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课程思政的合理进路

来源 :河北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7599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和公共课等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以实现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核心是将思政内核有机植入课程中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使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自然生发、水到渠成。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思政内容和课程内容两张皮的软肋,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场方式在实现思政教育内容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同时,推动课程思政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既增加了课程思政的鲜活性又增加了课程思政的立体性,应当成为课程思政的合理进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场方式
  课程思政是在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课程思政,使其他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自上海高校2014年首先进行课程思政探索起,课程思政实践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期间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实践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职业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或公共课程教学不能有机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成为课程思政的软肋。如何消除两张皮现象,使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或公共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就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夹生: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软肋
  课程思政的核心和精髓是思政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但在高职院校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也即课程是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彼此独立,相互缺乏联系。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好像临时拼凑,很难找到融合点。结果是,学生要么感觉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干巴巴,要么感觉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可有可无。这种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的两张皮现象成为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软肋。这样的课程思政一方面起不到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冲淡学生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造成两张皮现象的根源在于没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本质。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当中将思政元素有机植入,达到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效果。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本质是思政教育和其他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两种内容要产生“化学反应”,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作用都会产生夹生现象。
  目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碎片化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较常见,而对课程思政的系统性思考尚显不足。
  从现有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来看,很多都是将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随机性地植入到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中,缺少系统化设计。这种零散化、碎片化地植入会让学生感到价值引领的生硬和杂乱无章。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程思政内容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不足。思政教育元素的植入是机械的,与现实是疏离的,缺乏鲜活性,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二、融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內核
  (一)融合是课程思政的内核
  融合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和精髓,是课程思政的内核。之所以出现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归根结底在于高职院校任课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融合这一内核。
  在其他课程中开展育人工作,是要让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化学反应而不只是物理作用,不是简单援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只言片语,简单重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而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演绎专业理论中的价值观,实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促使价值观教育内容为受教育者所内化。
  课程思政的本旨并非是要将所有课程都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把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融于课堂教学中,把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价值使命和理想信念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让受教育者求技与求道相融合,实现大学教书育人的使命。
  (二)融合的关键是实现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现实场域三位一体
  首先,需要课程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施要点,将课程思政的精髓烂熟于心。第二,课程教师需要娴熟掌握所教课程的各项内容和各个环节,深入挖掘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并根据教学设计恰当地制定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思政源于课程,课程孕育思政,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整体。第三,课程教师需要紧密跟踪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从中提炼思政教育的养分,增加思政教育内容的鲜活性,实现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现实场域的三位一体。
  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课程教师经过多轮授课实践加以总结并不断完善,必要时需要课程组通过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就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和合理应用反复探讨反复研磨,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基因式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立体化渗透、浸润式演绎。
  (三)疫情期间高职双创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
  笔者2020年上半年担任高职大一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以下简称双创课程)的教学工作,正赶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受其影响学校无法开展线下教学工作,只能进行网络授课。虽不能像现场上课一样面对学生激情教学,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给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在双创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机植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这个特殊场域中,实现了双创课程课程内容、思政元素和现实场域的有机统一。
  第一次课是课程说课,在说课开始之前,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我们采用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网络授课,大家共同得出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接着播放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抗疫前线坐镇指挥指导抗疫工作,各地医护人员踊跃奔赴武汉和湖北抗疫前线的热血场景,许多医护人员前线抗疫忘我投入的感人画面,通过这些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我们之所以能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还能这么平安地上课是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众多普通民众无畏付出的结果,从而让大家在心底里生发出感恩的情怀。   接着通过分析从党中央决定各省派出援鄂医疗队,到最终各地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从各地民众捐款捐物支援湖北和武汉抗疫,到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C星、D星、E星、F星,引导学生切身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自豪感。
  在讲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备选方案时,和学生们一道分析备选的重要性:无论规划做得多好、多成熟、多切合社会和个人实际,但都难免会遇到像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样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所以需要同学们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预先做好多种备选方案,这样将来即使发生不可预知的困难导致原来的规划无法完成,也不至于茫然失措,从而有备无患。
  在讲到创新创业时,和学生们共同分析到:创业像抗击疫情一样,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只有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以及坚强的毅力方能最终获得成功。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松懈和疏忽,否则困难和失败就像病毒一样随时会卷土重来。
