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以来,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长率持续下行,2012年第三季度增长率为7.4%,创下近十年以来新低,外需萎缩,内需不振,投资减缓,面对全球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我们认为,应当坚持稳中求进的基本基调,宏观调控政策与中长期经济政策相互结合,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求突破,见成效。
一、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宏观调控上,应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确保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
在货币政策上,应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落实已经启动的基建、教育、卫生等领域项目资金的供给,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整体仍要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依经济形势以预调微调为主,相机抉择、及时调节。
在财政政策上,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一是严格财政收支,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潜在风险放在重要位置,与稳健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托住以增长速度7%为代表的底线。二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落实各地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的实施方案,对中小型微利企业进一步施行所得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稳步扩大试点范围,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提振消费。三是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机制转换。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一)优化需求结构
一是扩大内需,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以改善民生为主要线索的支出项目及其规模的增加,来拉动消费需求,支持改进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增加农民收入、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等。二是稳定出口。完善出口政策,扩大外部市场需求,需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积极试点外贸政策的财税支持方案,优化出口退税政策。三是优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虽然随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入,未来投资的拉动作用应该逐渐被消费所超越。但在短期内,拉动投资仍是扭转经济下滑趋势最有效的政策。因此,稳增长的政策主要还是依赖投资。在投资结构上,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四点:一要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二要加大对钢铁、有色、水泥等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和落后产能的整合力度,三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既要保证房地产投资的适度增长,又要防止引起房地产发展过热而使之前的调控努力白费,失信于民。
(二)优化供给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为此,应做到:
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从短期看,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争取农业再获丰收,保障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从长期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城市化理念发展农村,要用市场化的理念富裕农民。二要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新机制,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鼓励企业技改资金投入方式,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和生态保护,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三要把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发展面向生产、面向民生和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高新技术与服务业相融合发展,推动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对推动经济长远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催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引导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扩大服务开放,扩大境外投资合作,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努力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和谐
一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为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加强收入分配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品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保证就业。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准,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是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强化社会监督,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一、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宏观调控上,应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确保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
在货币政策上,应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落实已经启动的基建、教育、卫生等领域项目资金的供给,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整体仍要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依经济形势以预调微调为主,相机抉择、及时调节。
在财政政策上,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一是严格财政收支,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潜在风险放在重要位置,与稳健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托住以增长速度7%为代表的底线。二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落实各地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的实施方案,对中小型微利企业进一步施行所得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稳步扩大试点范围,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提振消费。三是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机制转换。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一)优化需求结构
一是扩大内需,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以改善民生为主要线索的支出项目及其规模的增加,来拉动消费需求,支持改进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增加农民收入、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等。二是稳定出口。完善出口政策,扩大外部市场需求,需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积极试点外贸政策的财税支持方案,优化出口退税政策。三是优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虽然随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入,未来投资的拉动作用应该逐渐被消费所超越。但在短期内,拉动投资仍是扭转经济下滑趋势最有效的政策。因此,稳增长的政策主要还是依赖投资。在投资结构上,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四点:一要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二要加大对钢铁、有色、水泥等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和落后产能的整合力度,三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既要保证房地产投资的适度增长,又要防止引起房地产发展过热而使之前的调控努力白费,失信于民。
(二)优化供给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为此,应做到:
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从短期看,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争取农业再获丰收,保障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从长期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城市化理念发展农村,要用市场化的理念富裕农民。二要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新机制,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鼓励企业技改资金投入方式,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和生态保护,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三要把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发展面向生产、面向民生和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高新技术与服务业相融合发展,推动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对推动经济长远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催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引导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扩大服务开放,扩大境外投资合作,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努力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和谐
一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为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加强收入分配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品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保证就业。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准,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是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强化社会监督,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