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是在敌我火力差距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回军”和南朝鲜军作战的,因此如何克制敌军强势火力并取得胜刺,就成了摆在我军面前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军缺乏以远程火力压制的物质条件,因此以步兵的穿插和渗透行动来攻击敌军炮兵阵地就成为比较现实的解决手段之一。我志愿军第38军114师341团2营沙坪袭击战斗就是典型范例之一——
沙坪夺炮解除敌火力威胁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于1950年11月25日打响,我志愿军第38军114师奉命从正面对德川守敌——南朝鲜军第7师发起进攻,以协同由德川两侧进行迂回的112、113师共同围歼该敌。114师决定由340团和34l团向新丰里、新下里、德川方向实施并肩突击。
当341团1营向新丰里进攻时,突然遭到敌军猛烈炮火拦阻,部队前进受阻。此时,该团侦察排抓获了一名南朝鲜军俘虏。经审问,得知此人来自南朝鲜军第7师榴弹炮营。这名俘虏供出这个榴弹炮营是刚调到德川以北准备参加代号为“圣诞节总攻势”行动的,位置在沙坪村,阻挡我军前进的炮火就是这个营发射的。341团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师部。114师首长决定由34L团派1个营,渗透到敌后将敌榴弹炮营打掉。341团指定2营去执行这一任务。
2营是114师中历史较久的一个营,其4连更是114师中历史最久的连队,组建于1937年10月,副班长以上骨干都是红军战士,战斗作风优良。接受任务后,2营以4连、5连、机炮连、6连的顺序,趁夜暗从敌2个团的接合部渗透进入敌纵深。在行进过程中,4连边走边侦察敌情。当进至一个名为新德里的村庄附近时,俘获了敌2名查线的通信兵。审讯后再次确认在沙坪村的是南朝鲜军第7师榴弹炮营(当时南朝鲜军每个师只有一个炮兵营,而不像美军有4个炮兵营),装备105mm榴弹炮,炮阵地在沙坪村北1500m处,营指挥所在沙坪村内。敌部署情况证实后,2营随即加速前进。11月26日凌晨4时许,部队到达沙坪村东侧的山岭上。此时,沙坪村北侧有不少敌军士兵正在火堆旁取暖,戒备松懈。2营根据现地侦察的结果,决定4连以突然袭击捣毁敌炮营指挥所,歼灭村内之敌;6连迂回到敌炮阵地北侧,攻击敌炮阵地;5连插至炮阵地和沙坪村之间,将敌分割,其中1个排配合4连围歼村内之敌,2个排配合6连攻击炮阵地;机炮连在沙坪村东侧占领阵地,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
26日凌晨5时许,战斗打响。4连迅速冲入村内,副连长带尖刀班直插敌炮营指挥所,击毙多人后俘敌营长以下40余人。与此同时,5连按计划将村内之敌与炮阵地的联系切断,其1排向村北之敌发起攻击,残敌向村内逃去。1排立即冲入村内迫击,配合4连逐屋清剿残敌;同时,迂回到北山的6连也向敌炮阵地发起猛攻。敌军由于失去指挥,顿时乱作一团,争相逃命,大部分被6连歼灭。残敌慌不择路,一头撞到5连2排和3排的枪口上,在前后夹击下,很快便全部被歼。此时,南朝鲜军第7师8团一部前来增援,但也被6连勇猛击溃。至此,沙坪袭击战斗全部结束。341团2营全歼敌榴弹炮营,缴获各种汽车50余辆、105mm榴弹炮11门。
沙坪袭击战,我军解除了敌炮火的威胁,随后,114师各部发起猛攻,很快将敌压缩至德川预定战场内,此时112师和113师也已进至指定地区,南朝鲜军第7师于是成为“瓮中之鳖”,只等被歼了。
作战经验在战事中留下一笔
总结此次战斗,有四条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首先是正确选择了对当前战斗影响最大的打击目标
朝鲜战争中的南朝鲜军同美军一样,是一支极度依赖火力优势的军队。其步兵的战斗力比较弱,战斗力的核心是空、炮火力优势和良好的协同能力(这一个能力是通过美军联络组实现的)。炮兵火力相对于空中火力来说,具有与步兵协同紧密、武器数量多、火力密度大、火力持续性好、可连续射击等优势。在坦克于山地无法充分发挥战斗力的情况下,炮兵火力则成了南朝鲜军乃至美军的火力支柱,也是其战斗力支柱,同时还是其心理支柱。相比之下,其步兵较弱。一旦丢失炮兵,敌军的崩溃也就不远了。
