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7年7月15日,江南古城绍兴,鉴湖女侠秋瑾身穿白色汗衫,外套玄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双手背绑,拖着铁镣,缓步走出了山阴县大狱。走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不归之路。
秋瑾殉难之时,她的家人都已躲身在外地,慑于清政府的淫威,留在绍兴城内的族人也无人敢出面承领这位亲属的尸体。挨过3个时辰,直到巳时(上午10时左右)时分,才由几个当地仗义的士绅出面,先雇了一个鞋匠缝合了秋瑾身首异处的尸体,又通过同善堂把烈土遗骸殓进一口白木棺材,雇了小工抬到郊外卧龙山(俗称府山)西北麓张神殿背后的山脚下面,停厝在一堆荒冢乱坟旁边。
初葬西子湖
秋瑾就义后,一时舆论大哗,留学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学生团体纷纷发表通电,强烈譴责清政府的暴行,继而上海和各地的报刊也言词激烈地斥责当局滥杀。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两个月后,绍兴知府贵福辞请离职调皖,遭到安徽人民的竭力对抗不敢到任;浙江巡抚张曾扬奉调山西巡抚,同样被晋民峻拒,不久便抑郁而死。
自贵福调离绍兴,避难在外的秋氏亲族陆续回到了绍兴城里。当时,秋瑾的生父母都已过世,秋瑾的大哥秋誉章,是个附生、候补训导,比秋瑾大两岁;妹妹秋理比秋瑾小两岁;还有一个异母弟秋章祥(后改名为宗章),当时才12岁。
秋誉章请知情人引路,来到卧龙山麓,找到了露天停放的秋瑾灵柩。他想:我秋家世代为官,在绍兴也算是有面有脸的人家,当请风水先生卜穴,选一个黄道吉日,把秋瑾的灵柩葬于祖坟之侧。于是,秋誉章以重金雇夫役数人,把秋瑾的灵柩偷偷移到常禧门(即偏门)外严家潭丙舍,想先在那里暂时存放一段时间。不料这丙舍舍主闻说是被砍了头的革命党人棺木,无论如何不肯收留。秋誉章无奈只得在大校场近旁的乱坟堆中,择地暂放秋瑾的灵柩。灵柩上仅覆盖数片草苫,以避风雨。
秋瑾遇难3个月后,她的两位挚友吴芝瑛与徐自华,不遗余力,希望实现“埋骨西泠”的夙愿。
农历十一月下旬的一天,一叶扁舟载着徐自华和她的义女渡过钱塘江,来到绍兴城里。徐自华寻到和畅堂秋家,告诉秋家人她已与吴芝瑛购地西泠桥畔,要为秋瑾营葬。秋家人闻说,深受感动。当夜,徐自华由秋誉章等人陪同,持火把去荒冢探寻秋瑾的灵柩。见灵柩野栖,不免痛哭。
徐自华回石门后马上寄书吴芝瑛:“妹已在西湖苏堤春晓处购得葬地,今请姐从初议,地为妹得,姐任营葬。望速派人来杭料理造墓事。”
吴芝瑛接信后与丈夫廉惠卿商议,立即派人前往杭州造墓。半个月后,已时近岁末,徐自华派人到绍兴,和秋誉章一起护送秋瑾的灵柩来杭,并悄悄地把灵柩运到西泠桥西侧的临湖草地上。墓碑的文字总共10个字: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
新年一过,徐自华在《时报》上刊登《会祭鉴湖公函》。
到了农历正月二十四日那一天,有各界人士400余人前来参加秋瑾追悼会并谒墓致祭。经与会者提议,墓碑文字改为“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会后秘密成立秋社,推选徐自华为社长,决定每年秋瑾殉难日举行纪念活动。
