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准》中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而探究式学习中的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问题导学”,“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就问题而言,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检验假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
1“疑”——问题与预设
过去的实验课上,常常会有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在实验中又相互观望、犹豫不决,或者按教师给的实验步骤“照单抓方”,实验做完了,连实验原理都没搞清楚。同时,一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往往有的人忙个不停,而有的人就是看别人做实验,没有参与实验过程。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中,导学案设置的问题,除了结合实验基本知识、原理和操作外,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在实验课前就有明确的实验学习预设。同时,可根据实验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个实验小组一般由4位学生组成,确定一位小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如谁去取实验材料,取什么样的实验材料,谁做实验记录,或者分别完成几组实验等等,这样可避免学生相互推诿,作壁上观,又可避免群龙无首,一哄而上,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实验教学的导学案除了具有一般导学案的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等特点外,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如做“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在家制作一碟腌黄瓜或萝卜,观察黄瓜腌制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是从哪里来的?这种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
实验课若仅按照课本实验中的材料、步骤、要求进行实验教学,难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导学案中,教师在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除完成课本实验内容外,还需要完成变式内容。变式内容是根据课本实验内容或变换某个条件或增设与之相关的内容或根据条件设计完成相关实验,用于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铁离子的催化效率”时,除了设置如为何要用新鲜的猪肝?猪肝为何要研磨?你将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催化效率的高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马铃薯或其他材料代替新鲜的猪肝?请带着你的材料来实验。而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设置变式实验:1~4实验小组探究“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5~8小组探究“pH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9~12小组探究“营养条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通过导学案,对实验课进行较为详细的预设,学生实验课前就基本了解实验课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清楚了实验课要完成的任务和实验的基本流程,实验时就可以相互合作,有序高效的完成实验学习任务。
2“导”——生成与点拨
在遵守实验规则的前提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的创造性思维,捕捉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使实验课是“动态的”,教师的“导”十分重要。
教师可先集体提醒学生注意实验過程中的关键点,特别是可能影响到整个实验成败,必要时可进行演示。比如“显微镜操作”中的高倍镜的使用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这些步骤用语言表达很难让学生理解,而动作示范与言语指导相结合更能够让学生清楚明了,可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但教师应尽可能少示范,更不可示范整个实验过程,以免限制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在补充少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各实验小组对预习中形成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合理改进。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用品,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结果、误差等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比较课本实验和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优缺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实验设想,无论“错”还是“对”,“合理”或是“不合理”。经过教与学的互动,使“错”的观点、“不合理”的实验设想得到纠正,从而生成正确的认知,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以达到完成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害怕犯错误,可以是实验材料、实验操作的“改进”,也可以是课本实验的变式内容。学生的“错误”其实正是课堂上生成的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比简单地模仿课本,得到一个预期的正确结果,收获要大得多。
3“议”——讨论与交流
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十分重要。然而,许多时候实验结束时,下课铃也快响了,学生只能匆匆收拾好仪器和实验台离去。
在实验导学案中,如增加“实验反思与质疑”环节,作为学生实验课后的作业。通过对学生“实验反思与质疑”的批阅,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色素带颜色太浅的原因,“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染色过浅的原因等,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各小组结合本组实验情况进行讨论汇报,也可以是全班讨论。通过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加深对实验及相关知识的理解。
4“评”——评价与鼓励
建立多元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相互评价、小组间比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实验中的设计、操作、观察、创新、质疑等进行多角度、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努力目标,能激发学生发挥特长、勇于创新。对学生在实验中一些变式处理、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即使是错误的想法或是失败的实验结果,也应该就其中可贵的创新精神予以鼓励。
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彰文.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益之探索[J].中学生物学,2009,4:34-35
[2]黄仰奕.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三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生物学教学,2005,6:29-30
[3]彭月生.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1:33-34
[4]陈建新.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8,4:77-79
[5]蒋桂兰.“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中学生物学》,2004年第6期
[6]陈善杰.“新课标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中学生物学》,2004年第6期
