过一系列舞剧、多媒体音乐作品的创作历练,开始探索更符合个性的自由表现形式,逐渐走向前卫的Minimalist Music(极简音乐风格),制作偏向极限主义艺术、世界音乐、当代波普派的New Age钢琴音乐。他开始追求精致、简约的音乐主题,强调作品精心的设计与周密的编曲,那些重复、渐进而极具迷幻的音乐节拍,比传统的钢琴演奏更具感染力与完整性。在他全面转型并发行钢琴演奏专辑后,独属个人的音乐风格终于形成了——深谙古典传统,又包容前卫流行,曲子既有自由纯挚的旋律,又有缜密严谨的交响乐、电子乐陪衬,使人在欣赏学术派古典钢琴的同时,还能融化在当代电子技术的奇思妙想中,抱持着冷静、沉稳、镇定、反思的睿智。若在夜晚中聆听他的作品,孤单、寂寞、悲伤、哀恸的情绪,都会从想象的世界中汹涌而来。那种黑暗不是消极、颓废的,而是我们真实人生状态的展示,是属于成年人心中客观的“痛苦之美”。Ludovico Einaudi扎实深厚的钢琴功底,让他后期的音乐发展迅猛蓬勃,拥有无人能及的深刻与独到。他不喜欢外界给他的音乐归类、定义,至今唯一能够接受的,就只有Minimalist(极简主义)一条。
《Nightbook》是Ludovico Einaudi后期音乐事业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张专辑。此作沿袭了他的冷冽风格,为聆听者奉上属于夜晚的、黑暗忧郁的音乐旅程。通过痛苦与反省,你能找到内心对宁静的期盼,脱离白日的浮躁与焦虑,专注于孤独寂寞的另类享受。《Nightbook》深谙这种释然,像在黑暗中跃跃欲试的蝙蝠,诡秘,而不代表完全的邪恶。在一首首独辟蹊径的琴曲中,我们拥有反省的时间,以洗涤心中的愤懑与苦闷。
《Nightbook》非常典型地展示了Ludovico Einaudi对极简主义轻音乐的驾驭力。三首精致的曲目《Lady Labirynth》《The Tower》《The Crane Dance》将这种艺术张力释放到了极致。《Lady Labirynth》节奏往复而沉重,多层立体的编曲萦绕在钢琴主奏周围,层次感十足。大提琴幽然地徘徊在听觉背后,偶尔缀饰的鼓点形成声音旋涡,展示喧嚣之中宁静的失落感,象征“失去”的悲凄主题;《The Tower》演奏充满故事性、叙述感,引发斑斓的视觉画面,场景、环境、想象空间都非常广阔,音符仿若顺着一座古老的灯塔盘旋而上,在冰冷的世界中舔舐满心的怅然与失落;《The Crane Dance》最为出彩——以幽暗的提琴为基调,交响乐编织着绝望、恐惧、沮丧、挣扎的复合情绪,不断沁入心灵的深层。随着小提琴变得错综复杂,阵阵合奏仿佛要将人逼到崩溃的边缘。呼吸紧绷、歇斯底里,钢琴弹奏也在逻辑中最大限度地失控,一条不易察觉的电子音轨如同沉默噤声,将聆听者的感情拉向不复的深渊。重复不断的和弦尽情演绎着Minimalist的力之美学,古典味道的迷幻感触,创造了一个不断崩塌的精神世界。不过,Ludovico Einaudi的黑暗钢琴终究不是负能量,不论他制造了多少痛苦的过程,都会在一曲终了时赐予你压力的释放。在崩溃过后,心中的苦闷哀怨也一同消失,如同过瘾的针灸良方。
当然,作为一位New Age钢琴演奏家,Ludovico Einaudi的“治愈力”也是同样精湛的。《Nightbook》专辑首曲《In Principio》一开始就以缓和、优雅的音符,试图打开聆听者的心灵。钢琴独奏展示了一点黑夜的神秘,一点暧昧温热的情绪,如同一个伸向夜晚的阳台,让人随着电子音的百转千回,飘向没有边垠的悠然无界;专辑同名曲《Nightbook》有如怀抱使命感的进行曲,带着英雄主义般的悲壮,交响和弦加持着钢琴的力量,后半段骤然转变的独奏形式,亦象征了午夜的爱之重生;《The Snow Prelude N°2》则有传统轻音乐的疗愈功效——温暖、抚慰、平和、博爱,直至延伸到安宁、沉着、反省、深思。就算是正能量的通俗表达,也充满了成熟的睿智与雅致的知性,这便是《Nightbook》不肯妥协的风貌。
Ludovico Einaudi曾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过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全场一盏孤独而明亮的灯直射舞台,却让他的身影显得更加黑暗神秘。这位充满魅力的音乐家只是点头、微笑,没有多余的语言表达,一切应有的交流,都徘徊在他指下冻结的时间。当他抬起头,闭上眼,弹奏那首熟悉的《Nightbook》,仿佛黑夜中所有的呼吸都已静止屏息,所有的灵魂,都只想跟随他的心之节奏,共赴那无尽的漫漫长夜。
Ludovico Einaudi其他代表作
2001年《I Giorni》
《I Giorni》是Ludovico Einaudi早年的最佳代表作,于2001年发行,销售量非常惊人,一直占据古典唱片排行榜的前20位,直至2004年再版发行。《I Giorni》亦是他处于转型期的焦点之作,既有古典钢琴的感染力,又有新兴意味的探索之思。总的来说,《I Giorni》还是比较传统的,但因为那份诚挚的精神灵感,它绝不乏味,绝不枯燥;有忧伤,又有排解;有气势,又有细腻。它将Ludovico Einaudi的专业底子展示得淋漓尽致,在可听性上又考虑了普通听众的接受力,面面俱到。
2008年《Divenire》
2008年发行《Divenire》时,Ludovico Einaudi对电子编曲的掌控力已经炉火纯青。此时他的作品与New Age距离变得更近了,让古典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更具艺术性与专业性。无论钢琴的挚情、弦乐的张弛,还是电子的饱满,都让人看到一个全新、完美的前卫音乐家的姿态。《Divenire》的大部分曲目仍以动人为主,并不像《Nightbook》 那样充满暗黑风情。这份心力当然也倍受欢迎,很多人将它视为后Ludovico Einaudi的代表作,可与《Nightbook》平行抗衡。
2013年《In a Time Lapse》
《In a Time Lapse》在意大利历史名城Verona的修道院中录制,14首曲子各自独立,表达了Ludovico Einaudi针对“时间”的创作概念,十分新颖。它就像一场艺术表演,道出了对时间哲学的深刻体会。他说 :“当意识到生之有限,就会想在有限的空间中,活出无限的可能。发挥个人潜能,冲破所有限制,如同回到儿时,享受生命的每分每秒。”专辑还搭配了一个小时的音乐录像,让乐迷首次接触到他的个人生活。另外,《In a Time Lapse》也是目前我国唯一正式引进、发行的Ludovico Einaudi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