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露梁大捷”打出两百年和平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日本政坛再次兴起修改和平宪法的风潮,让外界对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的担心日益增加。亚洲各国之所以对日本“修宪”保持高度戒备,是由于日本的野心带来的惨痛教训并不只限于二战。
  发生在公元1592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二十年的壬辰战争。就是一场由日本野心家发起、企图改变东亚政治格局的战争。
  发生在公元1592年,即中国明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二十年的壬辰战争,是一场由日本野心家发起、企图改变东亚政治格局的战争。这场历时七年的战争最终的确深刻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只是这种改变并不是以战争发动者的妄想为结局的。直到三百年后,当西方强势进入东亚时,壬辰战争的影响仍依稀可见。
  丰臣秀吉野心勃勃:借道朝鲜征服中国
  作为壬辰战争的策源地,日本早就开始战备工作。1590年7月,时任日本关白兼太政大臣,同时也是日本实际统治者的丰臣秀吉实现了对日本领土的完全控制。不过相当多领主仍保留着自己的军队和领地,成为日本政治稳定的严重隐患。丰臣秀吉希望通过发动对外战争,靠战争消耗各家实力。同时统一战争的胜利,也使丰臣秀吉对日本实力和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产生了不切实际的估计。他制订出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借道朝鲜进攻并征服中国,随后以中国为基地征服印度及东南亚。
  丰臣秀吉对战争的自信,来自于手下的精兵强将。此时日本刚结束国内战争,拥有大批在实战中锤炼出来的优秀将领和精锐士兵。武器装备方面,通过与荷兰的贸易和自行研发生产,各大领主主力部队已较大程度实现火器化,侵朝日军更是把火枪火炮作为主要装备。日本水军以整编后的海盗为骨干组建,作战经验丰富。侵朝日军共集结陆军15万人,水军700余艘主力舰船,加上后备力量,总兵力达28万人以上。
  作为日军首要目标的朝鲜,此时还对即将发生的战事茫然无知。朝鲜李氏王朝已有二百多年没有经历战乱,军队训练水平低下,战略设施年久失修,而且朝鲜政局正处于“东人党”和“西人党”的激烈内斗之中,甚至连政令都无法通达。
  此时的中国处于明代万历皇帝统治时期。万历十九年,朝鲜使团访问明朝,通报日方要求借道朝鲜攻击明朝的消息。万历皇帝虽然意识到战争即将来临,却并未加以重视。当时万历二十年初爆发的哮拜叛乱吸引了明朝大部分的注意力,直到壬辰战争爆发后,明朝才组建入朝部队。当时明军的组织和装备较为混乱,士兵来源复杂、待遇低下,欠粮欠饷情况普遍存在。武器装备更是五花八门,从传统的刀枪弓箭到新发明的各种火铳、火箭,什么都有,但整体火器制造和运用水平与日军有着不小的差距。明军对日军具有优势的是骑兵和火炮。同时在后勤补给上,背靠国境的明军远胜依靠海路长途运送的日军。
  日军两次入侵朝鲜,明朝派兵助战
  1592年4月13日,丰臣秀吉向集结在九州的日军下达出发命令。侵朝日军先头部队小西行长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人分乘400余艘舰船跨过对马海峡,于4月14日在釜山登陆,仅用两小时即攻克釜山。随后日军主力部队陆续在朝鲜登陆,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和黑田长政三个军团为主要突击集团,向汉城迅速推进。5月2日,小西行长军团进入空无一人的汉城。此前两天,朝鲜宣宗李昖已与文武百官一起逃往平壤。6月11日,李昖放弃平壤,再次向中朝边境的义州出逃,并遣使向中国求援。
  12月26日,明朝新任命的防海御倭总兵官李如松率领四万三千人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李如松率领的明军与朝鲜联军五万人进抵平壤城下。李如松采用中国传统的“围三厥一”战术,并组织大量火炮和火箭猛烈轰击城内日军,一举破城。小西行长率残部突围时又遭明军伏兵攻击,此役日军损失近九千人。慑于平壤之败,驻守平壤以南黄州、凤山、中和等地的日军不战而逃。至1月20日,明军收复开城,朝鲜北部黄海、平安、京畿、忠清四道光复。但过于乐观的李如松试图以轻骑三千突袭汉城,结果遭优势日军围攻被迫撤退,此后与日军形成对峙之势。
  丰臣秀吉也意识到战争陷入僵局,他授权小西行长作为代表与明朝和谈。3月下旬,双方达成协议,日军于4月下旬撤出汉城,7月明军撤离朝鲜。万历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丰臣秀吉并不甘心,经过四年休养生息,1597年2月,日军再次集结14万陆军和2.4万水军入侵朝鲜。战争初期,由于兵力不足和指挥失误,援朝明军接连失利。但日军士气也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日渐衰落。万历二十六年五月,丰臣秀吉眼见军无斗志,且钱粮消耗过大,只得默许撤军。至八月,原本在朝的14万日军只剩6万。
