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俄罗斯的留学生活,丰富多彩,却又时常孤单。
提起俄罗斯,你也许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会是精致美丽的套娃、火焰般热烈的伏特加、浪漫隽永的普希金诗歌、纷纷扬扬的漫天飞雪、气势宏伟的红场与克里姆林 宫……
真实的俄罗斯到底是什么样的?在俄罗斯留学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为此,《留学》记者采访到了曾在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交换一年的肖舒欣同学。
肖舒欣今年22岁,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大四的学生。大三时,她通过学校的公费留学项目赴俄交换,以国际进修生的身份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主修俄语语言文学。提及在俄罗斯这个辽阔、寒冷的北方邻国一年的留学生活,肖舒欣讲述了许多独特体验与浪漫经历。
俄罗斯生活面面观
在肖舒欣眼中,俄罗斯是一个文化氛围十分浓郁的国家。去剧院,是俄罗斯年轻人的常备行程。戏剧、歌剧、芭蕾舞剧……这些都是他们的心头之爱。除此之外,逛博物馆、看展览也是他们的选择。周末时,朋友们往往会这样相约:“一起去中央展馆看航空展吧!”这句话就像“一起去看新上映的电影吧!”或是“一起去餐馆吃饭吧!”一样平常。
俄罗斯人特别重视生活的“仪式感”,有一套恪守的“规矩”。上剧院一定要穿正式礼服。在学校里上课、上食堂吃饭,都要寄存大衣。年轻人非常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女生出门都会打扮得优雅别致。哪怕是在严寒的冬天,姑娘们也会穿着漂亮的短裙。让肖舒欣印象格外深刻的是,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的男生永远都是穿西装打领带的。“俄罗斯的男生很绅士,会主动帮女生拉门。男士常常会给女性朋友送花。这是他们的习俗。”肖舒欣说,“俄罗斯的姑娘真的很幸福。”
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很多。大多数时候,中国人还是会和中国人一起玩。但是生性活泼外向的肖舒欣还是交了许多俄罗斯好朋友。在她看来,俄罗斯的年轻人真诚善良、热情可爱,对待中国朋友很友好,并不会使人产生距离感。
雖然俄罗斯人被贴上了“爱偷懒”“常存侥幸心理”等标签,但是肖舒欣觉得这是有失公允的。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她发现俄罗斯青年实际上充满活力,富有智慧。老一辈人的传统特征与痕迹在他们身上已经淡化了。他们也十分强调自己是“新时代的人”。当谈到“战斗民族”这个标签时,肖舒欣说,这个说法是比较戏谑与夸张的。俄罗斯人确实有一点“战斗”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粗鲁,而是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直爽的性格上—俄罗斯人坦率、实在,他们说话直来直往,有一说一,并不会拐弯抹角。有时,一些门卫大爷、存衣处的老太太态度看上去“凶凶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恶意,会真心地为你提供帮助。
在肖舒欣的印象中,在莫斯科的生活是悠然自得的。每逢天气好的时候,肖舒欣会和朋友们上公园散步。“俄语中‘гулять’(散步)这个词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个词含有一种独特的意味,我在来俄罗斯之前是没有领略到的。”肖舒欣告诉我们,“俄罗斯人几乎每天都会说:‘Давай погуляем!’(我们去散步吧!)这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城市中空气很好,树木很多。城里有大片大片的森林。莫斯科阴天很多,所以蓝天显得格外珍贵。天气放晴时,人们在公园中散步、野餐、晒太阳。肖舒欣常常独自坐在长椅上读书,看着小朋友们在一旁跑来跑去、嬉笑打闹,别有一番惬意滋味。
俄罗斯人庆祝节日往往隆重而热闹。最盛大的节日要属胜利日(5月9日)了。胜利日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纪念日。这一天,人们会来到街道上、公园里,参加各种游行活动、观看歌舞与诗朗诵表演,向民族英雄致敬。孩子们还会穿上苏联时期的军装,把自己打扮成小战士。“大街上非常热闹,人很多。好像莫斯科所有的市民都出来了。”肖舒欣这样回忆,“不用谁号召或是规定,人们非常积极主动地出门参加庆祝活动。每个人都是兴高采烈的。”
俄罗斯人的热情在其他活动中也彰显出来。2018年6月,俄罗斯世界杯开幕。肖舒欣也体验了一番观看球赛的盛况。比赛期间,人们聚集在大型的露天转播场上看球。场地上有三个超级大的转播屏,旁边有许多卖啤酒的摊位。“市民们身上披着俄罗斯国旗,脸上也画着国旗。每当自己国家的球队进球,他们就激动地高声呐喊欢呼。”这种热烈的氛围深深地感染了肖舒欣,“俄罗斯人真的疯狂地热爱足球。”