从我军以往的伤亡情况来看,敌炮兵也是最具有威胁、性的。据中朝军队统计,我方70~80%的伤亡都是敌炮兵所造成的,而敌空中火力造成的伤亡只占7~8%。当然,炮兵也有软肋,比如,敌炮兵作为火力突击兵种,其近距离自卫能力却比较差,易被步兵近距离打击歼灭。因此,我军渗透行动打击的目标除了指挥机关外,一般选择敌炮兵阵地作为打击目标,这样就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具体到沙坪战斗中,阻挡我军前进的并不是敌军凭借坚固阵地的抵抗,而是敌军的远程炮火,因此我军选择敌榴弹炮营作为渗透攻击的目标是十分正确的,直接击中了敌军作战体系的要害。其次,我军渗透到敌榴弹炮营附近后,使用我营的主力连队——4连攻击敌炮营指挥所,使敌失去统一指挥而迅速被歼。
也就是说,整个战斗中,我志愿军不与敌火力正面交锋,而是抓住敌“软肋”,以渗透打击的方式将敌依赖的火力支柱控制在手,并将敌炮兵生擒、歼灭,从而取得了胜利。
第二,正确运用渗透战术
敌炮兵阵地一般位于敌防线后的纵深地带,我军步兵要想实施打击必须设法穿过敌军防线,这就需要运用渗透战术或者穿插战术。341团2营在行动前查明了敌军2个团的接合部,其2个团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足够我军从中穿过。这样就为秘密实施渗透战术提供了条件。2营在敌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渗透至敌炮阵地附近,突然对其发起攻击,完全做到了出其不意,是渗透战术的完美运用。
第三,在渗透战术实施过程中,边行进边查明敌情,到达目标后经现地侦察形成作战方案
2营在接受任务前,虽然知道沙坪有敌榴弹炮营,但其具体部署情况并不清楚。直到在执行渗透过程中俘获了敌2名通信兵后,才大体弄清了敌兵力部署位置。到达目标附近后,2营又经过了进一步侦察,发现敌警戒松懈,因此决定采取突然袭击歼灭敌人。在行动过程中,不断获得敌部署情报,使作战方案更接近于战场实际,是此次战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攻击方案着眼于分割敌部署,形成围攻之势
敌炮兵阵地与营指挥所分别配置在沙坪村的北侧和村内,之间存在较大间隙,且缺乏兵力掩护,便于我军进行分割围歼。根据敌兵力部署,2营决定以4连、6连分别负责攻歼沙坪村内和炮阵地之敌,5连则插入两处敌阵地之间,形成对两处敌军的分割围攻态势。其中5连1排与4连对村内之敌进行两面夹击,6连击溃的残敌又被5连2排和3排堵住,两处分别形成了一个小包围圈,使敌腹背受敌很快就被全歼。这实际上也是“一点两面”战术的具体运用,这样的部署无疑是此次战斗速战速决的关键所在。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近60年了,但我们先辈扬长避短,毁其支柱,击其软肋的战术思想对现在和未来的战争均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借鉴和进一步发扬。
沙坪夺炮解除敌火力威胁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于1950年11月25日打响,我志愿军第38军114师奉命从正面对德川守敌——南朝鲜军第7师发起进攻,以协同由德川两侧进行迂回的112、113师共同围歼该敌。114师决定由340团和34l团向新丰里、新下里、德川方向实施并肩突击。
当341团1营向新丰里进攻时,突然遭到敌军猛烈炮火拦阻,部队前进受阻。此时,该团侦察排抓获了一名南朝鲜军俘虏。经审问,得知此人来自南朝鲜军第7师榴弹炮营。这名俘虏供出这个榴弹炮营是刚调到德川以北准备参加代号为“圣诞节总攻势”行动的,位置在沙坪村,阻挡我军前进的炮火就是这个营发射的。341团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师部。114师首长决定由34L团派1个营,渗透到敌后将敌榴弹炮营打掉。341团指定2营去执行这一任务。
2营是114师中历史较久的一个营,其4连更是114师中历史最久的连队,组建于1937年10月,副班长以上骨干都是红军战士,战斗作风优良。接受任务后,2营以4连、5连、机炮连、6连的顺序,趁夜暗从敌2个团的接合部渗透进入敌纵深。在行进过程中,4连边走边侦察敌情。当进至一个名为新德里的村庄附近时,俘获了敌2名查线的通信兵。审讯后再次确认在沙坪村的是南朝鲜军第7师榴弹炮营(当时南朝鲜军每个师只有一个炮兵营,而不像美军有4个炮兵营),装备105mm榴弹炮,炮阵地在沙坪村北1500m处,营指挥所在沙坪村内。敌部署情况证实后,2营随即加速前进。11月26日凌晨4时许,部队到达沙坪村东侧的山岭上。此时,沙坪村北侧有不少敌军士兵正在火堆旁取暖,戒备松懈。2营根据现地侦察的结果,决定4连以突然袭击捣毁敌炮营指挥所,歼灭村内之敌;6连迂回到敌炮阵地北侧,攻击敌炮阵地;5连插至炮阵地和沙坪村之间,将敌分割,其中1个排配合4连围歼村内之敌,2个排配合6连攻击炮阵地;机炮连在沙坪村东侧占领阵地,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
