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感恩是一曲传诵千古的佳音,奏出动人心弦的旋律;感恩是内心深处声声不息的甘泉,滋润着干涸的心灵;感恩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勾勒出仁人志士眉宇间的豪迈。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理解感恩内涵。本文主要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导入模式与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感恩教育;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150-01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大自然的感恩;在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会产生对故友的感恩;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恩;在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会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恩。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1.学会珍爱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让学生感受少年儿童就像春天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儿童就是祖国的春天,应该珍惜美好的时光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2.学会承担责任。
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例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让学生懂得应为祖国而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3..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例如,《意想不到的灾害》,让学生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导入策略
(一)建立新型的语文教学环境,重视感恩情感的开发。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如学完《比金钱更重要》一课后,讓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生活中商人、厂家的一些不诚信的做法,拟写一封倡议书,号召全社会的人讲诚实,求信任。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促进学生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这样的设计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态度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析词句、练笔训练、对话品读、拓展延 伸等环节,使得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实践型作业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注重感恩情感的体验。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恩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恩;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恩;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恩;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恩;学会用语言表达感恩。
(三)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全力打造文明之校。
校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应该与学校互动,在学校中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园里的各种设施,通过学校的隐性课程,如板报、橱窗等,展示典型的感恩教育案例,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恩教育。当学校有了良好的“感恩”氛围之后,学生间便会互相带动,互相学习,增进各自的感恩意识。其次,学校可组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事例,组织学生开展与感恩有关的互动,启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学生感谢父母、感谢教师、感谢自然、感谢社会、感谢祖国……使感恩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结论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张春艳,方春霞.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35):61-62.
[2] 耿俐如.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2):67-69.
[3] 苏冬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问题的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6,(36):292-293.
[4] 杨聪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86-87.
[5] 陆苗. 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德育渗透探微[J]. 语文知识,2016,(04):86-88.
关键词: 小学语文;感恩教育;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150-01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大自然的感恩;在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会产生对故友的感恩;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恩;在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会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恩。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1.学会珍爱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让学生感受少年儿童就像春天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儿童就是祖国的春天,应该珍惜美好的时光勤奋学习,快乐生活。
2.学会承担责任。
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例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让学生懂得应为祖国而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3..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例如,《意想不到的灾害》,让学生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导入策略
(一)建立新型的语文教学环境,重视感恩情感的开发。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如学完《比金钱更重要》一课后,讓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生活中商人、厂家的一些不诚信的做法,拟写一封倡议书,号召全社会的人讲诚实,求信任。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促进学生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这样的设计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态度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析词句、练笔训练、对话品读、拓展延 伸等环节,使得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实践型作业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注重感恩情感的体验。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恩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恩;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恩;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恩;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恩;学会用语言表达感恩。
(三)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全力打造文明之校。
校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应该与学校互动,在学校中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园里的各种设施,通过学校的隐性课程,如板报、橱窗等,展示典型的感恩教育案例,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恩教育。当学校有了良好的“感恩”氛围之后,学生间便会互相带动,互相学习,增进各自的感恩意识。其次,学校可组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事例,组织学生开展与感恩有关的互动,启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学生感谢父母、感谢教师、感谢自然、感谢社会、感谢祖国……使感恩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结论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张春艳,方春霞.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35):61-62.
[2] 耿俐如.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2):67-69.
[3] 苏冬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问题的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6,(36):292-293.
[4] 杨聪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86-87.
[5] 陆苗. 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德育渗透探微[J]. 语文知识,2016,(0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