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部分地方政府强制要求热源站实施煤改气技术改造,消减热源站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煤改气工程污染物减排、节能效果明显,其环境效益毋庸置疑;但煤改气工程存在的其特定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须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防控,方能将其环境效益最大化。本文主要对煤改气的现况以及实施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煤改气;引发问题;完善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一、“煤改气”工程现状
在大气治理上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已成为共识。但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现阶段我们处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仍然需要大规模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即使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开出了压减燃煤、调整能源结构的药方,纷纷提出并实施“煤改气”,各地“一哄而上”的苗头,让本该是治霾利器的“煤改气”工程成加剧中国天然气供应缺口的重要“元凶”。
二、实行“煤改气”工程后所引发的问题
1、现阶段“煤改气”致“气荒”的主因
现阶段“煤改气”的作用很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气源”比较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备以及体制机制政策不到位。导致再度暴发“气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游产业链发展与终端消费市场开发之间存在不协调和脱节现象,供应能力与终端市场消费严重失衡。另外,国内天然气管道布局比较分散,而且天然气生产和干线运输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独自运营,各石油公司的管网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形成“沟通”和“联网”,在资源调配方面很难做到灵活机动,从而限制了天然气瞬间供应能力。
2、盲目大上“煤改气”项目代价高昂
很多地方政府把治理大气污染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想用三五年就改变大气质量,不做任何调研,大上“煤改气”项目,缺少长期谋划和打持久战的精神。比起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上“煤改气”这项工作对地方来说更简单、来得更快,但无论从“气源”、基础设施,还是经济能源转型来说,短期内全面改变空气质量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提醒地方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硬压任务把空气质量一下子提高上去不仅实现不了目标,其代价也是高昂的。
3“煤改气”并非调整能源结构唯一途径
以气代煤的做法值得肯定,毕竟清洁能源占比提高是大势所趋,此举必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但是在短时间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无法改变,有限的气源不可能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 未来以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将快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一次能源转化为电能被人们使用。提高电能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可以更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能源安全压力,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
4、多措施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目前国内的燃煤效率还比较低,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煤炭发电平均效率只有35%。煤炭燃烧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根源并不在煤炭,而在于燃烧技术不过关以及对燃烧过程的治理不力。除了“煤改气”,可以开展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完善各类管理措施等。即便是燃煤可以通过技术、管理和政来最大限度地提高燃煤效率,尤其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点行业,更要严格落实各项标准和要求。 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如何更加清洁地利用煤炭同样是一个重要命题。实践证明,只要环保措施到位,燃煤电厂同样能够满足燃气电厂的排放要求。
5、天然气替代煤炭的整体布局和调整方向有待优化
治理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替代燃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很低,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不到5%,与世界平均水平24%相差甚远。在天然气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目前仅有的天然气除了城市居民用外,有些还用于替代城市除污水平高的大型燃煤设施用煤,甚至替代电煤。而在城乡结合部、城市周边区域,大量的小型或民用燃煤设备还在使用。
6、缺乏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强制性法规和机制
我国虽然已有多项法律和政策鼓励发展动力煤洗选,但是此类政策中没有经济优惠和强制性要求,没有形成优质煤优价市场和用户强制使用洗选煤的有效机制,动力煤洗选发展速度与期望相差很远由于强制性动力煤用煤标准缺位,我国至今做不到为不同用煤设备供应性质不同的、可满足设计要求的动力煤产品。许多企业一直使用原煤,而不愿意使用洗选煤。这不但增加了煤炭的运输量、使用量,也大幅增加了除污设施的负荷,从而增大排污量
三、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完善设施及机制
