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滋病(HIV/AIDS)是一种新发生的传染疾病,主要是由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综合征,主要的损害对象是T淋巴细胞。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物,所以一旦感染,病死率极高。艾滋病是一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传染病,除了会给患者的生理造成巨大损伤,也会带给他们严重的心理创伤。因此,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治疗,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首先论述了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然后对心理护理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有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艾滋病患者因为承受着来自生理、心理、家庭、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容易发生自杀,其自杀率比非艾滋病患者高出25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正确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 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研究概况
有研究数据显示,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观评分和行为的评分都显著低于正常值和平均值,而且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维度都比正常人低[1]。台湾学者Yang等人对北部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心理障碍越小,其生活质量就越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理上的疼痛呈反相关,并与社会的支持程度呈正相关[2-3]。同样有研究数据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抑郁密切相关,而且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既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又可以降低耐药性的发生[4]。
1.2 心理变化历程
艾滋病患者从得知自己感染了HIV病毒之后,到出现初期的临床症状,他们的生理反应过程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①初始期:一部分患者会拒绝承认自己患病,容易出现焦虑和烦躁等负性情绪。②过渡期:很多患者会产生自责、后悔和抑郁等情绪,不愿意进行人际交往。③接受期:这一个时期患者的心态会出现分化,一部分患者会因为逐渐丧失身体健康和社会人际交往而感到沮丧、绝望,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另一部分患者则会主动接受医疗救治,对健康促进和症状处理会采取积极的态度。④死亡准备期:随着患者的病情不断加重,他们会担心自己被家人抛弃,所以会更加关注病情,开始准备个人后事[5]。
1.3 主要的心理问题
艾滋病患者很容易发生心理异常,而且问题比较复杂,具有多样性特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有调查发现,约有47%的艾滋病患者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超过50%的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综合国内外的诸多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艾滋病患者面临的心理问题归纳如下:
①震惊:对于疾病的发生没有准备,手足无措;②拒绝:不愿意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③仇视:将自身患病的原因归结于他人,很容易产生报复他人和仇视社会的心理;④孤独:不愿意和其他人进行交流,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很容易让他们感到孤独;⑤恐惧担忧:担心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和自己保持距离,也担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⑥弃世:由于不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认为该病无法治疗,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
2 主要的护理干预措施
2.1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
有研究数据表明,对艾滋病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患者能主动接受抗病毒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在接受心理咨询之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3个维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第一,在病区或者门诊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热线电话,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亲切和蔼的语言、情感支持和正确的指导来尽量消除患者的担忧和顾虑,让他们敢于接受现实,主动配合医生的临床治疗,实现对病情的有效控制,缓解心理抑郁,减轻其心理压力[6]。第二,医务人员要对患者保持耐心,理解患者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们的倾诉和讲解,主动和他们交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文化修养、家庭状况等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切忌不能存在歧视和讽刺心理,最终消除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障碍。
2.2 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
2.2.1 社会支持措施 这种措施是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最具潜力的有效方式,只要是社会支持,都有助于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国内有学者对55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来设计的,调查的结果显示,和常规模式相比,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较低(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艾滋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最有可能的原因为艾滋病具有传染性,感染的方式比较突出,根本无法治愈,导致社会大众对艾滋病患者存在较强的恐惧感,谈“艾”色变,导致艾滋病患者面临比较严重的社会歧视。
正是因为社会支持的缺乏,要想减轻或者消除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就应该增加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积极改善患者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艾滋病患者会面临更多的生活事件,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7]。
2.2.2 发挥家庭成员的支持作用 家庭成员对艾滋病患者而言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家庭能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物质支持,会对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同时,家庭成员的支持还能让患者感到自己是被关心和爱护的。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的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咨询和宣传,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例如疾病的传染途径、预防措施等,充分认识到家庭支持对患者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多探视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2.2.3 加强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情感支持 国内有学者从医务人员的角度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医务人员对患者抱着歧视的态度,会直接导致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加,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增加,部分偏激的患者甚至还会因此采取极端行为,报复社会。与此同时,诸多临床研究报道也已经证实,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基本态度和护理意愿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而且呈正相关。换句话说,就是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越全面,对患者的护理态度就越端正,护理的意愿也会增加。所以,对护理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防治艾滋病的专业能力,明确社会支持对患者治疗的重要作用,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重要前提。 2.3 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措施
很多医学专家认为:艾滋病患者除了要面对高昂的药物治疗之外,更需要发挥“情感疗法”的作用。情感疗法就是医务人员利用真诚友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充分向患者表达出自己的关心和重视,让艾滋病患者的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减少患者的身心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2.4 健康教育宣传的干预措施
目前,临床上对艾滋病并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所以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手段就是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这也是最经济的方法。现阶段,艾滋病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涉及很多个人隐私,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所以健康教育内容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①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教育;②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教育;③自我管理及调护的教育。
住院艾滋病患者病情复杂,个体差异较大,更需要采用医生个别指导、病人床前咨询诊疗等病人参与交流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应对、应激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
3 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对相关的研究报道进行了概括和综述,然后从定期开展心理咨询、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宣传的干预措等4个方面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为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徐艳,柏春琴,范春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6(01):71-73.
[2] 袁立荣,展中平.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22)
[3]李惠平,谢惠娟,赖权,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14(03):331-332.
[4]李真,绳宇.艾滋病患者感知歧视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10(01):99-102.
[5]韩晓萍,史生华,绽立雯.护理干预对青海地区学生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高原医学杂志,2015,32(01):39-40.