一抔黄土劫余灰
秋瑾墓建成不久,不想一下起了风波。原来御史常徽来杭州,巡游西湖时发现了秋瑾墓,回京后立即呈上《奏请平秋墓片》。清廷立即下旨,命浙江巡抚增韫严行查办。
消息见报,天下交哄,不亚于杀秋瑾时的舆论鼎沸。在北京手握大权的张之洞看到这般情况,也不愿拂逆舆情,致书增韫,教其10个字:“墓可平,碑可铲,人不必拿。”
增韫刚到任不久,他鉴于张曾扬、贵福都因秋瑾一案不安其位的教训,和几个师爷反复商量,终于拿出了一个办法。增韫悄悄派人找到秋瑾的堂叔秋桐豫,让其劝说躲在他家的秋誉章速回杭州,主动提出将秋坟迁葬。
秋誉章弄清了浙江巡抚的意图后,匆匆赶回杭州,上了一个禀文称拟迁至绍兴埋葬。
浙江巡抚增韫装模作样一番后,立即批准。秋誉章雇了几个夫役起出秋瑾灵柩,当日启程,将灵柩运回绍兴严家潭。
待秋瑾灵柩一迁走,浙江巡抚督同府县及差役地保人等,至西泠桥畔将秋墓全部毁平。平墓后,立即向朝廷奏报了平墓经过。
徐自华和吴芝瑛辛辛苦苦冒险犯难建起的秋墓,不足一年就这样被平毁了,所幸秋瑾灵柩却完好无损保存了下来。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未敢整治吴芝瑛和徐自华。
平墓的次年,秋瑾丈夫王子芳突然病故。办完王子芳的丧事,王氏家族就以年仅13岁的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义,派了两个佣人来到绍兴秋家,提出要把秋瑾的灵柩迎还湖南,与王子芳合葬。当时秋誉章刚刚病故于天津,秋家人也无话可说。
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这年11月,秋瑾灵柩运到了湘潭昭山。不知何故,秋瑾之柩一直未葬,停厝在昭山附近十里处石坝子(今属株洲市)荒郊野外,只是在灵柩上结个茅亭,藉避风雨。
至此,秋女侠遇难还未满3年,其灵柩从蒿葬卧龙山算起,二迁严家潭,三迁杭州西湖,四迁回绍兴,运到湘潭昭山已历经五迁。
满携缣素返西泠
辛亥光复后,同盟会会员徐自华召集秋社同仁商量重营秋墓,上书浙江省议会,提议“迎还秋瑾遗骸,还葬西湖”。此提议得到省议会赞成,并划拨经费委托秋社直接办理此事。
浙江省议会议决:在原墓址建造风雨亭,亭西边重建秋墓,没收建在附近镇压太平天国时的湘军将领刘典的祠堂,祠产拨归秋社,改建为鉴湖女侠祠。
但浙江的提议遭到王氏家族的反对,只同意把秋瑾的衣衫、遗像还浙建衣冠冢。湖南籍一些同盟会员提出要把秋瑾葬在岳麓山,为湘水楚山增色。秋社派往湖南迎灵的秋瑾之妹秋理孤掌难鸣。
自此,浙、湘两省电文交驰,争论不休,双方相持不下,一时陷入僵局。
在湘、浙两省的激烈争论中,秋瑾灵柩开始了第六迁,从湘潭昭山迁移到了湖南长沙岳麓山。
徐自华闻讯忙召秋社社员赶去湖南,会同秋理再行交涉,最后,王沅德终于同意将其母遗骸归葬西湖。
秋瑾灵柩就这样从湖南被送到西湖秋社,等待择日安葬。送归途中,数万人参与迎灵。
此时,“二次革命”即将爆发。原是革命党人的浙江都督朱瑞投靠袁世凯,受封为兴武将军。他屈从北洋政府的旨意,擅自改变秋墓营造方案,使新建秋墓比原方案压低5尺,取消其中的秋瑾石像,原拟用柳亚子书写的碑文和墓志铭,弃而不用,改用朱瑞自己撰写的碑文。又一个农历六月初六,秋瑾牺牲6周年纪念日。秋瑾灵柩登穴入土,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桥畔。
