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青藏高原,以其壮美自然的风光和朴实的生活图景吸引了无数的关注和迷恋。在以西藏为主题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第三极》陆续在央视和其他视频平台热播之际,五洲传播出版社获制片方授权,于近期隆重推出图文版《第三极》(中、英文版分别于5月、8月出版)。同名纪录片、图书先后推出,殊成西藏文化传播的“《第三极》现象”。
中西方视角下对哲学原命题的思考
地域文化的魅力蕴含于人类和自然关系及人类个体生存的原命题之中。西藏被称为“第三极”,是从相对于地球南极、北极的地理概念角度而言的。在青藏高原这个特殊的地理区域中,日常生活如何进行?人们为了个体生存与家族幸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共生,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独特的高原环境孕育了怎样不同的生存方式?诸如此类的问题,几乎就是人们探寻和了解西藏的“初心”。
《第三极》一书以自然为背景,以高原人类活动为中心,通过图文方式生动实证性地展现了在这种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命的坚韧,以及由此锻造出心灵的善良、智慧和友爱。全书六章气韵连贯、浑然一体:“生命之伴”讲述人与动物相处的奥秘;“一片热土”讲述人们如何享用大自然的恩赐延续文化;“高原之歌”讲述雪域高原上的草原生活;“上善之水”讲述人们与水之间的故事;“大山儿女”讲述高原人们对山的情感。全书聚焦当代中国西藏人民的现实生活,贯穿着看来平淡无奇,实则关乎国家、民族根本的哲学人文主题。正是这种“走心”的方式,使得读者或观众得到一种感受个体心灵与外在空灵对话的机会,将自己置身于西藏文化的“场域”下,铺垫对“藏事”的认知和理解。可以说,是这种哲学原命题魅力,使作品具备了吸引读者、获得眼球的潜质。
纯真藏文化的原味展现
《第三极》一书不是一部简单得的“西藏探秘指南”,或为旅行者提供消遣和个人足迹的印证。书中过滤了很多常规的对西藏的说法或者认知,将西藏从旅游探胜视角下的神秘一面,改以讲述人类心灵共性相同的美好品质,呈现给读者。该书用优美动人的文字和细琢精致的图片,以触手可及的传统阅读方式,为读者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人们的祥和生活、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独到的高原社会风貌和自然图景及其深刻的人文情怀和意蕴。全书呈现的当代西藏是西藏历史变迁进程的时空片段,呈现了真实的藏区,而不是想象中的秘境。描绘鲜为人知的自然环境,目的不是揭秘;探寻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目的不是猎奇。
《第三极》引人入胜之处在于,该书展示的不仅是地理层面的第三极,更是通过第三极特有的人文精神及其内涵,展示人类心灵的高度。以文化“零折扣”的方式,原汁原味展现当地居民的生活样态和生存体验,让读者在普通如常的故事中,产生与高原居民之间的亲近感,增加对这片高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命体验和理性思考。“土地的吟唱”、“轮回的水声”、“森林的密语”,都是在讲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带给读者的是纯真与朴实、浑厚与空灵。正是这种安排,得以使不在场的阅读,带来一种更为真切的在场感觉。在新媒体和“大数据”时代,在传播目标运作和效果评价意义上,受众关注量和心理接受程度已经关乎作品本身影响力的有效量化测评要素。《第三极》给人的感觉是,没有障碍,没有疏离,直通不同人群的心里,体现了中国藏文化的真正软实力。
在作品的实质内容和逻辑安排之外,藏文化的这种“纯”,还体现在作品本身呈现的图景中。《第三极》电视片拍摄过程被认为是“迄今最全面的西藏自然人文影像考察”。而书中的很多图片,采用高空拍摄、微观拍摄、延时拍摄、高速拍摄、水下拍摄等多种拍摄手段,不仅直观地表现了青藏高原自然风貌的多样性,也为这种自然环境下的人文景致增添了亮色。
传播议题话题化的成功尝试
议程设置在传播学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直受到业界的重视。议程设置的核心是,受众的议程就来自媒介议程的安排和引导。传播的意旨需要通过议题设置来实现,而议题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话题支撑。表现话题,莫过于故事。《第三极》一书故事性很强。一个个深入人心的小故事,承载着一连串的话题,将大到西藏宗教自由、生态保护、藏文化传承发展,小到藏民安居工程等被“污名化”的涉藏关键议题正面衬托起来,对青藏高原的人文做出了一次立体、综合的梳理展现,以柔克刚,言之有物,立意自显。