[6]杨茜,李雨昕,黄艳芳,等.探讨延续护理对艾滋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19(05):505-508.
[7]阳秀虹,李安素.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30(S1):62-63.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有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艾滋病患者因为承受着来自生理、心理、家庭、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容易发生自杀,其自杀率比非艾滋病患者高出25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正确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 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研究概况
有研究数据显示,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观评分和行为的评分都显著低于正常值和平均值,而且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维度都比正常人低[1]。台湾学者Yang等人对北部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心理障碍越小,其生活质量就越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理上的疼痛呈反相关,并与社会的支持程度呈正相关[2-3]。同样有研究数据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抑郁密切相关,而且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既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又可以降低耐药性的发生[4]。
1.2 心理变化历程
艾滋病患者从得知自己感染了HIV病毒之后,到出现初期的临床症状,他们的生理反应过程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①初始期:一部分患者会拒绝承认自己患病,容易出现焦虑和烦躁等负性情绪。②过渡期:很多患者会产生自责、后悔和抑郁等情绪,不愿意进行人际交往。③接受期:这一个时期患者的心态会出现分化,一部分患者会因为逐渐丧失身体健康和社会人际交往而感到沮丧、绝望,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另一部分患者则会主动接受医疗救治,对健康促进和症状处理会采取积极的态度。④死亡准备期:随着患者的病情不断加重,他们会担心自己被家人抛弃,所以会更加关注病情,开始准备个人后事[5]。
1.3 主要的心理问题
艾滋病患者很容易发生心理异常,而且问题比较复杂,具有多样性特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有调查发现,约有47%的艾滋病患者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超过50%的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综合国内外的诸多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艾滋病患者面临的心理问题归纳如下:
①震惊:对于疾病的发生没有准备,手足无措;②拒绝:不愿意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③仇视:将自身患病的原因归结于他人,很容易产生报复他人和仇视社会的心理;④孤独:不愿意和其他人进行交流,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很容易让他们感到孤独;⑤恐惧担忧:担心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和自己保持距离,也担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⑥弃世:由于不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认为该病无法治疗,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
2 主要的护理干预措施
2.1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
有研究数据表明,对艾滋病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患者能主动接受抗病毒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在接受心理咨询之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3个维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第一,在病区或者门诊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热线电话,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亲切和蔼的语言、情感支持和正确的指导来尽量消除患者的担忧和顾虑,让他们敢于接受现实,主动配合医生的临床治疗,实现对病情的有效控制,缓解心理抑郁,减轻其心理压力[6]。第二,医务人员要对患者保持耐心,理解患者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们的倾诉和讲解,主动和他们交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文化修养、家庭状况等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切忌不能存在歧视和讽刺心理,最终消除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障碍。
2.2 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
2.2.1 社会支持措施 这种措施是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最具潜力的有效方式,只要是社会支持,都有助于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国内有学者对55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来设计的,调查的结果显示,和常规模式相比,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较低(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艾滋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最有可能的原因为艾滋病具有传染性,感染的方式比较突出,根本无法治愈,导致社会大众对艾滋病患者存在较强的恐惧感,谈“艾”色变,导致艾滋病患者面临比较严重的社会歧视。
正是因为社会支持的缺乏,要想减轻或者消除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就应该增加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积极改善患者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艾滋病患者会面临更多的生活事件,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7]。
2.2.2 发挥家庭成员的支持作用 家庭成员对艾滋病患者而言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家庭能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物质支持,会对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同时,家庭成员的支持还能让患者感到自己是被关心和爱护的。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的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咨询和宣传,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例如疾病的传染途径、预防措施等,充分认识到家庭支持对患者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多探视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2.2.3 加强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情感支持 国内有学者从医务人员的角度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医务人员对患者抱着歧视的态度,会直接导致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加,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增加,部分偏激的患者甚至还会因此采取极端行为,报复社会。与此同时,诸多临床研究报道也已经证实,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基本态度和护理意愿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而且呈正相关。换句话说,就是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越全面,对患者的护理态度就越端正,护理的意愿也会增加。所以,对护理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防治艾滋病的专业能力,明确社会支持对患者治疗的重要作用,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重要前提。 2.3 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措施
很多医学专家认为:艾滋病患者除了要面对高昂的药物治疗之外,更需要发挥“情感疗法”的作用。情感疗法就是医务人员利用真诚友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充分向患者表达出自己的关心和重视,让艾滋病患者的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减少患者的身心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2.4 健康教育宣传的干预措施
目前,临床上对艾滋病并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所以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手段就是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这也是最经济的方法。现阶段,艾滋病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涉及很多个人隐私,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所以健康教育内容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①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教育;②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教育;③自我管理及调护的教育。
住院艾滋病患者病情复杂,个体差异较大,更需要采用医生个别指导、病人床前咨询诊疗等病人参与交流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应对、应激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
3 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对相关的研究报道进行了概括和综述,然后从定期开展心理咨询、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宣传的干预措等4个方面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为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徐艳,柏春琴,范春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6(01):71-73.
[2] 袁立荣,展中平.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22)
[3]李惠平,谢惠娟,赖权,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14(03):331-332.
[4]李真,绳宇.艾滋病患者感知歧视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10(01):99-102.
[5]韩晓萍,史生华,绽立雯.护理干预对青海地区学生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高原医学杂志,2015,32(01):39-40.
[6]杨茜,李雨昕,黄艳芳,等.探讨延续护理对艾滋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19(05):505-508.
[7]阳秀虹,李安素.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30(S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