[7]《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问题导学”,“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就问题而言,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检验假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
1“疑”——问题与预设
过去的实验课上,常常会有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在实验中又相互观望、犹豫不决,或者按教师给的实验步骤“照单抓方”,实验做完了,连实验原理都没搞清楚。同时,一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往往有的人忙个不停,而有的人就是看别人做实验,没有参与实验过程。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中,导学案设置的问题,除了结合实验基本知识、原理和操作外,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在实验课前就有明确的实验学习预设。同时,可根据实验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个实验小组一般由4位学生组成,确定一位小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如谁去取实验材料,取什么样的实验材料,谁做实验记录,或者分别完成几组实验等等,这样可避免学生相互推诿,作壁上观,又可避免群龙无首,一哄而上,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实验教学的导学案除了具有一般导学案的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等特点外,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如做“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在家制作一碟腌黄瓜或萝卜,观察黄瓜腌制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是从哪里来的?这种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
实验课若仅按照课本实验中的材料、步骤、要求进行实验教学,难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导学案中,教师在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除完成课本实验内容外,还需要完成变式内容。变式内容是根据课本实验内容或变换某个条件或增设与之相关的内容或根据条件设计完成相关实验,用于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铁离子的催化效率”时,除了设置如为何要用新鲜的猪肝?猪肝为何要研磨?你将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催化效率的高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马铃薯或其他材料代替新鲜的猪肝?请带着你的材料来实验。而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设置变式实验:1~4实验小组探究“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5~8小组探究“pH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9~12小组探究“营养条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通过导学案,对实验课进行较为详细的预设,学生实验课前就基本了解实验课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清楚了实验课要完成的任务和实验的基本流程,实验时就可以相互合作,有序高效的完成实验学习任务。
2“导”——生成与点拨
在遵守实验规则的前提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的创造性思维,捕捉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使实验课是“动态的”,教师的“导”十分重要。
教师可先集体提醒学生注意实验過程中的关键点,特别是可能影响到整个实验成败,必要时可进行演示。比如“显微镜操作”中的高倍镜的使用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这些步骤用语言表达很难让学生理解,而动作示范与言语指导相结合更能够让学生清楚明了,可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但教师应尽可能少示范,更不可示范整个实验过程,以免限制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在补充少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各实验小组对预习中形成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合理改进。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用品,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结果、误差等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比较课本实验和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优缺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实验设想,无论“错”还是“对”,“合理”或是“不合理”。经过教与学的互动,使“错”的观点、“不合理”的实验设想得到纠正,从而生成正确的认知,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以达到完成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害怕犯错误,可以是实验材料、实验操作的“改进”,也可以是课本实验的变式内容。学生的“错误”其实正是课堂上生成的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比简单地模仿课本,得到一个预期的正确结果,收获要大得多。
3“议”——讨论与交流
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十分重要。然而,许多时候实验结束时,下课铃也快响了,学生只能匆匆收拾好仪器和实验台离去。
在实验导学案中,如增加“实验反思与质疑”环节,作为学生实验课后的作业。通过对学生“实验反思与质疑”的批阅,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色素带颜色太浅的原因,“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染色过浅的原因等,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各小组结合本组实验情况进行讨论汇报,也可以是全班讨论。通过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加深对实验及相关知识的理解。
4“评”——评价与鼓励
建立多元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相互评价、小组间比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实验中的设计、操作、观察、创新、质疑等进行多角度、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努力目标,能激发学生发挥特长、勇于创新。对学生在实验中一些变式处理、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即使是错误的想法或是失败的实验结果,也应该就其中可贵的创新精神予以鼓励。
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彰文.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益之探索[J].中学生物学,2009,4:34-35
[2]黄仰奕.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三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生物学教学,2005,6:29-30
[3]彭月生.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1:33-34
[4]陈建新.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8,4:77-79
[5]蒋桂兰.“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中学生物学》,2004年第6期
[6]陈善杰.“新课标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中学生物学》,2004年第6期
[7]《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