  明朝此时则开始大量加派军队入朝,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朝鲜问题。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在朝明军人数已达7万,明军在朝鲜长期处于兵力劣势的局面终于得到扭转。至九月,明军在朝兵力已达到14.2万,对日军形成压倒性优势。日军处境更艰难的是,由于海上交通线被明军水师封锁,在朝日军得不到海路运来的补给,饥寒交迫,更迫切希望尽快回国。
  而此时日本正在风雨飘摇之中。8月,丰臣秀吉病逝。他逝世仅9天,五大家老一致决定从朝鲜撤军。9月15日,五大家老决定向明廷提出和议要求,试图为驻朝日军赢得撤退时间。9月28日,五大家老向在朝鲜的日军发出总撤退令。
  中朝联手“露梁大捷”,歼灭日本舰队大部
  当撤退命令下达后,小西行长几次组织小规模撤退,均被中朝联军水师挫败。从日军的行动中,中朝联军水师提督陈磷和李舜臣敏锐地判断出:这是日军总撤退的信号。联军决定将计就计,在露梁海峡地区组织一场围点打援的战役,彻底歼灭日本水军,断绝残余日军的最后退路。联军故意放弃对11月18日回国的加藤清正军团的拦截以麻痹敌人,将全部水师兵力集中到顺天附近海域,由老将邓子龙率明朝水师一部埋伏在露梁海以北,切断日军退路;由李舜臣率朝鲜水师埋伏于露梁海以南的观音浦;陈磷则率明朝水师主力埋伏在昆阳竹岛,计划用三支舰队将前来救援小西行长的岛津舰队包围歼灭。
  19日凌晨,岛津舰队刚驶出露梁海峡即落入联军包围。岛津舰队一面使用火炮和火枪还击,一面继续前进。战至天明,岛津舰队被联军舰队逼入观音浦,出口已被联军封死。
  为打开突围航道,岛津义弘指挥舰队反复向港外发起冲击,联军水师与岛津舰队陷入混战。在狭小的港湾里,火枪火炮已施展不开,双方水兵互相跳帮,展开惨烈的白刃战。七十高龄的邓子龙率领亲兵不停冲向被围困的朝鲜战船,跳上甲板杀散船上的日本水兵,救出多艘朝鲜战船。日军战船随后集中火力轰击邓子龙坐舰,并组织舰船抵近用火枪齐射,邓子龙胸前中弹,当即阵亡。
  邓子龙战死后,岛津舰队也已损失过半。岛津义弘决定集合残余的二百余艘战船向港外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李舜臣看出岛津义弘的意图,率领朝鲜水师迎着岛津舰队的航线冲了上去。激战中,一发流弹击中李舜臣。弥留之际,李舜臣叮嘱左右暂时不要公布自己的死讯,以免影响士气,不久便溘然长逝。
  李舜臣的阻击为中朝水师赢得了重新组织的时间。在陈磷的带领下,明军水师对岛津舰队展开追歼。战斗一直打到当日正午,岛津舰队几乎全军覆没,除岛津义弘率50艘战船突出重围外,其余450艘战船全部被击沉,日军阵亡一万余人,史称“露梁大捷”。岛津义弘之后率残部逃至釜山,搭上回国的最后一班船。至此,朝鲜已不存在成建制的日军部队,壬辰战争也画上了句号。
  日本的失败,相当长时间内打消了日本向大海那一边扩张的野心。丰臣秀吉虽然部分达到了削弱其他领主的目的,自己的嫡系却也同样损失惨重。他死后,在战争中最大限度保存实力的德川家康轻而易举地扫平其他诸侯,建立起幕府。在1853年美国佩里准将的黑船叩关之前,德川幕府一直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无论是无组织的倭寇还是有组织的日本水军,再也没有敢向中国沿海发动大规模入侵。整个东亚地区保持了两百多年的相对和平状态。
  朝鲜的胜利,使之保住了自己的国家和王朝。而对于明朝而言,壬辰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东亚的核心地位,维护东亚朝贡体系的稳定,也为明帝国乃至其后的清帝国争取到一个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
其他文献
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唯一一次打我的原因:在四川宜宾,一天看书时,不留神把一脸盆水打翻了,搞得一塌糊涂。爸爸问起是不是我干的,我矢口否认。我撒了谎。父亲就打了我一下,不轻不重,这是我记忆当中他唯一一次打我。他说,你怎么搞的,做错了事情还要撒谎,以后如果继续撒谎怎么得了。  还有一次父亲是这样对付我的无理吵闹的:那天我不知为什么事情一直在哭闹,胡闹得过分了。爸爸一下子把我抱起来搁在一个大柜顶上,我自
期刊
如果我们的文明史是5000年的话,那么第一次文明转折发生在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这是我们从散漫的远古社会迈入国家文明的第一次文明大转折。第二次文明转折从夏到秦,历经春秋战国五六百年,秦帝国最终从分治的国家文明发展到、跨越到统一的国家文明,即: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中国文明第二次大的历史跨越。  秦帝国统一中国有两大功绩:第一,它从政权意义、从疆域意义上统一了中国;第二,它统一了中国的文明。对
期刊
公元前431年一公元前404年,古希腊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大联盟为争夺霸权爆发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年冬,雅典按照风俗为在战争中阵亡的人举行公葬,仪式上人们推举伯里克利发表演说歌颂逝者。作为杰出的领袖和演说家,伯里克利将演说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及更为高远的视野中展开,他从雅典的制度、传统和生活方式入手盛赞了城邦的伟大和逝者的荣耀,今天读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这篇演说记载于古希腊伟