如果说纪录片《第三极》是一场立体视觉盛宴,那么图文版《第三极》则可称为藏文化“平面菜系”的一道精品。读者可以在一种自由的阅读节奏中,随着页面的舒缓翻动,在优美语言的字里行间,在或缤纷或深沉的精彩图片之间,感悟高原上的人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积极拥抱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感受最本真的西藏。本书引人之处还在于,不仅用高度凝练的手法真实还原纪录片内容,还新增了一系列“最戳泪点”的幕后故事:有寻找黑颈鹤的艰辛,有拍摄夏尔巴人采摘蜂巢时的惊险,有在海拔超过5000米结冰的湖泊冰潜时的挑战,有与西藏唯一一个大学生身份的神授说唱艺人结缘的惊讶,还有与湖边修行老人邂逅的温暖与感动。这些安排通过内容增加即视感的同时,也为读者进一步创造了享受文字所带来的想象空间。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怎么来讲好中国西藏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很有技术含量的话题。《第三极》的创作是西藏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电视片《第三极》是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涉藏纪录片。无论从摄制水平,还是播映平台及其反响效果等方面,该片都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根据“优酷”和“新浪微博”首期统计数据,《第三极》引起的反响仅次于《舌尖上的中国》,其在有关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积极评价。有关专家认为,《第三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宣传西藏的一个“拐点”。本书秉承“孪生”电视片原创风格的优秀“基因”和“血统”,体现了作品在努力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方面的策略和用心:
一是正确处理“硬内容”与“软包装”的关系。中外文化差异是对外传播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外宣作品要适销对路,尽可能达到预期传播效果,必须找到中外文化中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通过国际流行的“软包装”吸引受众,进而接受“硬内容”蕴含的信息。切忌陷入“以我为主”的误区,错把不近人情的“个色”当特色。如果依照“高、大、上”的传统传播思路,《第三极》的篇章安排绕开政治主题,似成策划上的败笔。实际上,恰恰是这种安排,使得常规的“硬标配”内容得到了“软处理”,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讲述地球最高处人类生存的鲜活故事,展现人居“极限”地带的生命之美,体现了对家园、家国命运的现实思考,以人之常情,避免“高、大、上”因子可能会对受众可能产生的陌生感、疏离感,较好地实现了与受众共通的目的。
二是将西藏发展进步的优势转化为传播话语优势。西藏的发展进步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视野下的缩影和亮点。常规的介绍和宣传,当然离不开一系列的数据和图表。实际上,通过讲述西藏故事显然更为大众化,更容易打动人心,因而传播的过程也会更轻松,范围也会更广泛,影响也会更持久。《第三极》选择了最普通的人和事,从细节入手,在将信仰和力量以一种柔软宁静的方式,清晰真实地带给受众的同时,在“不经意”中展示出当下西藏已经发生的发展和进步,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西藏发展进步事实转化为话语,颇具“洗眼涤心”之正能量。
三是地域化元素克服了传播的“文化折扣”。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谓“普世”和国际通行,也都立足于地域,必然要包含和依托地域元素。否则,如果“天下大同”,作品的吸引力又在何处,人家凭什么要看下去?!所以,在对外传播中,必须避免“软包装”庸俗化。讲西藏故事,必须有西藏味道才行。《第三极》除了古老的藏纸、神奇的坛城、“神授”的说唱艺人、神山圣湖风貌之外,描绘更多的是西藏人生活的点滴,通过展现挑战与力量、欲望与节制、心灵斗争与调适等这些人人都可能面临的冲突,揭示信仰与生活结合的奥秘。通过这种方式,把西藏的人文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而将西藏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凸显出来。这些故事看起来遥远,却又那么近,为世界了解西藏、感知中国又打开了一扇“窗”。