伴随国内天然气供给格局逐渐形成“常规天然气开采+多路进口气源+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的三位一体结构,才能使天然气供给安全性可以获得保障,天然气总用量增速维持在30%以上的势头能够得到延续。首先要增加天然气供给量,才能真正解决供需矛盾,需加大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其次,要加快天然气管道网络和配套储气设施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天然气管道建设,促成全国统一的、相互有机联系的真正的天然气管网,才能灵活机动地进行资源调配,同时有效增强应急能力。 再次,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长期实行低价政策造成资源消费过度扩展和浪费,不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价格机制上,应继续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应在充分考虑其他能源的比价关系,以及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的同时,逐步建立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顺畅的价格联动机制。1、燃煤污染防治的根本出路
燃煤污染防治的根本出路是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有效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降低煤炭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当前,在实施源头控制的前提下,面对我国燃煤量巨大的现实,提高煤炭使用效率,高效清洁利用煤炭资源,是当下改善燃煤污染的重要途径。
1、调整能源结构不能一蹴而就
造成严重灰霾天气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重化工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密集分布。而用能结构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转换、优化,但是调整产业结构是长期的,缓慢的。清洁能源应该尽早替代煤炭消费,让经济发展尽快脱离对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确保煤炭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控煤工作还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激励政策和措施,如建立新的税费机制;逐步开放煤炭能源价格,按照市场價格支付土地租金和矿产使用费,征收煤炭资源税和环境税;在超限额使用煤炭的地区,对超额部分征收大气污染特别税;调整煤炭和清洁能源价格倒挂现象,向市场提供更多可替代清洁能源等。
2、调整能源结构政府制定政策须调研
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在前期做好研究、搞好调研,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而且,在实施运行的过程中,也要适时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调整,相应的配套政策要及时跟上。毕竟对我们国家来说,“煤改气”还是一个新事物,目前国内也少有研究机构用科学的数据和证据来证明“煤改气”究竟能给治理大气带来多大的好处,在面临大量障碍的情况下,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更加慎重,进而要探讨更加综合系统的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目前看来,在国产天然气和进口天然气供给短期无法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煤改气是短期内提高供给的最为可行的方式。 从国家政策的视角来看,我国发展煤改气仍延续“适度发展、升级示范和总量控制”。煤改天然气产业发展必须兼顾国家宏观利益和企业微观利,两者不可以偏废。 当然,煤改天然气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低碳化、生态化和效益化”的原则下,国家确实有必要鼓励适度发展,尤其是作为示范项目来发展是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
关键词:煤改气;引发问题;完善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一、“煤改气”工程现状
在大气治理上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已成为共识。但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现阶段我们处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仍然需要大规模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即使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开出了压减燃煤、调整能源结构的药方,纷纷提出并实施“煤改气”,各地“一哄而上”的苗头,让本该是治霾利器的“煤改气”工程成加剧中国天然气供应缺口的重要“元凶”。
二、实行“煤改气”工程后所引发的问题
1、现阶段“煤改气”致“气荒”的主因
现阶段“煤改气”的作用很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气源”比较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备以及体制机制政策不到位。导致再度暴发“气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游产业链发展与终端消费市场开发之间存在不协调和脱节现象,供应能力与终端市场消费严重失衡。另外,国内天然气管道布局比较分散,而且天然气生产和干线运输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独自运营,各石油公司的管网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形成“沟通”和“联网”,在资源调配方面很难做到灵活机动,从而限制了天然气瞬间供应能力。
2、盲目大上“煤改气”项目代价高昂
很多地方政府把治理大气污染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想用三五年就改变大气质量,不做任何调研,大上“煤改气”项目,缺少长期谋划和打持久战的精神。比起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上“煤改气”这项工作对地方来说更简单、来得更快,但无论从“气源”、基础设施,还是经济能源转型来说,短期内全面改变空气质量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提醒地方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硬压任务把空气质量一下子提高上去不仅实现不了目标,其代价也是高昂的。
3“煤改气”并非调整能源结构唯一途径
以气代煤的做法值得肯定,毕竟清洁能源占比提高是大势所趋,此举必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但是在短时间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无法改变,有限的气源不可能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 未来以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将快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一次能源转化为电能被人们使用。提高电能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可以更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能源安全压力,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
