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区域地理教学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uto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地理学科知识背景构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对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升华。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认知方法,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也是地理学科教学育人的核心。因此,在初中世界区域地理教学中运用区域认知为基本方法让人地协调这一育人主线贯穿始末。文中对“澳大利亚”教学实践从教学背景、过程、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初步尝试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区域地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25-01
  一、教学背景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核心,贯穿中学地理教材。所谓人地协调观,即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因此,可通过区域认知基本方法在世界区域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
  澳大利亚作为东半球的主要国家之一,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有关澳大利亚基本地理环境的认知,涉及自然地理环境与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牧羊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都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相关。因此,通过“澳大利亚”教学实践,让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基本方法,感受澳大利亚因地制宜适应、改造、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牧羊业,反思人类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利用和改造行为的利弊,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导引,直观激趣
  兴趣作为求知的主要驱动力,通过自制短视频《走近澳大利亚》创设直观画面,以激发学生对新课程兴趣。同时提问学生对世界区域地理学习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这样既调动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也可以建立区域认知的基本方法体系。
  环节二:板图绘制,基本认知
  通过绘图,学生可掌握澳大利亚版图主要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两部分组成;重要纬线的绘制和濒临海洋的标注可推动学生思考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总结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特点,解答澳大利亚动植物独特性原因。设计绘图、读图、析图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探求地理位置独特性与动植物的珍稀特有之间的关系,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澳大利亚是否所有动植物都珍稀特有?”承转过渡引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探讨。
  环节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以“澳大利亚为什么能够牧养如此众多的绵羊且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如此数量的绵羊要良好的繁殖、生存下去,应如何进行牧羊业布局?”设问,使学生结合国土面积与人口,得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好牧羊;根据放养绵羊数量及羊毛出口量得出牧羊业机械化程度高、高度商品化。
  环节四:小组探究,素养升华
  通过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类型图、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总结澳大利亚地形地势、气候、水源、人口等地理环境要素的特征;结合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图探究澳大利亚牧羊业布局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澳大利亚牧羊业布局过程中因地制宜方法的应用,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角度出发总结和反思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利弊,为学生形成人地协调理念做铺垫。
  三、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环节的思考都直接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感受澳大利亚因地制宜适应、改造、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智慧中初步认知人地协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探究中反思人类改造与利用行为的利弊,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课堂整体气氛活跃,小组探究积极深入,但环节四中学生理解澳大利亚牧羊业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方法的应用时课堂反应明显变慢,部分学生存在理解不到位现象。通过假设“如果澳大利亚牧羊业仅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任意发展,会给生态产生哪些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影响,同时加深人地协调观重要性的认知。
  教学设计前后多次修改,目的在于使区域认知、人地理协调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更深入的渗透,也为后期世界区域地理教学开展做出借鉴指导。通过总结得出几点反思:
  反思一:如何钻研教材,挖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教材包含了完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充分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本身所要体现的主要学科素养,寓学科素养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地理教材内容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但教材编写时,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由于学习情境控制,课堂的生成捕捉不及时。因此,教学实践中要紧密结合实际,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图文材料,增强课堂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本节教材内容提纲挈领,点到为止。但教师须在备课环节中要始终将学科素养主线贯穿其中,将纲领性内容充实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引导学生以逐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应用区域认知基本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
  反思二: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中进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可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绘图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根据教材内容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就决定了绘图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本课教学中,通过对澳大利亚版图的绘制和重要纬线、濒临海洋的标注,学生可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总结地理位置独特性,解释动植物的特有珍稀。
  反思三:如何在其他世界區域地理教学中发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区域地理学是以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为基础,研究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区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地关系,寻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本节课中,澳大利亚的区域地理位置是形成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基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特有珍稀的动植物,并通过因地制宜产生的发达牧羊业。澳大利亚牧羊业发达是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范例。因此,以世界区域地理为载体的教学实践归根结底是通过区域认知研究人地关系,为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形成人地协调观作现实铺垫。
  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区域地理强调对区域地理位置的判读。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而某一特定区域的地理要素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处于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因此,世界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过程即确定地理位置、分析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评价人地关系,最后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侯强(1993.6-),男,籍贯陕西陇县,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任教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及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开发培智学校学生潜能,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笔者学校开发了非洲鼓特色课程。该课程参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2016版)[1],也融入了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调动学生多感官体验,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特色的教学方法,如今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培智教育非洲鼓;特色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764 【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41-01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数学的学习是学生接触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起到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重要作用,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而在小学时期,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较弱,对于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有效把握數学教学的重难点,并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突破这些重难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对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逐渐显现,而学困生的转化作为一项复杂且艰难的工作,不仅需要家长担负起监督的责任,还需要老师用心体会学生的困惑,积极探索学困问题的成因,从而用含有爱的教学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对此,笔者在本文中将以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困问题为例,从教学及辅导策略展开探讨,进一步研究其解决方法。  【关键词】爱与希望;低年级语文;学困生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质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对推进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联系实际,就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只有联系实际转思路,才能创新教学求实效,希望能够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名著阅读教学是促进小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生語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讲授中国的古典名著,从多方面欣赏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理解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种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提升阅读能力和提升分析技巧的层面上,最重要的是在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这一课题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古典名著;小学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期刊
【摘 要】开展德育教育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新时期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本文针对德育教育,概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原则和渗透方式,以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78-01  引言  新课标指
期刊
【摘 要】针对长三角地区教学改革中学校课程制定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正面剖析了学校课程为技术理性绑架、为功利主义利用及为权威主义控制等特征,强力呼吁人本主义关怀下的情意课程、合作课程与本位课程能真正出现在学生课堂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并以唯一没有被列入必修课程的天文学科为例,介绍了“晓庵天文课程”设置要义,阐述了天文与九大学科间的课程开发策略,以全新的课程视角来满足素质教育大环境下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小学四年级阶段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正在受到老师的一致重视。小学四年级阶段,作为一个从小学二、三年级阶段向小学五、六年级高年级阶段过渡的重要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这个阶段,老师不仅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一定的指导,同时应该指导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科目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多年来一直是小学期的老师进行重点备课的科目。很多学生在四年级阶段会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上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与规范的管理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零零后”的孩子,他们面对教育与责备,总是有自己的理由,不再“臣服”于班主任的管理。那么班主任应如何管理这些孩子呢?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问题班级;班级管理;班主任行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
期刊
【摘 要】我国在小学义务教育标准的相关规定中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当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获得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实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义务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达到新课程教育标准的教学要求,帮助小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知识,笔者将在下文探析其教学措施。  【关键词】灵动思维;口语交际;交际能力;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