利用假期时间,肖舒欣逛了不少俄罗斯城市。波罗的海畔带有几分德国风韵的宁静小城加里宁格勒,黑海畔植满棕榈树的温暖潮湿的南方城市索契,都让她印象深刻。当谈起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大城市的对比时,肖舒欣说,她更喜欢莫斯科。“圣彼得堡有浓郁的欧洲风情,确实很漂亮。但是千篇一律的繁华未免稍显单调。而莫斯科不仅有繁华的区域,也有许多宁静、古朴的角落,让人感到内心平和。”
独特的教育方式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
回忆起一年的交换生活,肖舒欣对俄罗斯独特的教育方式感触颇深。
据肖舒欣回忆,莫斯科大学对国际学生采取相对灵活的教学形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会根据学生们兴趣、能力、需求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班,不同的班级授课内容也各不相同。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会进行平等的知识交流与激烈的思想碰撞,分享彼此的心得与见闻。此外,老师并不局限于训练学生们的语言水平,而是强调知识的广度与延展性,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们的文化修养上。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肖舒欣受益匪浅。肖舒欣告诉《留学》记者,自己最喜欢的一门课是“看电影学俄语”。上课时,老师会为大家放映电影,讲解台词中的俚语与俗语,还会介绍电影的时代背景与其中蕴涵的文化元素。“比如,在一节课上,老师生动地讲解了苏联老电影中姑娘们的裙子样式。这让大家非常感兴趣,因此对相关的台词与文化知识记忆十分深刻。”肖舒欣如是说。
“在国内,俄语系的学生大多将语言作为一项技能与工具进行训练与打磨。而在莫斯科大学的语文系,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是语言与文化的融合。”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肖舒欣认为是国外进修的一项优势。“不过国外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过于分散化的问题,学习效率上不如国内。不能笼统地分出孰优孰劣,只能说两种教育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吧。” 莫斯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数量很多,学校氛围自由而多元。肖舒欣有机会到不同院系的课堂上进行旁听,结交了一大群来自世界上不同角落的朋友,其中不乏许多有趣的人: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这些朋友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许多国外的学生很喜欢浏览新闻、讨论时事,他们很积极地参加社会生活,擅长讲述自己国家的文化故事。”与他们相比,肖舒欣有时会感到自己头脑的“匮乏”。
受到朋友们的積极影响,她开始不断地努力探索、开拓,充实自己的大脑,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们不仅要了解国外的情况,更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当我们走出国门时,才能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最爱的红菜汤也无法替代中国菜
谈到留学生活,总是绕不过“吃”的问题。肖舒欣也给我们讲述了俄罗斯的美食。她最喜欢的一道俄罗斯菜是红菜汤(борщ)。这是以红菜、牛肉、番茄等为原料制成的一道汤菜,最后还可浇上酸奶油。红菜汤是俄餐中最经典的菜肴之一。俄罗斯的甜品种类丰富,冰淇淋尤其风味独特。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普金还曾将一桶冰淇淋作为“国礼”赠送给了习近平主席,这也推动了俄罗斯冰淇淋在中国成为“网 红”。
“刚来到俄罗斯时,尝了很多味道惊艳的俄式美食,感觉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肖舒欣说,“不过到后来,待在那里的时间长了,也就有点吃腻了,开始想念家乡的饭菜了。”莫斯科有不少华人华侨开的中国餐馆。肖舒欣常常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光顾。“想家了就去吃中国菜。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酸辣粉、火锅……各种各样的中国菜都有,味道也挺正宗的。每到了中秋、端午等节日,中国餐馆座位都是爆满的。”