4、多措施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目前国内的燃煤效率还比较低,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煤炭发电平均效率只有35%。煤炭燃烧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根源并不在煤炭,而在于燃烧技术不过关以及对燃烧过程的治理不力。除了“煤改气”,可以开展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完善各类管理措施等。即便是燃煤可以通过技术、管理和政来最大限度地提高燃煤效率,尤其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点行业,更要严格落实各项标准和要求。 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如何更加清洁地利用煤炭同样是一个重要命题。实践证明,只要环保措施到位,燃煤电厂同样能够满足燃气电厂的排放要求。
5、天然气替代煤炭的整体布局和调整方向有待优化
治理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替代燃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很低,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不到5%,与世界平均水平24%相差甚远。在天然气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目前仅有的天然气除了城市居民用外,有些还用于替代城市除污水平高的大型燃煤设施用煤,甚至替代电煤。而在城乡结合部、城市周边区域,大量的小型或民用燃煤设备还在使用。
6、缺乏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强制性法规和机制
我国虽然已有多项法律和政策鼓励发展动力煤洗选,但是此类政策中没有经济优惠和强制性要求,没有形成优质煤优价市场和用户强制使用洗选煤的有效机制,动力煤洗选发展速度与期望相差很远由于强制性动力煤用煤标准缺位,我国至今做不到为不同用煤设备供应性质不同的、可满足设计要求的动力煤产品。许多企业一直使用原煤,而不愿意使用洗选煤。这不但增加了煤炭的运输量、使用量,也大幅增加了除污设施的负荷,从而增大排污量
三、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完善设施及机制
伴随国内天然气供给格局逐渐形成“常规天然气开采+多路进口气源+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的三位一体结构,才能使天然气供给安全性可以获得保障,天然气总用量增速维持在30%以上的势头能够得到延续。首先要增加天然气供给量,才能真正解决供需矛盾,需加大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其次,要加快天然气管道网络和配套储气设施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天然气管道建设,促成全国统一的、相互有机联系的真正的天然气管网,才能灵活机动地进行资源调配,同时有效增强应急能力。 再次,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长期实行低价政策造成资源消费过度扩展和浪费,不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价格机制上,应继续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应在充分考虑其他能源的比价关系,以及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的同时,逐步建立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顺畅的价格联动机制。1、燃煤污染防治的根本出路
燃煤污染防治的根本出路是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有效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降低煤炭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当前,在实施源头控制的前提下,面对我国燃煤量巨大的现实,提高煤炭使用效率,高效清洁利用煤炭资源,是当下改善燃煤污染的重要途径。
1、调整能源结构不能一蹴而就
造成严重灰霾天气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重化工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密集分布。而用能结构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转换、优化,但是调整产业结构是长期的,缓慢的。清洁能源应该尽早替代煤炭消费,让经济发展尽快脱离对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确保煤炭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控煤工作还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激励政策和措施,如建立新的税费机制;逐步开放煤炭能源价格,按照市场價格支付土地租金和矿产使用费,征收煤炭资源税和环境税;在超限额使用煤炭的地区,对超额部分征收大气污染特别税;调整煤炭和清洁能源价格倒挂现象,向市场提供更多可替代清洁能源等。
2、调整能源结构政府制定政策须调研
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在前期做好研究、搞好调研,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而且,在实施运行的过程中,也要适时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调整,相应的配套政策要及时跟上。毕竟对我们国家来说,“煤改气”还是一个新事物,目前国内也少有研究机构用科学的数据和证据来证明“煤改气”究竟能给治理大气带来多大的好处,在面临大量障碍的情况下,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更加慎重,进而要探讨更加综合系统的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目前看来,在国产天然气和进口天然气供给短期无法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煤改气是短期内提高供给的最为可行的方式。 从国家政策的视角来看,我国发展煤改气仍延续“适度发展、升级示范和总量控制”。煤改天然气产业发展必须兼顾国家宏观利益和企业微观利,两者不可以偏废。 当然,煤改天然气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低碳化、生态化和效益化”的原则下,国家确实有必要鼓励适度发展,尤其是作为示范项目来发展是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