摘自《扬子晚报》2009.8.4
秋瑾殉难之时,她的家人都已躲身在外地,慑于清政府的淫威,留在绍兴城内的族人也无人敢出面承领这位亲属的尸体。挨过3个时辰,直到巳时(上午10时左右)时分,才由几个当地仗义的士绅出面,先雇了一个鞋匠缝合了秋瑾身首异处的尸体,又通过同善堂把烈土遗骸殓进一口白木棺材,雇了小工抬到郊外卧龙山(俗称府山)西北麓张神殿背后的山脚下面,停厝在一堆荒冢乱坟旁边。
初葬西子湖
秋瑾就义后,一时舆论大哗,留学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学生团体纷纷发表通电,强烈譴责清政府的暴行,继而上海和各地的报刊也言词激烈地斥责当局滥杀。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两个月后,绍兴知府贵福辞请离职调皖,遭到安徽人民的竭力对抗不敢到任;浙江巡抚张曾扬奉调山西巡抚,同样被晋民峻拒,不久便抑郁而死。
自贵福调离绍兴,避难在外的秋氏亲族陆续回到了绍兴城里。当时,秋瑾的生父母都已过世,秋瑾的大哥秋誉章,是个附生、候补训导,比秋瑾大两岁;妹妹秋理比秋瑾小两岁;还有一个异母弟秋章祥(后改名为宗章),当时才12岁。
秋誉章请知情人引路,来到卧龙山麓,找到了露天停放的秋瑾灵柩。他想:我秋家世代为官,在绍兴也算是有面有脸的人家,当请风水先生卜穴,选一个黄道吉日,把秋瑾的灵柩葬于祖坟之侧。于是,秋誉章以重金雇夫役数人,把秋瑾的灵柩偷偷移到常禧门(即偏门)外严家潭丙舍,想先在那里暂时存放一段时间。不料这丙舍舍主闻说是被砍了头的革命党人棺木,无论如何不肯收留。秋誉章无奈只得在大校场近旁的乱坟堆中,择地暂放秋瑾的灵柩。灵柩上仅覆盖数片草苫,以避风雨。
秋瑾遇难3个月后,她的两位挚友吴芝瑛与徐自华,不遗余力,希望实现“埋骨西泠”的夙愿。
农历十一月下旬的一天,一叶扁舟载着徐自华和她的义女渡过钱塘江,来到绍兴城里。徐自华寻到和畅堂秋家,告诉秋家人她已与吴芝瑛购地西泠桥畔,要为秋瑾营葬。秋家人闻说,深受感动。当夜,徐自华由秋誉章等人陪同,持火把去荒冢探寻秋瑾的灵柩。见灵柩野栖,不免痛哭。
徐自华回石门后马上寄书吴芝瑛:“妹已在西湖苏堤春晓处购得葬地,今请姐从初议,地为妹得,姐任营葬。望速派人来杭料理造墓事。”
吴芝瑛接信后与丈夫廉惠卿商议,立即派人前往杭州造墓。半个月后,已时近岁末,徐自华派人到绍兴,和秋誉章一起护送秋瑾的灵柩来杭,并悄悄地把灵柩运到西泠桥西侧的临湖草地上。墓碑的文字总共10个字: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
新年一过,徐自华在《时报》上刊登《会祭鉴湖公函》。
到了农历正月二十四日那一天,有各界人士400余人前来参加秋瑾追悼会并谒墓致祭。经与会者提议,墓碑文字改为“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会后秘密成立秋社,推选徐自华为社长,决定每年秋瑾殉难日举行纪念活动。
一抔黄土劫余灰
秋瑾墓建成不久,不想一下起了风波。原来御史常徽来杭州,巡游西湖时发现了秋瑾墓,回京后立即呈上《奏请平秋墓片》。清廷立即下旨,命浙江巡抚增韫严行查办。