中西方视角下对哲学原命题的思考
地域文化的魅力蕴含于人类和自然关系及人类个体生存的原命题之中。西藏被称为“第三极”,是从相对于地球南极、北极的地理概念角度而言的。在青藏高原这个特殊的地理区域中,日常生活如何进行?人们为了个体生存与家族幸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共生,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独特的高原环境孕育了怎样不同的生存方式?诸如此类的问题,几乎就是人们探寻和了解西藏的“初心”。
《第三极》一书以自然为背景,以高原人类活动为中心,通过图文方式生动实证性地展现了在这种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命的坚韧,以及由此锻造出心灵的善良、智慧和友爱。全书六章气韵连贯、浑然一体:“生命之伴”讲述人与动物相处的奥秘;“一片热土”讲述人们如何享用大自然的恩赐延续文化;“高原之歌”讲述雪域高原上的草原生活;“上善之水”讲述人们与水之间的故事;“大山儿女”讲述高原人们对山的情感。全书聚焦当代中国西藏人民的现实生活,贯穿着看来平淡无奇,实则关乎国家、民族根本的哲学人文主题。正是这种“走心”的方式,使得读者或观众得到一种感受个体心灵与外在空灵对话的机会,将自己置身于西藏文化的“场域”下,铺垫对“藏事”的认知和理解。可以说,是这种哲学原命题魅力,使作品具备了吸引读者、获得眼球的潜质。
纯真藏文化的原味展现
《第三极》一书不是一部简单得的“西藏探秘指南”,或为旅行者提供消遣和个人足迹的印证。书中过滤了很多常规的对西藏的说法或者认知,将西藏从旅游探胜视角下的神秘一面,改以讲述人类心灵共性相同的美好品质,呈现给读者。该书用优美动人的文字和细琢精致的图片,以触手可及的传统阅读方式,为读者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人们的祥和生活、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独到的高原社会风貌和自然图景及其深刻的人文情怀和意蕴。全书呈现的当代西藏是西藏历史变迁进程的时空片段,呈现了真实的藏区,而不是想象中的秘境。描绘鲜为人知的自然环境,目的不是揭秘;探寻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目的不是猎奇。
《第三极》引人入胜之处在于,该书展示的不仅是地理层面的第三极,更是通过第三极特有的人文精神及其内涵,展示人类心灵的高度。以文化“零折扣”的方式,原汁原味展现当地居民的生活样态和生存体验,让读者在普通如常的故事中,产生与高原居民之间的亲近感,增加对这片高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命体验和理性思考。“土地的吟唱”、“轮回的水声”、“森林的密语”,都是在讲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带给读者的是纯真与朴实、浑厚与空灵。正是这种安排,得以使不在场的阅读,带来一种更为真切的在场感觉。在新媒体和“大数据”时代,在传播目标运作和效果评价意义上,受众关注量和心理接受程度已经关乎作品本身影响力的有效量化测评要素。《第三极》给人的感觉是,没有障碍,没有疏离,直通不同人群的心里,体现了中国藏文化的真正软实力。
在作品的实质内容和逻辑安排之外,藏文化的这种“纯”,还体现在作品本身呈现的图景中。《第三极》电视片拍摄过程被认为是“迄今最全面的西藏自然人文影像考察”。而书中的很多图片,采用高空拍摄、微观拍摄、延时拍摄、高速拍摄、水下拍摄等多种拍摄手段,不仅直观地表现了青藏高原自然风貌的多样性,也为这种自然环境下的人文景致增添了亮色。
传播议题话题化的成功尝试
议程设置在传播学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直受到业界的重视。议程设置的核心是,受众的议程就来自媒介议程的安排和引导。传播的意旨需要通过议题设置来实现,而议题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话题支撑。表现话题,莫过于故事。《第三极》一书故事性很强。一个个深入人心的小故事,承载着一连串的话题,将大到西藏宗教自由、生态保护、藏文化传承发展,小到藏民安居工程等被“污名化”的涉藏关键议题正面衬托起来,对青藏高原的人文做出了一次立体、综合的梳理展现,以柔克刚,言之有物,立意自显。