中国餐馆里的食客绝大多数还是中国人。中国菜对俄罗斯人的吸引力似乎并不那么大。“我们中国留学生嫌弃俄餐中的各种酱和乳太油腻了。但是俄罗斯人反倒嫌弃中国的各种炒菜太油腻了。这也是蛮好玩的一件事。”肖舒欣笑着说。
不过,开设在莫斯科的中国餐馆消费水平高,食物价格比较昂贵。所以,中国留学生们常常一起在寝室做饭。肖舒欣告诉《留学》记者:“我们买来火锅底料,一起煮面,煮菜,做麻辣香锅。感觉很幸福。”
难以打破的文化隔阂
一年的国外生活,尽管时间并不漫长,但是还是让肖舒欣在回国后有了些许脱轨的感觉。因此几经思忖,正在读大四的肖舒欣选择去北外攻读MTI翻译硕士。当《留学》记者提问,为什么她没有选择申请去俄罗斯读研时,肖舒欣表示,自己还是更适应在国内的生活方式。“我们国家的电子商务很发达,网购、订外卖都十分方便。这一点是俄罗斯比不了的。”
留学生活有光明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阴影。待在国外的日子里,肖舒欣也会产生孤单的感觉。她告诉我们:“当时很怀念在国内生活的感觉。在自己的国家可以用母语轻松地完成各种交际,不用担心产生误解。在国外,毕竟会存在沟通困难的情况。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很难打破。这种隔阂不是语言上的问题。哪怕俄语练得再好,也很难达到俄罗斯人的水平。他们谈笑时的一些‘梗’还是会让我困惑。俄罗斯学生一起聊天时,很多时候中国人插不进话。他们虽然会照顾你,但是总会把你当成一个‘宝宝’。”这也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共同的感受。
留学生活的“孤单”也体现在其他方面。肖舒欣告诉《留学》记者,面对同一个进修班的学生,俄罗斯的老师似乎对欧洲学生更加关注,对中国学生的关注则相对少一些。“我们的听力老师提问欧洲学生时总是会叫他们的名字,但是她一直不叫我们中国学生的名字,也许是没记住吧。”这种微妙的态度也反映在住宿安排上。“学校不会安排中国留学生住进莫大主楼的宿舍。那里住宿条件相对较好一些。”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倒不会有这种受到“差别待遇”的感觉。但是,在一大群朋友中,中国留学生很难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尽管留学生活并不是完美的,但是这一段时光还是成为了肖舒欣值得珍藏的宝贵经历。她说:“我和俄罗斯朋友们至今仍然保持着联系。很多回忆都是毕生难忘 的。”
提起俄罗斯,你也许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会是精致美丽的套娃、火焰般热烈的伏特加、浪漫隽永的普希金诗歌、纷纷扬扬的漫天飞雪、气势宏伟的红场与克里姆林 宫……
真实的俄罗斯到底是什么样的?在俄罗斯留学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为此,《留学》记者采访到了曾在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交换一年的肖舒欣同学。
肖舒欣今年22岁,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大四的学生。大三时,她通过学校的公费留学项目赴俄交换,以国际进修生的身份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主修俄语语言文学。提及在俄罗斯这个辽阔、寒冷的北方邻国一年的留学生活,肖舒欣讲述了许多独特体验与浪漫经历。
俄罗斯生活面面观
在肖舒欣眼中,俄罗斯是一个文化氛围十分浓郁的国家。去剧院,是俄罗斯年轻人的常备行程。戏剧、歌剧、芭蕾舞剧……这些都是他们的心头之爱。除此之外,逛博物馆、看展览也是他们的选择。周末时,朋友们往往会这样相约:“一起去中央展馆看航空展吧!”这句话就像“一起去看新上映的电影吧!”或是“一起去餐馆吃饭吧!”一样平常。
俄罗斯人特别重视生活的“仪式感”,有一套恪守的“规矩”。上剧院一定要穿正式礼服。在学校里上课、上食堂吃饭,都要寄存大衣。年轻人非常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女生出门都会打扮得优雅别致。哪怕是在严寒的冬天,姑娘们也会穿着漂亮的短裙。让肖舒欣印象格外深刻的是,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的男生永远都是穿西装打领带的。“俄罗斯的男生很绅士,会主动帮女生拉门。男士常常会给女性朋友送花。这是他们的习俗。”肖舒欣说,“俄罗斯的姑娘真的很幸福。”
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很多。大多数时候,中国人还是会和中国人一起玩。但是生性活泼外向的肖舒欣还是交了许多俄罗斯好朋友。在她看来,俄罗斯的年轻人真诚善良、热情可爱,对待中国朋友很友好,并不会使人产生距离感。
