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三政治复习除了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之外,更应注重知识体系的整合,这是深化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有益于学生备战高考。作者在下文中结合自己的高中政治教学经验,以高考文科的考试大纲为指引,深入探讨了高三政治教师进行知识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整合措施与收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高三政治复习 知识体系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91
对于具体应该如何构建课本的知识体系,大部分政治教师都接受过针对性的培训,业内专家也给出了十分专业的建议。不过,专家基本上都是以课本编者为立足点进行讲解与分析的,比较偏重于理论,实用性相对差一些。基于这种情况,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和高三学生共同备战高考的经历,以提高政治复习效率为切入点,对高中政治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创新整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收效。下文就是本人对该实践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够为广大高中政治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一、整合政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1.高考大纲的要求。
高考的文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政治学科的考试以测试学生的能力为基本原则,不但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以及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考查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至于对能力的要求方面,则包括:提取与分析信息的能力、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表达与拆解事物的能力等。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体现在可以把提取的信息和与其相关的知识快速建立起有效的通道,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调用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另外,高考政治试卷中的主观题,几乎很少只用到一个考点的知识,基本上都是要综合运用多个考点的知识。基于此,本人认为课本中的知识不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出题的素材,高三政治教师需要展现给学生完备的政治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可以全面、正确、高效的调用自己学到的政治知识。
2.政治课本的要求。
课本编写是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进行的,不过高三政治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时候,如果直接以课本中的知识架构进行归纳的话,很显然无法囊括所有的考点。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在尊重课本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出相应的完善,令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与全面。
3.备考的要求。
作者通过多次批改本市高三学生的模拟考卷,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总结出:大部分考生还没能有效的将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建立起知识体系,就算有些建立起来的也非常不全面。事实上,由于高三学生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需要整理出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方便学生记忆与理解,帮助他们节省宝贵的时间。当然,上述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可以用“填鸭式”的教学硬塞给学生,而应该以学生的逐渐理解为基础慢慢整合而成。换句话说,学生在考试中写出的答案是他们把自己储备的政治知识实际应用到具体情境的体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帮助他们快速找到并科学运用这些知识。
二、整合知识体系的具体措施
1.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
所谓夯实基础,即能准确把握课本的总体方向与思想,全面掌握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深入理解运用重要的知识原理。所谓的建立知识网络,即是在已经把握了课本中各个知识点以后,确定它们在政治知识系统中的坐标,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建立起对知识间联系的认知,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基础。本人认为在整合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这项措施至关重要。如果将整合过程比作建筑高楼的话,那么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就是这栋高楼的地基。因此,政治教师需要以高考的考点作为指引,以课本为基础,带领学生认真细致的理清所有考点,使复习过程突出政治知识中的重点、解决政治知识中的难点、消除政治知识中的盲点,为后续知识体系的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有效提高政治的复习效率。
2.串联知识,构建体系。
高考中“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学生突破仅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去找到知识点的关联与结合点,这就需要串联相关知识,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在这个环节中,多数政治教师出于增强复习吸引力的考虑,会使用直观的树形图或者表格来整合知识体系,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利: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弊:学生掌握的知识关联会局限在本体系内,无法达成知识体系外的整合。本人认为呈现知识体系的最佳方式应该是树形图与文字相结合,因为其最方便学生记忆以及运用。借助政治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可以按照知识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好知识点、知识线以及知识面的关系,建立起流畅的知识传输渠道,冲破知识之间流动与迁移的限制,让零散的知识有效衔接起来,从而使政治知识变得更加有序与系统。这样的话,学生考试时就能更加快速的提取以及调用政治知识,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题。因此,在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之后,政治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建立知识体系,让他们能更加准确、更加全面的记忆并运用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3.迁移知识,完善体系。
如果将整合政治知识体系的过程比作建筑高楼的话,那么高三学生通常只会关注自己已经积累了多少砖块、砖块是不是够方正,而不关注应该怎样将这些砖块砌在一起,这些砖块之间应形成怎样的联系,缺少整体上的理解、认知与迁移。正是因为这样,不少高三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好知识的深度、难度以及广度,在答题的时候往往破题不准、知识点单一、主次不分、条理混乱以及只会单纯的针对案例分析案例,无法将知识迁移运用。基于此,本人提出一种新的知识体系整合的方法——“角度整合法”。即提出一个比较大的知识角度,从这一角度出发将一课、一个单元、一本书乃至其余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构建起学生从点——线——面——体系——体系与体系的整合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和训练学生集中性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经济生活的复习中,可以提出“消费”这个角度,让学生思考,在经济生活中有哪些知识是跟“消费”有关的。先由学生做这样的知识体系整合,再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体系,评优点、评错误、评不足,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最后共形成了“收入”、“物价”、“质量”、“生产”、“消费观和原则”、“财政”、“恩格尔系数”七个主要方面的知识体系整合。涉及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生產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正确的消费原则、企业的生产经营、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下转第50页)
