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社简介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雄黃社是2007年何迟在北京发起成立的艺术小组,三位成员何迟、吴海、郭海强都毕业于西安
  美术学院。
  2009年11月,在北京京郊奶子房一堆荒弃的房子里,雄黄社策划了给成员自己参观的展览《骄
  傲》。2009年12月,在同一个地方,雄黄社策划了共有27位(组)艺术家参加的、从开幕到永远的展览《风流》。荒野、破败、有限的条件激发了很多无法在传统的白盒子和黑盒子里面实现的项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粗野、放肆,大部分作品无法保存和挪移。2010年5月,雄黄社发起了有50多位艺术家参加的、地点由每位(或每组)艺术家自己选择、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开幕到永远的群展《天涯》。2011年,雄黄社发起了在“他者的地点、他者的时间、他者的展览”上发生、并且可能由“他者发现宣传”的、有20位(组)艺术家参加的展览《春秋》。雄黄社在这些活动的策划和发起中,绝不干预艺术家的作品方案,保持设定展览规则、联络和服务的工作角色,贯彻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恕”道精神。而每次展览的形式和方法,则成为雄黄社生产的方案,给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史提示了新的可能性。
  雄黄社同时也是独立的创作团体。他们的其他作品也表达了强烈的政治立场,和对民族国家的
  责任感和现实关切。



其他文献
版画为原配,山水是情人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用在肖映川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在版画界摸爬滚打数十载后,他已把版画做到极致,然而突如其来的风向大转使他把目光投向了国画,在国画的圈子里,初来乍到的他非但不生疏反而把国画也搞得有模有样。正如一首军歌中唱的那样:“说打就打,说干就干,练一练手中枪,刺刀手榴弹。瞄得准来投也投得远,上起刺刀让他心寒,抓紧时间加油练,练好本领准备战,不打倒反动派不是好汉,打出
期刊
当我站在某个欧洲的当代美术馆或画廊里时,掏出手机擦一擦油叽叽的屏幕并随便地照上一张。我会发现这种干净整洁的视觉效果终于和我在artdaily网站上看到的一样了,这是美图秀秀所不能做到的。  当然,接下来我会想办法搞懂所有作品。我会着重关注最近的作品。如果有老外提醒我某个年轻艺术家最近变的很红,我会在24小时内Google他的所有信息。保持住这样的新鲜感和积极态度十分必要,至少使得一天的迷路和找厕所
期刊
1. 在上海,四月初的某天,昔日法租界内一处受到追捧的高档咖啡馆里,三位身着时装而各具风格的女士坐在一款方桌前,在阔声谈论着:当代艺术。  她们的话题游离在拍卖、收藏、投资、名气、博览会、国际大展等等萦绕在当代艺术周围,而又挥之不去的关键词。她们身后的钟表大概显示的是晚上九点半。  当时的情况有些许类似梵高画过的阿尔勒晚上的咖啡馆,只是地点和人物都更东方和当代。  2. 同样在上海,六年前,在一家
期刊
第12届里昂双年展的主题是“与此同时……突然,以及然后”。策展人贡纳B.卡瓦兰(Gunnar B. Kvaran)沿着第十届所确定的关键词“传承”,将其定位在“叙事”这一话语视角。  “叙事”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乔托(Giotto)那里。卡瓦兰所谓的“叙事”自然不是乔托式的古典叙事,也不是由形式主导、手法作为目的的现代主义叙事,换句话说,它既不是以视觉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期刊
手头拿到的这两本书都和策展有关。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策展话题》(Curating Subjects)这本书,最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欧美各种策展课程的必备书单上,已经成为讨论策展问题时所必须参照的重要策展理论文集。通过我们本土的策展人在外的工作和游历,这本书被介绍到国内,开始在一些私下的和非正式的讨论与谈话中被提及,最终促成时代美术馆的策展人蔡影茜组织发起文集的翻译和出版。如今这本书也有了两本续集,分别就
期刊
期刊
李子侯的创作选择了“农桑”这个古老的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工笔人物画。作品朴实纯真,浸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他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同时,更注重了西方现代构成,使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兼工带写”,而是工整与写意的妙合天然。他以“工笔意写”的理念,探索出一条工写结合的画风。这种创造,使浙派的工笔人物画与水墨人物画一样声名大振。    一味追求细节,耗工费时,尺幅巨大,这种倾向不应作为工笔画的发展方
期刊
与朱德群先生相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当时我尚在上海画院工作, 朱先生到大陆旅游得以初次相见。87年我赴法国访问,有幸第一次去朱先生家作客,以后若干年,我与朱先生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会面,最令人难忘的是93年与95年为吕霞光先生的文物捐献及中法文化交流,两次到巴黎,又得以到德群老师家中做客。此时朱先生已搬进新居,位于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维蒂市。画室是由著名建筑师多明尼克, 雕塑家费候为他们设
期刊
年廿九的下午三点,离该出发往机场的时间还有不到6个小时,但我要到达的目的地的申根签证却还没有拿到。从物理学意义上说,我仍然身处广州,却在心理上进入了出发和不出发的叠加状态,也就是说,我无法确定我从此处和彼处的临界点。这一联想也适用于朋友圈上大家不时就某国、某展、某fair的刷屏,那是一种心照不宣:我们是彼此在场的目击者,正因为有了考虑周全的社交媒体,我们才得以避免量子力学家的尴尬处境。  大年初一
期刊
李振华:“中国城”这个概念的来源,和你的工作有什么具体联系?  Ming Wong:我是在新加坡出生的第三代华侨,(祖父母1930年代从广东省移民到新加坡)成长的时候一直受英语教育,我青少年的时候对自己的文化根源很感兴趣, 在南洋美术学院选读传统中国画系,都是为了探讨自己的身份。“中国城”也可以称“唐人街”,都是华侨在外国的聚合场所,一直给华侨机会保留中国文化,跟所谓“母国”保持联络,与同样为了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