雖然俄罗斯人被贴上了“爱偷懒”“常存侥幸心理”等标签,但是肖舒欣觉得这是有失公允的。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她发现俄罗斯青年实际上充满活力,富有智慧。老一辈人的传统特征与痕迹在他们身上已经淡化了。他们也十分强调自己是“新时代的人”。当谈到“战斗民族”这个标签时,肖舒欣说,这个说法是比较戏谑与夸张的。俄罗斯人确实有一点“战斗”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粗鲁,而是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直爽的性格上—俄罗斯人坦率、实在,他们说话直来直往,有一说一,并不会拐弯抹角。有时,一些门卫大爷、存衣处的老太太态度看上去“凶凶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恶意,会真心地为你提供帮助。
在肖舒欣的印象中,在莫斯科的生活是悠然自得的。每逢天气好的时候,肖舒欣会和朋友们上公园散步。“俄语中‘гулять’(散步)这个词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个词含有一种独特的意味,我在来俄罗斯之前是没有领略到的。”肖舒欣告诉我们,“俄罗斯人几乎每天都会说:‘Давай погуляем!’(我们去散步吧!)这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城市中空气很好,树木很多。城里有大片大片的森林。莫斯科阴天很多,所以蓝天显得格外珍贵。天气放晴时,人们在公园中散步、野餐、晒太阳。肖舒欣常常独自坐在长椅上读书,看着小朋友们在一旁跑来跑去、嬉笑打闹,别有一番惬意滋味。
俄罗斯人庆祝节日往往隆重而热闹。最盛大的节日要属胜利日(5月9日)了。胜利日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纪念日。这一天,人们会来到街道上、公园里,参加各种游行活动、观看歌舞与诗朗诵表演,向民族英雄致敬。孩子们还会穿上苏联时期的军装,把自己打扮成小战士。“大街上非常热闹,人很多。好像莫斯科所有的市民都出来了。”肖舒欣这样回忆,“不用谁号召或是规定,人们非常积极主动地出门参加庆祝活动。每个人都是兴高采烈的。”
俄罗斯人的热情在其他活动中也彰显出来。2018年6月,俄罗斯世界杯开幕。肖舒欣也体验了一番观看球赛的盛况。比赛期间,人们聚集在大型的露天转播场上看球。场地上有三个超级大的转播屏,旁边有许多卖啤酒的摊位。“市民们身上披着俄罗斯国旗,脸上也画着国旗。每当自己国家的球队进球,他们就激动地高声呐喊欢呼。”这种热烈的氛围深深地感染了肖舒欣,“俄罗斯人真的疯狂地热爱足球。”
利用假期时间,肖舒欣逛了不少俄罗斯城市。波罗的海畔带有几分德国风韵的宁静小城加里宁格勒,黑海畔植满棕榈树的温暖潮湿的南方城市索契,都让她印象深刻。当谈起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大城市的对比时,肖舒欣说,她更喜欢莫斯科。“圣彼得堡有浓郁的欧洲风情,确实很漂亮。但是千篇一律的繁华未免稍显单调。而莫斯科不仅有繁华的区域,也有许多宁静、古朴的角落,让人感到内心平和。”
独特的教育方式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
回忆起一年的交换生活,肖舒欣对俄罗斯独特的教育方式感触颇深。
据肖舒欣回忆,莫斯科大学对国际学生采取相对灵活的教学形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会根据学生们兴趣、能力、需求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班,不同的班级授课内容也各不相同。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会进行平等的知识交流与激烈的思想碰撞,分享彼此的心得与见闻。此外,老师并不局限于训练学生们的语言水平,而是强调知识的广度与延展性,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们的文化修养上。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肖舒欣受益匪浅。肖舒欣告诉《留学》记者,自己最喜欢的一门课是“看电影学俄语”。上课时,老师会为大家放映电影,讲解台词中的俚语与俗语,还会介绍电影的时代背景与其中蕴涵的文化元素。“比如,在一节课上,老师生动地讲解了苏联老电影中姑娘们的裙子样式。这让大家非常感兴趣,因此对相关的台词与文化知识记忆十分深刻。”肖舒欣如是说。
