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内高班;音乐鉴赏课;高中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5-0065-02
【作者简介】丁玉鑫,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教师,一级教师。
高中音乐教学要注重中国民族音乐的讲授,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对内高班学生而言,虽然新疆地区的民族音乐资源丰富,但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不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有欠缺。因此在内高班教学时从音乐的本质出发,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将“体验式”音乐教学理念贯彻始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下面笔者以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樂鉴赏》教材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来引导内高班学生鉴赏中国民族音乐。
结合相关音乐素材,了解中国古代“八音”以及相互关联的乐器特点;通过对比欣赏两首琵琶名曲片段《十面埋伏》《湘妃泪》,总结出文曲、武曲的特点;通过欣赏琴歌《黄莺吟》,感受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风格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聆听、体验、探究等活动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近三年来内高班民乐社团的教学与实践,笔者发现内高班学生对我国民族乐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综合分析后还是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难点。难点一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课标规定的音乐课程内容,所接触的音乐大多只停留在受家人影响的本民族歌曲,对内地音乐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难点二是内高班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将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形式,从词到曲的审美感知上存在一定的挑战。
课前教师以内高班民乐社团学生为主,让学生分组认识一种民乐,并做好展示准备。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第一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演奏古筝曲《渔舟唱晚》,并介绍古筝的特点。
师:悠扬的琴声古色古香,仿佛带我们一起穿越到了古代。其实在中国古代除了古筝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乐器,古人根据不同的材质,将乐器分成八类,称为“八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聆听、感受、体验中探寻“华夏音乐之光”的魅力。
2.探索“八音”,寻乐魅力。
(1)初识“八音”。第二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向同学展示讲解搜集到的有关“八音”的资料。“八音”分别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学生讨论并抢答与“八音”相对应的乐器,图文声像并茂,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入手,一同感受华夏器乐之魅力。
(2)再听古琴。第三小组学生代表上台介绍古琴以及与古琴相关的典故:《高山流水觅知音》《空城计》《诗经》等。随后,教师播放《酒狂》音频并让学生展开想象。
师:根据《酒狂》乐曲强弱拍的规律,乐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并上台表演。
教师总结。
(3)再以琵琶分文曲、武曲。教师以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为引子,向学生介绍琵琶这一乐器。教师通过演奏《湘妃泪》和《十面埋伏》片段,让学生从音乐要素出发分析两首乐曲的不同,借以区分文曲、武曲。通过比较、对比聆听,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内高班学生代表亲自演奏、亲自讲解以及教师独奏、讲解,从乐器本身出发,让内高班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不同乐器的音色和不同乐曲的特点。)
3.古诗古韵,经典“咏”流传。
(1)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诵《黄莺吟》,感受宋词的美感与内涵特点。
(2)通过教师奏唱《黄莺吟》,体验古代音乐的情感特点并学唱,最后请几名学生上台选择相应的打击乐器为这首乐曲即兴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演唱、合作等体验活动,加深内高班学生对宋词旋律的理解和感受;师生唱奏、生生互动,从感性认知转变为理性欣赏,通过音乐实践体验开发、提升内高班学生学习音乐的创造潜能。)
4.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实践、探索了我国灿烂悠久的古代音乐文化,相信同学们在感叹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一定在体验感悟中收获了学习音乐的乐趣和成功。
首先,本节课一改“满堂灌”的学习方式,将互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古代乐器以及古琴典故、对比聆听琵琶文曲和武曲、参与演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聆听、观察、思考中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欣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利用自身特长优势,亲自示范演奏,激发了内高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他们对器乐古琴的印象和理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围绕主题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围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这一主题,从“八音”到乐器到琴歌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内高班学生对古代乐器分类和古曲特点的把握,逐步促使他们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其爱国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5-0065-02
【作者简介】丁玉鑫,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教师,一级教师。
高中音乐教学要注重中国民族音乐的讲授,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对内高班学生而言,虽然新疆地区的民族音乐资源丰富,但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不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有欠缺。因此在内高班教学时从音乐的本质出发,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将“体验式”音乐教学理念贯彻始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下面笔者以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樂鉴赏》教材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来引导内高班学生鉴赏中国民族音乐。
一、教学目标
结合相关音乐素材,了解中国古代“八音”以及相互关联的乐器特点;通过对比欣赏两首琵琶名曲片段《十面埋伏》《湘妃泪》,总结出文曲、武曲的特点;通过欣赏琴歌《黄莺吟》,感受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风格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聆听、体验、探究等活动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学情分析
通过近三年来内高班民乐社团的教学与实践,笔者发现内高班学生对我国民族乐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综合分析后还是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难点。难点一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课标规定的音乐课程内容,所接触的音乐大多只停留在受家人影响的本民族歌曲,对内地音乐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难点二是内高班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将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形式,从词到曲的审美感知上存在一定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以内高班民乐社团学生为主,让学生分组认识一种民乐,并做好展示准备。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第一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演奏古筝曲《渔舟唱晚》,并介绍古筝的特点。
师:悠扬的琴声古色古香,仿佛带我们一起穿越到了古代。其实在中国古代除了古筝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乐器,古人根据不同的材质,将乐器分成八类,称为“八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聆听、感受、体验中探寻“华夏音乐之光”的魅力。
2.探索“八音”,寻乐魅力。
(1)初识“八音”。第二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向同学展示讲解搜集到的有关“八音”的资料。“八音”分别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学生讨论并抢答与“八音”相对应的乐器,图文声像并茂,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入手,一同感受华夏器乐之魅力。
(2)再听古琴。第三小组学生代表上台介绍古琴以及与古琴相关的典故:《高山流水觅知音》《空城计》《诗经》等。随后,教师播放《酒狂》音频并让学生展开想象。
师:根据《酒狂》乐曲强弱拍的规律,乐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并上台表演。
教师总结。
(3)再以琵琶分文曲、武曲。教师以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为引子,向学生介绍琵琶这一乐器。教师通过演奏《湘妃泪》和《十面埋伏》片段,让学生从音乐要素出发分析两首乐曲的不同,借以区分文曲、武曲。通过比较、对比聆听,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内高班学生代表亲自演奏、亲自讲解以及教师独奏、讲解,从乐器本身出发,让内高班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不同乐器的音色和不同乐曲的特点。)
3.古诗古韵,经典“咏”流传。
(1)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诵《黄莺吟》,感受宋词的美感与内涵特点。
(2)通过教师奏唱《黄莺吟》,体验古代音乐的情感特点并学唱,最后请几名学生上台选择相应的打击乐器为这首乐曲即兴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演唱、合作等体验活动,加深内高班学生对宋词旋律的理解和感受;师生唱奏、生生互动,从感性认知转变为理性欣赏,通过音乐实践体验开发、提升内高班学生学习音乐的创造潜能。)
4.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实践、探索了我国灿烂悠久的古代音乐文化,相信同学们在感叹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一定在体验感悟中收获了学习音乐的乐趣和成功。
四、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一改“满堂灌”的学习方式,将互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古代乐器以及古琴典故、对比聆听琵琶文曲和武曲、参与演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聆听、观察、思考中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欣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利用自身特长优势,亲自示范演奏,激发了内高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他们对器乐古琴的印象和理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围绕主题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围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这一主题,从“八音”到乐器到琴歌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内高班学生对古代乐器分类和古曲特点的把握,逐步促使他们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其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