期刊
也许按照欧洲的标准,我是一个介于社会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之间的人。  我会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一方面,我倡导机会均等,努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最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还有一定的悲悯之心,希望失败的人不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我想让制度以最高的效率运作,但同时考虑到那些现状不佳的人,因为他们的自然条件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多的资源,或者他们本身缺乏努力奋斗的条件……  我是名副其实的自由主义者,因为
期刊
大学是提供博雅教育的地方,教你做一个知书达礼的君子  我想先谈一谈究竟什么是大学?作为一所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大学并不完全是一个乌托邦,从它的历史来看,虽然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国的大学很古老,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还是起源于欧洲,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法国、意大利,然后再到英国,像我们所熟悉的牛津、剑桥,都是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  大学UNIVERS
期刊
我4岁启蒙。一清早四五点钟就被家人从床上拖起来,头上盖一块包袱皮,堂兄抱着我到老师家里去。先向孔老夫子叩头,再向老师叩头。老师给我取了一个学名叫“任干强”,还教了我几句三字经: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垂于后。我在“文革”时自我检讨名利思想的根源,说我四五岁受孔孟之道之害。  我的前一辈是从旧学开始,在我那一辈已经提倡新学,但我父亲虽然是开店的商人,却爱“附庸风雅”,结交了很多文人。正在他飞黄腾达的
期刊
一般提到《花间集》常常引用到的句子,大家可以看到跟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的内涵是非常像的。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绿罗裙是女孩子穿的绿色的裙子,你记得这样的一个绿色,你走到天涯海角,看到所有的草的颜色,都会爱怜那个草,因为你的爱是可以扩大的,会从绿罗裙扩大为“处处怜芳草”。  文学和艺术上的美,其实是一种扩大的经验,我们不太知道在生命的哪一个时候,因为一种什么样的特殊体验,你的情感会扩大。也许
期刊
Q:问/珍妮·麦克克鲁 齐莫娜·辛普森 A:答/门罗 翻译/梁彦  这是一篇原刊于《巴黎评论——虚构的艺术》第137期的访谈。这段文字从克林顿镇——门罗和她的第二任丈夫格里·佛兰米林住的家中传出,这里是门罗写作的地方。这部分文字虽然并不完整,但它仍旧是观察和倾听新科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一扇门。  我在怀孕期间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觉得有了孩子,我就再也不能写作了  Q:你上大学的时候,是不是已
期刊
德国青年卜劳恩,又一次失业了。他满大街地转了一天,依然没有找到工作。情绪极度低落的卜劳恩去酒吧坐了半天,直到将身上最后一块钱换了酒喝下肚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  可是,家里也不是天堂,他唯一寄予希望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并没给他争气,他的成绩居然比上学期退步了。他狠狠地瞪了克里斯蒂安一眼,再也不想跟他说话,回到自己的房间呼呼大睡了。当卜劳恩醒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上。他习惯性地拿起笔写日记:5
期刊
过去我也一直认为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条,直到我遇见了《讲刊》上的这篇文章《去罗马的路只有一条》。  人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纷繁的世界中不停奔跑的我们一直在调整、在选择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然而,当我们受到挫折后,往往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来安慰自己。但真的是条条大路都适合自己吗?麦家认为,人如果不能循着天分而动,越是坚持就越是自我为难,自我损耗。而我们的教育偏偏倡导“勤能补拙”、“追求全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