“在国内,俄语系的学生大多将语言作为一项技能与工具进行训练与打磨。而在莫斯科大学的语文系,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是语言与文化的融合。”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肖舒欣认为是国外进修的一项优势。“不过国外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过于分散化的问题,学习效率上不如国内。不能笼统地分出孰优孰劣,只能说两种教育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吧。” 莫斯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数量很多,学校氛围自由而多元。肖舒欣有机会到不同院系的课堂上进行旁听,结交了一大群来自世界上不同角落的朋友,其中不乏许多有趣的人: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这些朋友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许多国外的学生很喜欢浏览新闻、讨论时事,他们很积极地参加社会生活,擅长讲述自己国家的文化故事。”与他们相比,肖舒欣有时会感到自己头脑的“匮乏”。
受到朋友们的積极影响,她开始不断地努力探索、开拓,充实自己的大脑,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们不仅要了解国外的情况,更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当我们走出国门时,才能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最爱的红菜汤也无法替代中国菜
谈到留学生活,总是绕不过“吃”的问题。肖舒欣也给我们讲述了俄罗斯的美食。她最喜欢的一道俄罗斯菜是红菜汤(борщ)。这是以红菜、牛肉、番茄等为原料制成的一道汤菜,最后还可浇上酸奶油。红菜汤是俄餐中最经典的菜肴之一。俄罗斯的甜品种类丰富,冰淇淋尤其风味独特。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普金还曾将一桶冰淇淋作为“国礼”赠送给了习近平主席,这也推动了俄罗斯冰淇淋在中国成为“网 红”。
“刚来到俄罗斯时,尝了很多味道惊艳的俄式美食,感觉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肖舒欣说,“不过到后来,待在那里的时间长了,也就有点吃腻了,开始想念家乡的饭菜了。”莫斯科有不少华人华侨开的中国餐馆。肖舒欣常常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光顾。“想家了就去吃中国菜。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酸辣粉、火锅……各种各样的中国菜都有,味道也挺正宗的。每到了中秋、端午等节日,中国餐馆座位都是爆满的。”
中国餐馆里的食客绝大多数还是中国人。中国菜对俄罗斯人的吸引力似乎并不那么大。“我们中国留学生嫌弃俄餐中的各种酱和乳太油腻了。但是俄罗斯人反倒嫌弃中国的各种炒菜太油腻了。这也是蛮好玩的一件事。”肖舒欣笑着说。
不过,开设在莫斯科的中国餐馆消费水平高,食物价格比较昂贵。所以,中国留学生们常常一起在寝室做饭。肖舒欣告诉《留学》记者:“我们买来火锅底料,一起煮面,煮菜,做麻辣香锅。感觉很幸福。”
难以打破的文化隔阂
一年的国外生活,尽管时间并不漫长,但是还是让肖舒欣在回国后有了些许脱轨的感觉。因此几经思忖,正在读大四的肖舒欣选择去北外攻读MTI翻译硕士。当《留学》记者提问,为什么她没有选择申请去俄罗斯读研时,肖舒欣表示,自己还是更适应在国内的生活方式。“我们国家的电子商务很发达,网购、订外卖都十分方便。这一点是俄罗斯比不了的。”
留学生活有光明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阴影。待在国外的日子里,肖舒欣也会产生孤单的感觉。她告诉我们:“当时很怀念在国内生活的感觉。在自己的国家可以用母语轻松地完成各种交际,不用担心产生误解。在国外,毕竟会存在沟通困难的情况。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很难打破。这种隔阂不是语言上的问题。哪怕俄语练得再好,也很难达到俄罗斯人的水平。他们谈笑时的一些‘梗’还是会让我困惑。俄罗斯学生一起聊天时,很多时候中国人插不进话。他们虽然会照顾你,但是总会把你当成一个‘宝宝’。”这也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共同的感受。
留学生活的“孤单”也体现在其他方面。肖舒欣告诉《留学》记者,面对同一个进修班的学生,俄罗斯的老师似乎对欧洲学生更加关注,对中国学生的关注则相对少一些。“我们的听力老师提问欧洲学生时总是会叫他们的名字,但是她一直不叫我们中国学生的名字,也许是没记住吧。”这种微妙的态度也反映在住宿安排上。“学校不会安排中国留学生住进莫大主楼的宿舍。那里住宿条件相对较好一些。”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倒不会有这种受到“差别待遇”的感觉。但是,在一大群朋友中,中国留学生很难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尽管留学生活并不是完美的,但是这一段时光还是成为了肖舒欣值得珍藏的宝贵经历。她说:“我和俄罗斯朋友们至今仍然保持着联系。很多回忆都是毕生难忘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