消息见报,天下交哄,不亚于杀秋瑾时的舆论鼎沸。在北京手握大权的张之洞看到这般情况,也不愿拂逆舆情,致书增韫,教其10个字:“墓可平,碑可铲,人不必拿。”
增韫刚到任不久,他鉴于张曾扬、贵福都因秋瑾一案不安其位的教训,和几个师爷反复商量,终于拿出了一个办法。增韫悄悄派人找到秋瑾的堂叔秋桐豫,让其劝说躲在他家的秋誉章速回杭州,主动提出将秋坟迁葬。
秋誉章弄清了浙江巡抚的意图后,匆匆赶回杭州,上了一个禀文称拟迁至绍兴埋葬。
浙江巡抚增韫装模作样一番后,立即批准。秋誉章雇了几个夫役起出秋瑾灵柩,当日启程,将灵柩运回绍兴严家潭。
待秋瑾灵柩一迁走,浙江巡抚督同府县及差役地保人等,至西泠桥畔将秋墓全部毁平。平墓后,立即向朝廷奏报了平墓经过。
徐自华和吴芝瑛辛辛苦苦冒险犯难建起的秋墓,不足一年就这样被平毁了,所幸秋瑾灵柩却完好无损保存了下来。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未敢整治吴芝瑛和徐自华。
平墓的次年,秋瑾丈夫王子芳突然病故。办完王子芳的丧事,王氏家族就以年仅13岁的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义,派了两个佣人来到绍兴秋家,提出要把秋瑾的灵柩迎还湖南,与王子芳合葬。当时秋誉章刚刚病故于天津,秋家人也无话可说。
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这年11月,秋瑾灵柩运到了湘潭昭山。不知何故,秋瑾之柩一直未葬,停厝在昭山附近十里处石坝子(今属株洲市)荒郊野外,只是在灵柩上结个茅亭,藉避风雨。
至此,秋女侠遇难还未满3年,其灵柩从蒿葬卧龙山算起,二迁严家潭,三迁杭州西湖,四迁回绍兴,运到湘潭昭山已历经五迁。
满携缣素返西泠
辛亥光复后,同盟会会员徐自华召集秋社同仁商量重营秋墓,上书浙江省议会,提议“迎还秋瑾遗骸,还葬西湖”。此提议得到省议会赞成,并划拨经费委托秋社直接办理此事。
浙江省议会议决:在原墓址建造风雨亭,亭西边重建秋墓,没收建在附近镇压太平天国时的湘军将领刘典的祠堂,祠产拨归秋社,改建为鉴湖女侠祠。
但浙江的提议遭到王氏家族的反对,只同意把秋瑾的衣衫、遗像还浙建衣冠冢。湖南籍一些同盟会员提出要把秋瑾葬在岳麓山,为湘水楚山增色。秋社派往湖南迎灵的秋瑾之妹秋理孤掌难鸣。
自此,浙、湘两省电文交驰,争论不休,双方相持不下,一时陷入僵局。
在湘、浙两省的激烈争论中,秋瑾灵柩开始了第六迁,从湘潭昭山迁移到了湖南长沙岳麓山。
徐自华闻讯忙召秋社社员赶去湖南,会同秋理再行交涉,最后,王沅德终于同意将其母遗骸归葬西湖。
秋瑾灵柩就这样从湖南被送到西湖秋社,等待择日安葬。送归途中,数万人参与迎灵。
此时,“二次革命”即将爆发。原是革命党人的浙江都督朱瑞投靠袁世凯,受封为兴武将军。他屈从北洋政府的旨意,擅自改变秋墓营造方案,使新建秋墓比原方案压低5尺,取消其中的秋瑾石像,原拟用柳亚子书写的碑文和墓志铭,弃而不用,改用朱瑞自己撰写的碑文。又一个农历六月初六,秋瑾牺牲6周年纪念日。秋瑾灵柩登穴入土,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桥畔。
摘自《扬子晚报》200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