如果说纪录片《第三极》是一场立体视觉盛宴,那么图文版《第三极》则可称为藏文化“平面菜系”的一道精品。读者可以在一种自由的阅读节奏中,随着页面的舒缓翻动,在优美语言的字里行间,在或缤纷或深沉的精彩图片之间,感悟高原上的人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积极拥抱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感受最本真的西藏。本书引人之处还在于,不仅用高度凝练的手法真实还原纪录片内容,还新增了一系列“最戳泪点”的幕后故事:有寻找黑颈鹤的艰辛,有拍摄夏尔巴人采摘蜂巢时的惊险,有在海拔超过5000米结冰的湖泊冰潜时的挑战,有与西藏唯一一个大学生身份的神授说唱艺人结缘的惊讶,还有与湖边修行老人邂逅的温暖与感动。这些安排通过内容增加即视感的同时,也为读者进一步创造了享受文字所带来的想象空间。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怎么来讲好中国西藏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很有技术含量的话题。《第三极》的创作是西藏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电视片《第三极》是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涉藏纪录片。无论从摄制水平,还是播映平台及其反响效果等方面,该片都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根据“优酷”和“新浪微博”首期统计数据,《第三极》引起的反响仅次于《舌尖上的中国》,其在有关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积极评价。有关专家认为,《第三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宣传西藏的一个“拐点”。本书秉承“孪生”电视片原创风格的优秀“基因”和“血统”,体现了作品在努力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方面的策略和用心:
一是正确处理“硬内容”与“软包装”的关系。中外文化差异是对外传播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外宣作品要适销对路,尽可能达到预期传播效果,必须找到中外文化中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通过国际流行的“软包装”吸引受众,进而接受“硬内容”蕴含的信息。切忌陷入“以我为主”的误区,错把不近人情的“个色”当特色。如果依照“高、大、上”的传统传播思路,《第三极》的篇章安排绕开政治主题,似成策划上的败笔。实际上,恰恰是这种安排,使得常规的“硬标配”内容得到了“软处理”,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讲述地球最高处人类生存的鲜活故事,展现人居“极限”地带的生命之美,体现了对家园、家国命运的现实思考,以人之常情,避免“高、大、上”因子可能会对受众可能产生的陌生感、疏离感,较好地实现了与受众共通的目的。
二是将西藏发展进步的优势转化为传播话语优势。西藏的发展进步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视野下的缩影和亮点。常规的介绍和宣传,当然离不开一系列的数据和图表。实际上,通过讲述西藏故事显然更为大众化,更容易打动人心,因而传播的过程也会更轻松,范围也会更广泛,影响也会更持久。《第三极》选择了最普通的人和事,从细节入手,在将信仰和力量以一种柔软宁静的方式,清晰真实地带给受众的同时,在“不经意”中展示出当下西藏已经发生的发展和进步,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西藏发展进步事实转化为话语,颇具“洗眼涤心”之正能量。
三是地域化元素克服了传播的“文化折扣”。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谓“普世”和国际通行,也都立足于地域,必然要包含和依托地域元素。否则,如果“天下大同”,作品的吸引力又在何处,人家凭什么要看下去?!所以,在对外传播中,必须避免“软包装”庸俗化。讲西藏故事,必须有西藏味道才行。《第三极》除了古老的藏纸、神奇的坛城、“神授”的说唱艺人、神山圣湖风貌之外,描绘更多的是西藏人生活的点滴,通过展现挑战与力量、欲望与节制、心灵斗争与调适等这些人人都可能面临的冲突,揭示信仰与生活结合的奥秘。通过这种方式,把西藏的人文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而将西藏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凸显出来。这些故事看起来遥远,却又那么近,为世界了解西藏、感知中国又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