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由于传统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经验,这种教学实质上是道德的说教,是知识的灌输,因而常常处于晓之以理的简单认知状态,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实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教育回归生活”又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思想品德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
一、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学生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也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
如在讲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就可运用同学们知道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我国人民的公愤,申奥成功,刘翔破世界记录,“神五”“神六”飞上太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以及抗洪抢险等材料,这比运用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长征路上红军的事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让学生听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的例子,学生就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会达到教学和教育双丰收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课难以得到师生喜欢,一方面因为其内容的理论性强,使师生觉得它高高在上难教难学;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依旧存在“以书本为本”的问题,缺少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实际的结合,使教学缺少生机。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景,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如在《隐私和隐私权》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位学生的来信,请求同学们来帮助解决。大意是:小明刚来到新的学校,同学们打听他的一些情况,他在不愿回答的情况下遭到同学们的议论。据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是否愿意告诉同学们你的事情?(2)隐私是丑事吗?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形成了同意和不同意的两种观点。此时,教师适时地引入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纷纷提出生活实例加以证明,并得出了结论,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补充,隐私必须是合法的。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此为主线不断创设生活情景,解决教学内容。这样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在多种生活情景中完成了。又如《体验生活中的变化》中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来到农村、来到乡镇企业,让同学们听一听、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毫无疑问比课本中现成的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三、创设生活化空间,引导学生喜欢生活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也缺乏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电影院式的座位安排,学生受到的束缚得到了释放,有了更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我爱我师”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新闻会客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另外我还邀请了我们班的几位任课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都畅谈了各自平时观察老师、了解老师、误解老师、理解老师等各种情况。特邀嘉宾也分别讲了话,表示了对学生的理解、关切和期待。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这种教学效果是空洞的说教,传统的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又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我采用圆桌会议式的课堂模式,事先把同学们的家长请进课堂,特意安排家长与他们的孩子坐在一起。我先让同学们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让家长讲述家长的烦恼,最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自己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这些课注重联系生活,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良知,既激活了课堂,又符合新课改精神。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在课堂中,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共同享受着课改创新的喜悦、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感知教育的力量。
四、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学生亲近生活
在美国教育教学界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我国古人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培养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如教学《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拍了许多照片,还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写环保倡议书的,有给化工厂厂长写信的,有给当地的环保部门提建议的……通過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讲到《自觉服务社会》时,我布置学生每周日上午深入市区各个居住小区,义务铲除被称为“社区牛皮癣”的非法小广告。学生们积极性高涨,自觉进行了分组、制定计划等一些准备工作,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等问题,我也参加了他们的行列。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对三个社区的非法广告进行了铲除,由于活动有意义且能坚持下来,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赞誉。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吸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所有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也更精彩的生活课程。■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教育回归生活”又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思想品德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
一、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学生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也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
如在讲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就可运用同学们知道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我国人民的公愤,申奥成功,刘翔破世界记录,“神五”“神六”飞上太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以及抗洪抢险等材料,这比运用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长征路上红军的事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让学生听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的例子,学生就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会达到教学和教育双丰收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课难以得到师生喜欢,一方面因为其内容的理论性强,使师生觉得它高高在上难教难学;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依旧存在“以书本为本”的问题,缺少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实际的结合,使教学缺少生机。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景,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如在《隐私和隐私权》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位学生的来信,请求同学们来帮助解决。大意是:小明刚来到新的学校,同学们打听他的一些情况,他在不愿回答的情况下遭到同学们的议论。据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是否愿意告诉同学们你的事情?(2)隐私是丑事吗?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形成了同意和不同意的两种观点。此时,教师适时地引入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纷纷提出生活实例加以证明,并得出了结论,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补充,隐私必须是合法的。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此为主线不断创设生活情景,解决教学内容。这样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在多种生活情景中完成了。又如《体验生活中的变化》中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来到农村、来到乡镇企业,让同学们听一听、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毫无疑问比课本中现成的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三、创设生活化空间,引导学生喜欢生活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也缺乏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电影院式的座位安排,学生受到的束缚得到了释放,有了更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我爱我师”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新闻会客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另外我还邀请了我们班的几位任课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都畅谈了各自平时观察老师、了解老师、误解老师、理解老师等各种情况。特邀嘉宾也分别讲了话,表示了对学生的理解、关切和期待。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这种教学效果是空洞的说教,传统的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又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我采用圆桌会议式的课堂模式,事先把同学们的家长请进课堂,特意安排家长与他们的孩子坐在一起。我先让同学们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让家长讲述家长的烦恼,最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自己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这些课注重联系生活,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良知,既激活了课堂,又符合新课改精神。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在课堂中,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共同享受着课改创新的喜悦、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感知教育的力量。
四、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学生亲近生活
在美国教育教学界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我国古人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培养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如教学《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拍了许多照片,还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写环保倡议书的,有给化工厂厂长写信的,有给当地的环保部门提建议的……通過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讲到《自觉服务社会》时,我布置学生每周日上午深入市区各个居住小区,义务铲除被称为“社区牛皮癣”的非法小广告。学生们积极性高涨,自觉进行了分组、制定计划等一些准备工作,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等问题,我也参加了他们的行列。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对三个社区的非法广告进行了铲除,由于活动有意义且能坚持下来,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赞誉。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吸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所有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也更精彩的生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