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也提出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就成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如何才能抓住机遇,适应社会需求,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是给职业技术院校设立的最新考题,也是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职业;技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从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的联系等方面着手,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就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性问题:从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人手,探讨了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培养出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问题。
1.“主动适应”是职教发展的必然
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现今的市场需求和实际的用人需要,培养全方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促使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我们就要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建设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想让职业技术教育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同时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受教育者学有所成,充分就业。总之,职业教育的“主动适应”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然。
2.办学理念是职教发展的关键
办学理念是学校关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等多个问题的思考。办学理念的最终形成,要突考虑“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在办学理念中的特殊地位。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密切联系,失去了社会经济这个落脚点,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学院内部搞得再红火、各项工作搞得再出色,也不能说它是在搞职业技术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要被淘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必然能获得发展,因此,这就使得“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3.培养模式是职教发展的基础
如果说办学理念是职业技术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那么,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办学理念得以实现的基础。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要素。它回答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術应用型专门人才。它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不同。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它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专学校的方法,所以,职业院校要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制定、实施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1按照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接,是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职业技术院校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
3.1.1专业设置与建设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适应需求与条件可能相结合的原则。
适应需求,就是指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在强调需要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条件可能原则,即专业设置条件的具体状况。完善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和专业师资队伍等,都是专业设置的物质基础,也是实施专业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2)适应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
专业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动性是绝对的。因此,专业的调整是职业技术院校时时面临的课题。实践证明,坚持“需求第一、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以点带面、因势利导”是实现专业设置灵活性与稳定性统一的有益做法。
(3)适应需求与突出特色的原则。
只有彰显专业优势,才能培植专业特色。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建设涉及诸多方面,不仅包括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还涉及师资、教学和实训场地、设备、图书等基本条件,以及体现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方式等,特别是重点体现在教学水平(内容、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上。这里,科学的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必须重点强调职业分析、专业服务方向和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教学计划的编制、专业委员会论证等几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质量的控制方面,应着重抓好教学计划管理与实施、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督导、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环节。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职业技术院校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工作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1.2根据岗位安排课程,全面提升课程结构体系
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容易倾向于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职业教育课程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就是职业导向性。职业教育课程安排的出发点是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为了确保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从根本上否定普通高等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价值取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思想。所以,要从职业分析人手,即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职责、职业任务的分析,找出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在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工具与设备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设置哪些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从而构筑起公共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顶岗技能模块四者科学合理、有机协调的课程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依据是进行职业分析。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努力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使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也可以说,一所职业技术院校要办出质量、办出特色,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其追求的目标。
3.2按照社会需求及就业需要,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就业人员。对于就业者来说,既有社会层面的素质要求,又有职业层面的素质要求。就业者要想立足本职、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就必须要具备这些素质。当今社会,不同的用人单位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要求不同,岗位的适应性,岗位的迁移和知识能力的更新能力。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应将就业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设置专业,素质教育作为基础,培养专业能力为主干,按照生产或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加强就业指导为基本措施,构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技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从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的联系等方面着手,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就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性问题:从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人手,探讨了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培养出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问题。
1.“主动适应”是职教发展的必然
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现今的市场需求和实际的用人需要,培养全方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促使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我们就要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建设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想让职业技术教育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同时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受教育者学有所成,充分就业。总之,职业教育的“主动适应”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然。
2.办学理念是职教发展的关键
办学理念是学校关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等多个问题的思考。办学理念的最终形成,要突考虑“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在办学理念中的特殊地位。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密切联系,失去了社会经济这个落脚点,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学院内部搞得再红火、各项工作搞得再出色,也不能说它是在搞职业技术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要被淘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必然能获得发展,因此,这就使得“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3.培养模式是职教发展的基础
如果说办学理念是职业技术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那么,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办学理念得以实现的基础。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要素。它回答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術应用型专门人才。它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不同。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它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专学校的方法,所以,职业院校要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制定、实施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1按照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接,是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职业技术院校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
3.1.1专业设置与建设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适应需求与条件可能相结合的原则。
适应需求,就是指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在强调需要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条件可能原则,即专业设置条件的具体状况。完善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和专业师资队伍等,都是专业设置的物质基础,也是实施专业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2)适应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
专业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动性是绝对的。因此,专业的调整是职业技术院校时时面临的课题。实践证明,坚持“需求第一、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以点带面、因势利导”是实现专业设置灵活性与稳定性统一的有益做法。
(3)适应需求与突出特色的原则。
只有彰显专业优势,才能培植专业特色。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建设涉及诸多方面,不仅包括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还涉及师资、教学和实训场地、设备、图书等基本条件,以及体现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方式等,特别是重点体现在教学水平(内容、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上。这里,科学的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必须重点强调职业分析、专业服务方向和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教学计划的编制、专业委员会论证等几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质量的控制方面,应着重抓好教学计划管理与实施、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督导、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环节。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职业技术院校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工作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1.2根据岗位安排课程,全面提升课程结构体系
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容易倾向于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职业教育课程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就是职业导向性。职业教育课程安排的出发点是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为了确保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从根本上否定普通高等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价值取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思想。所以,要从职业分析人手,即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职责、职业任务的分析,找出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在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工具与设备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设置哪些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从而构筑起公共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顶岗技能模块四者科学合理、有机协调的课程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依据是进行职业分析。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努力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使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也可以说,一所职业技术院校要办出质量、办出特色,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其追求的目标。
3.2按照社会需求及就业需要,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就业人员。对于就业者来说,既有社会层面的素质要求,又有职业层面的素质要求。就业者要想立足本职、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就必须要具备这些素质。当今社会,不同的用人单位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要求不同,岗位的适应性,岗位的迁移和知识能力的更新能力。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应将就业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设置专业,素质教育作为基础,培养专业能力为主干,按照生产或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加强就业指导为基本措施,构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