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明确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旨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达到启蒙的效果。但是幼儿教师在探索幼儿科学教育方式方法的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因为只重形式,追求一时效果而忽略了实际的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些真义,走进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重视幼儿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却忽略了科学问题最关键也是最首要的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目前在很多的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往往不自觉通过暗示性语言、自己的一贯思维模式使幼儿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长而久之,幼儿只有了效仿没有了挑战,那就意味着他们思维还未插上翅膀已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意味着他们只能膜拜前人的科学成果、而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意味着他们只能简单重复,而不会有创造与发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科学教育则始于孩子那一双充满好奇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误区二:注重关注探究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探索,而忽略老师在活动中的引领性作用。在探究活动中我们会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在热火朝天地自主探索着,而对于孩子们很多突发性的提问教师不能做出很好的回应。或者教师并没有在孩子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特别是表现在对于区域投放材料中,教师往往无计划地把一大堆的教具放于幼儿面前,忽略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这样的一种无计划或是准备不充分,让很多幼儿的探究活动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进一步深入,从而导致当今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相对迟缓。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做好一个“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更要重视教师在活动中“引导者”的重要角色。
误区三、重视单个科学活动的设计却忽略科学体系的完整性、深入性。科学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问。它需要的是持之以恒,需要的是深入探究。如果我们教师忽略了科学教育中的完整性与深入性,那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幼儿只能成长为“只懂皮毛,不懂真理”的三脚猫。我们在培养幼儿对科学兴趣的同时,要引导幼儿去体会科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持之以恒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态度。目前有部分幼儿园或者是幼儿园的老师,她们呈现的科学活动非常精彩,但往往刚刚进入一个课题就转而下一个了。常看到孩子们因不能深入了解而产生困扰,甚至挫折感。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多方面着手,改进目前幼儿科学教育现状。
一、把握随机教育机会,引导幼儿发现神奇科学的身影
随机教育是显示一位老师教育机智最好的舞台。对于关注科学教育的老师来说,幼儿园的操场上,教室里的区角中,楼梯的过道口是教育空间在延伸;早上的晨间锻炼,中午的午餐时间,下午的户外游戏串起幼儿园科学学习生活的点滴。例如午餐后吃橘子时进行的“数数你的橘瓣有几个”,又如指导幼儿玩变色陀螺,引导幼儿从动的事物会变到探究到其实“一切都在变”。
其实,科学的发现都来自科学家对生活中人们认为的普遍现象的研究与探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牛顿从树上掉的一个苹果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而对于幼儿生活场景中隐藏的科学身影,教师要用教育机智引导幼儿去发现,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引领孩子充满渴望,充满好奇地开始探索之路。
二、用开放式的问题充分尊重幼儿,呵护幼儿好奇、好问的探索欲
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石,更是引领幼儿展开科学探索的金钥匙。教师要学会用开放式的提问。例如在进行完“沉与浮”的实验后,教师用这样的提问结束整个活动:“孩子们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石块都会沉到水里,而所有的木头都浮于水面呢?”就这样孩子带着疑问回家,继续他们的科学发现,找到了一个个不同于上面的答案。--火山石会浮在书面,沉香木会沉到水底……。因而,教师应满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去倾听孩子发自内心的声音,去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运用开放性的提问,不仅引领幼儿进一步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周围事物,而且向幼儿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只有实践是不变的真理。”
三、设计有效提问、彰显教师引领的作用
1、设计有效提问。教师要设计严谨而又有效的提问,有计划地一步步引领孩子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创设幼儿主动发现的环境,是一位优秀老师的必备素质。陶行知先生说:“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造力的是环境。”“生活即教育”,而理想的教育环境是高于生活的,是经过教师精心准备的环境。即环境配合幼儿目前所关注的问题或是教师即将引导幼儿去发现的问题。从日常的区角环境、一日生活环节侧重、课程中的主题探索活动等大小环境中,细致入微地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幼儿所身处的环境利于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并在老师引导下获得成功。
3、激励一直是促进人们不断进步的助推剂。虽然幼儿年龄小,教师常常使用一些浅层次的激励方式:如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等。但只有精神层面上的深层次激励才能使幼儿获得不懈努力追求科学真理的原动力。
四、家园共育,使科学教育更具持久性。
如果四匹马从四个方向同时拉一辆车,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人早深知此理,因而很早就有“并驾齐驱”之说。对于科学教育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园中科学教育氛围的营造,更要引导家庭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实践说明,让家长提供给孩子继续探究的各项支持,孩子们不仅能享一时的成功,而且有不断探究的机会,从机会中进一步获得新知与疑惑,进而产生不断探索的动力。