【关键词】高三政治复习 知识体系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91
对于具体应该如何构建课本的知识体系,大部分政治教师都接受过针对性的培训,业内专家也给出了十分专业的建议。不过,专家基本上都是以课本编者为立足点进行讲解与分析的,比较偏重于理论,实用性相对差一些。基于这种情况,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和高三学生共同备战高考的经历,以提高政治复习效率为切入点,对高中政治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创新整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收效。下文就是本人对该实践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够为广大高中政治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一、整合政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1.高考大纲的要求。
高考的文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政治学科的考试以测试学生的能力为基本原则,不但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以及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考查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至于对能力的要求方面,则包括:提取与分析信息的能力、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表达与拆解事物的能力等。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体现在可以把提取的信息和与其相关的知识快速建立起有效的通道,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调用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另外,高考政治试卷中的主观题,几乎很少只用到一个考点的知识,基本上都是要综合运用多个考点的知识。基于此,本人认为课本中的知识不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出题的素材,高三政治教师需要展现给学生完备的政治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可以全面、正确、高效的调用自己学到的政治知识。
2.政治课本的要求。
课本编写是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进行的,不过高三政治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时候,如果直接以课本中的知识架构进行归纳的话,很显然无法囊括所有的考点。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在尊重课本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出相应的完善,令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与全面。
3.备考的要求。
作者通过多次批改本市高三学生的模拟考卷,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总结出:大部分考生还没能有效的将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建立起知识体系,就算有些建立起来的也非常不全面。事实上,由于高三学生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需要整理出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方便学生记忆与理解,帮助他们节省宝贵的时间。当然,上述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可以用“填鸭式”的教学硬塞给学生,而应该以学生的逐渐理解为基础慢慢整合而成。换句话说,学生在考试中写出的答案是他们把自己储备的政治知识实际应用到具体情境的体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帮助他们快速找到并科学运用这些知识。
二、整合知识体系的具体措施
1.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
所谓夯实基础,即能准确把握课本的总体方向与思想,全面掌握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深入理解运用重要的知识原理。所谓的建立知识网络,即是在已经把握了课本中各个知识点以后,确定它们在政治知识系统中的坐标,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建立起对知识间联系的认知,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基础。本人认为在整合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这项措施至关重要。如果将整合过程比作建筑高楼的话,那么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就是这栋高楼的地基。因此,政治教师需要以高考的考点作为指引,以课本为基础,带领学生认真细致的理清所有考点,使复习过程突出政治知识中的重点、解决政治知识中的难点、消除政治知识中的盲点,为后续知识体系的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有效提高政治的复习效率。
2.串联知识,构建体系。
高考中“调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学生突破仅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去找到知识点的关联与结合点,这就需要串联相关知识,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在这个环节中,多数政治教师出于增强复习吸引力的考虑,会使用直观的树形图或者表格来整合知识体系,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利: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弊:学生掌握的知识关联会局限在本体系内,无法达成知识体系外的整合。本人认为呈现知识体系的最佳方式应该是树形图与文字相结合,因为其最方便学生记忆以及运用。借助政治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可以按照知识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好知识点、知识线以及知识面的关系,建立起流畅的知识传输渠道,冲破知识之间流动与迁移的限制,让零散的知识有效衔接起来,从而使政治知识变得更加有序与系统。这样的话,学生考试时就能更加快速的提取以及调用政治知识,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题。因此,在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之后,政治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建立知识体系,让他们能更加准确、更加全面的记忆并运用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3.迁移知识,完善体系。
如果将整合政治知识体系的过程比作建筑高楼的话,那么高三学生通常只会关注自己已经积累了多少砖块、砖块是不是够方正,而不关注应该怎样将这些砖块砌在一起,这些砖块之间应形成怎样的联系,缺少整体上的理解、认知与迁移。正是因为这样,不少高三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好知识的深度、难度以及广度,在答题的时候往往破题不准、知识点单一、主次不分、条理混乱以及只会单纯的针对案例分析案例,无法将知识迁移运用。基于此,本人提出一种新的知识体系整合的方法——“角度整合法”。即提出一个比较大的知识角度,从这一角度出发将一课、一个单元、一本书乃至其余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构建起学生从点——线——面——体系——体系与体系的整合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和训练学生集中性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经济生活的复习中,可以提出“消费”这个角度,让学生思考,在经济生活中有哪些知识是跟“消费”有关的。先由学生做这样的知识体系整合,再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体系,评优点、评错误、评不足,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最后共形成了“收入”、“物价”、“质量”、“生产”、“消费观和原则”、“财政”、“恩格尔系数”七个主要方面的知识体系整合。涉及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生產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正确的消费原则、企业的生产经营、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下转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