26日凌晨5时许,战斗打响。4连迅速冲入村内,副连长带尖刀班直插敌炮营指挥所,击毙多人后俘敌营长以下40余人。与此同时,5连按计划将村内之敌与炮阵地的联系切断,其1排向村北之敌发起攻击,残敌向村内逃去。1排立即冲入村内迫击,配合4连逐屋清剿残敌;同时,迂回到北山的6连也向敌炮阵地发起猛攻。敌军由于失去指挥,顿时乱作一团,争相逃命,大部分被6连歼灭。残敌慌不择路,一头撞到5连2排和3排的枪口上,在前后夹击下,很快便全部被歼。此时,南朝鲜军第7师8团一部前来增援,但也被6连勇猛击溃。至此,沙坪袭击战斗全部结束。341团2营全歼敌榴弹炮营,缴获各种汽车50余辆、105mm榴弹炮11门。
沙坪袭击战,我军解除了敌炮火的威胁,随后,114师各部发起猛攻,很快将敌压缩至德川预定战场内,此时112师和113师也已进至指定地区,南朝鲜军第7师于是成为“瓮中之鳖”,只等被歼了。
作战经验在战事中留下一笔
总结此次战斗,有四条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首先是正确选择了对当前战斗影响最大的打击目标
朝鲜战争中的南朝鲜军同美军一样,是一支极度依赖火力优势的军队。其步兵的战斗力比较弱,战斗力的核心是空、炮火力优势和良好的协同能力(这一个能力是通过美军联络组实现的)。炮兵火力相对于空中火力来说,具有与步兵协同紧密、武器数量多、火力密度大、火力持续性好、可连续射击等优势。在坦克于山地无法充分发挥战斗力的情况下,炮兵火力则成了南朝鲜军乃至美军的火力支柱,也是其战斗力支柱,同时还是其心理支柱。相比之下,其步兵较弱。一旦丢失炮兵,敌军的崩溃也就不远了。
从我军以往的伤亡情况来看,敌炮兵也是最具有威胁、性的。据中朝军队统计,我方70~80%的伤亡都是敌炮兵所造成的,而敌空中火力造成的伤亡只占7~8%。当然,炮兵也有软肋,比如,敌炮兵作为火力突击兵种,其近距离自卫能力却比较差,易被步兵近距离打击歼灭。因此,我军渗透行动打击的目标除了指挥机关外,一般选择敌炮兵阵地作为打击目标,这样就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具体到沙坪战斗中,阻挡我军前进的并不是敌军凭借坚固阵地的抵抗,而是敌军的远程炮火,因此我军选择敌榴弹炮营作为渗透攻击的目标是十分正确的,直接击中了敌军作战体系的要害。其次,我军渗透到敌榴弹炮营附近后,使用我营的主力连队——4连攻击敌炮营指挥所,使敌失去统一指挥而迅速被歼。
也就是说,整个战斗中,我志愿军不与敌火力正面交锋,而是抓住敌“软肋”,以渗透打击的方式将敌依赖的火力支柱控制在手,并将敌炮兵生擒、歼灭,从而取得了胜利。
第二,正确运用渗透战术
敌炮兵阵地一般位于敌防线后的纵深地带,我军步兵要想实施打击必须设法穿过敌军防线,这就需要运用渗透战术或者穿插战术。341团2营在行动前查明了敌军2个团的接合部,其2个团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足够我军从中穿过。这样就为秘密实施渗透战术提供了条件。2营在敌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渗透至敌炮阵地附近,突然对其发起攻击,完全做到了出其不意,是渗透战术的完美运用。
第三,在渗透战术实施过程中,边行进边查明敌情,到达目标后经现地侦察形成作战方案
2营在接受任务前,虽然知道沙坪有敌榴弹炮营,但其具体部署情况并不清楚。直到在执行渗透过程中俘获了敌2名通信兵后,才大体弄清了敌兵力部署位置。到达目标附近后,2营又经过了进一步侦察,发现敌警戒松懈,因此决定采取突然袭击歼灭敌人。在行动过程中,不断获得敌部署情报,使作战方案更接近于战场实际,是此次战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攻击方案着眼于分割敌部署,形成围攻之势
敌炮兵阵地与营指挥所分别配置在沙坪村的北侧和村内,之间存在较大间隙,且缺乏兵力掩护,便于我军进行分割围歼。根据敌兵力部署,2营决定以4连、6连分别负责攻歼沙坪村内和炮阵地之敌,5连则插入两处敌阵地之间,形成对两处敌军的分割围攻态势。其中5连1排与4连对村内之敌进行两面夹击,6连击溃的残敌又被5连2排和3排堵住,两处分别形成了一个小包围圈,使敌腹背受敌很快就被全歼。这实际上也是“一点两面”战术的具体运用,这样的部署无疑是此次战斗速战速决的关键所在。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近60年了,但我们先辈扬长避短,毁其支柱,击其软肋的战术思想对现在和未来的战争均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借鉴和进一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