走出误区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没有章法的幼儿探索,更不是烙上老师思维定势的幼儿探索,而是尊重科学,尊重幼儿,尊重教师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过程。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幼儿园江苏215021】
误区一:重视幼儿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却忽略了科学问题最关键也是最首要的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目前在很多的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往往不自觉通过暗示性语言、自己的一贯思维模式使幼儿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长而久之,幼儿只有了效仿没有了挑战,那就意味着他们思维还未插上翅膀已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意味着他们只能膜拜前人的科学成果、而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意味着他们只能简单重复,而不会有创造与发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科学教育则始于孩子那一双充满好奇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误区二:注重关注探究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探索,而忽略老师在活动中的引领性作用。在探究活动中我们会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在热火朝天地自主探索着,而对于孩子们很多突发性的提问教师不能做出很好的回应。或者教师并没有在孩子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特别是表现在对于区域投放材料中,教师往往无计划地把一大堆的教具放于幼儿面前,忽略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这样的一种无计划或是准备不充分,让很多幼儿的探究活动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进一步深入,从而导致当今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相对迟缓。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做好一个“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更要重视教师在活动中“引导者”的重要角色。
误区三、重视单个科学活动的设计却忽略科学体系的完整性、深入性。科学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问。它需要的是持之以恒,需要的是深入探究。如果我们教师忽略了科学教育中的完整性与深入性,那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幼儿只能成长为“只懂皮毛,不懂真理”的三脚猫。我们在培养幼儿对科学兴趣的同时,要引导幼儿去体会科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持之以恒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态度。目前有部分幼儿园或者是幼儿园的老师,她们呈现的科学活动非常精彩,但往往刚刚进入一个课题就转而下一个了。常看到孩子们因不能深入了解而产生困扰,甚至挫折感。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多方面着手,改进目前幼儿科学教育现状。
一、把握随机教育机会,引导幼儿发现神奇科学的身影
随机教育是显示一位老师教育机智最好的舞台。对于关注科学教育的老师来说,幼儿园的操场上,教室里的区角中,楼梯的过道口是教育空间在延伸;早上的晨间锻炼,中午的午餐时间,下午的户外游戏串起幼儿园科学学习生活的点滴。例如午餐后吃橘子时进行的“数数你的橘瓣有几个”,又如指导幼儿玩变色陀螺,引导幼儿从动的事物会变到探究到其实“一切都在变”。
其实,科学的发现都来自科学家对生活中人们认为的普遍现象的研究与探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牛顿从树上掉的一个苹果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而对于幼儿生活场景中隐藏的科学身影,教师要用教育机智引导幼儿去发现,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引领孩子充满渴望,充满好奇地开始探索之路。
二、用开放式的问题充分尊重幼儿,呵护幼儿好奇、好问的探索欲
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石,更是引领幼儿展开科学探索的金钥匙。教师要学会用开放式的提问。例如在进行完“沉与浮”的实验后,教师用这样的提问结束整个活动:“孩子们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石块都会沉到水里,而所有的木头都浮于水面呢?”就这样孩子带着疑问回家,继续他们的科学发现,找到了一个个不同于上面的答案。--火山石会浮在书面,沉香木会沉到水底……。因而,教师应满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去倾听孩子发自内心的声音,去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运用开放性的提问,不仅引领幼儿进一步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周围事物,而且向幼儿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只有实践是不变的真理。”
三、设计有效提问、彰显教师引领的作用
1、设计有效提问。教师要设计严谨而又有效的提问,有计划地一步步引领孩子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创设幼儿主动发现的环境,是一位优秀老师的必备素质。陶行知先生说:“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造力的是环境。”“生活即教育”,而理想的教育环境是高于生活的,是经过教师精心准备的环境。即环境配合幼儿目前所关注的问题或是教师即将引导幼儿去发现的问题。从日常的区角环境、一日生活环节侧重、课程中的主题探索活动等大小环境中,细致入微地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幼儿所身处的环境利于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并在老师引导下获得成功。
3、激励一直是促进人们不断进步的助推剂。虽然幼儿年龄小,教师常常使用一些浅层次的激励方式:如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等。但只有精神层面上的深层次激励才能使幼儿获得不懈努力追求科学真理的原动力。
四、家园共育,使科学教育更具持久性。
如果四匹马从四个方向同时拉一辆车,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人早深知此理,因而很早就有“并驾齐驱”之说。对于科学教育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园中科学教育氛围的营造,更要引导家庭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实践说明,让家长提供给孩子继续探究的各项支持,孩子们不仅能享一时的成功,而且有不断探究的机会,从机会中进一步获得新知与疑惑,进而产生不断探索的动力。
走出误区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没有章法的幼儿探索,更不是烙上老师思维定势的幼儿探索,而是尊重科学,尊重幼儿,尊重教师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过程。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幼儿园江苏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