  三、在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合理进路
  通过新冠肺炎疫情下双创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发现,要使课程思政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不仅需要任课教师深入挖掘任教课程中的育人点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更为重要的是从当下发生的各种事件中提炼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在场”,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鲜活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所谓“在场”是指课程思政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时事,将时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使时事成为课程思政的场域。在场对于课程思政目的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理应成为课程思政的合理进路。
  (一)“在场”增加了课程思政的鲜活性和时代性
  课程思政的两张皮现象除了思政内容和课程内容融合度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思政内容的陈旧和生硬。通过在场,使课程思政的思政内容源于當下,源于身边,既具有鲜活性,又具有时代性,学生感觉和自己的生活很贴近,没有疏离感,就更容易接受。
  比如2020年在高职双创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事件进行挖掘分析,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切身感受到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安定的学习环境,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有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对学生进行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生活就是课程思政的特殊场域,学生就生活在其中,这样的课程思政与现实是密切联系的,因而具有鲜活性和时代性。
  (二)“在场”增加了课程思政的立体性
  课程思政中的课程内容是思政发生作用的载体,从课程中经教师挖掘出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理论部分,而当下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则是课程思政的鲜活实际。通过在场这种方式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这一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国际国内时事在课程内容这一载体上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思政理论和实际相统一,三位一体,增加了课程思政的立体性。这不仅避免了单纯就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抽象性思政教育的实际性之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使课程思政得以有效落地,从而增强课程思政的现实性、针对性。
  (三)“在场”使课程思政之思政教育功能自然生发
  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通过有效利用客观环境,使受教育者从切身经历中感受到教育的内容和功用,水到渠成,洪然一体,润物无声。课程思政的在场就是利用国际国内时事这一客观场域,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体会和感受,加上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从而自然而然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学生感受的呼之欲出和教师唤醒的精当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就自然生发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很好地贯彻落实,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自然的,因而记忆就是深刻的,思政教育的效果当然就入心、持久。
  在具体的课程思政实践中,课程教师需要在课下下足功夫,养成关注国际国内时事的习惯,并逐步将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理论和思政实际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切入时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思政教育的种子已经埋下,课程教师在合适时候切入,用光将种子唤醒,通过“光合作用”,顺理成章地静待学生心中的思政感受之花自然绽放!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战场作用,另一方面要在思政课之外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毛细血管。其他课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精髓并认真加以贯彻,“守好一段渠,管好责任田”。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网络课程教学中合理植入疫情中的思政元素,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高校立德树人理念在特殊时期的鲜活实践。受教育者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实际上这些事件当中都或多或少地隐含着思政元素。对于施教者而言,通过对在场的合理运用,用心挖掘和利用时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实际和课程内容及思政理论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对受教育者进行立体化、浸润式、“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当是必修功课。
  参考文献:
  [1]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03):54.
  [2]  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8):67-70.
  [3]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学科与课程建设,2018(03):65.
其他文献
摘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德育工作密不可分。办学模式变化,必须重新审定高职德育模式,打破传统办学模式下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克服“双元制”办学过程中所遇困难。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条件,从企业的优势视角深挖企业内涵文化,提炼具有行业特色的工匠精神,探索产教过程德育创新机制,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德育融合,锤炼学生职业素养,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双元制;高职德育;工匠精神;德育创新教育
期刊
摘要: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职院校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扬州高职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科研内涵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大幅提升,在科技人才、科研平台、“四技”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有力支撑了扬州科技创新发展。当前,面对扬州新兴科创名城建设,高职院校在融入和助推城市科技创新方面还面临着政府认同与投入不够、高层次人才引培困难、成果转化水平亟待提升等现实困境。高职院校要主动对
期刊
摘要:文章辨析了职业素养与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在全面人才战略视角下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学校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明是推进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屏障,并提出通过健全保障机制体制、实施三维协同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双元运行方式来促进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改革,为持续转型升级的产业提供优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高职院校;三维协同融合的教学
期刊
摘要:“见微知著”教学策略即将信息化融入教学过程中,以“微”作为手段,运用课堂“翻转”形式,达成“著”的教学目标。文章梳理了“见微知著”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以及相对于传统教学所呈现的优势与特点,因势利导,将“见微知著”教学策略应用于旅游英语课程中,以信息化微手段作为支撑,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案例,并分析其所呈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见微知著”教学策略应用于旅游英语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效果以及改进
期刊
摘要:通过对物流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和岗位定位需求的分析,对高职院校物流金融管理专业建设规划进行探讨,针对高职院校设立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未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促进物流金融管理这一新兴专业的发展,为现代分工更加细化的物流金融企业培养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物流金融管理;岗位群分析;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设置体系  一、物流金融管理专业职业定位  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是近些
期刊
摘要: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科研育人对完善育人机制、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水平彰显深刻作用,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创新的突破点。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作风等方面面临更大挑战。文章从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视角出发,以专业课程《建筑材料》为载体,探索科研育人的具体实践方法,提出将科研育人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实验教学、融入学生的第二课
期刊
摘要:近年来,郑州市的民办高职院校逐年增加,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之引发出高职院校在发展建设中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民办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居多,且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然而,青年教师流动率较大,跳槽离职现象频繁、严重,致使日常教学受到极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青年教师的离职嫣然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通过个案法,从多角度探究民办高职院校青
期刊
摘要:调研发现国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从整体上看特色不明显。对于该专业跨境电商方向而言,特色打造应以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结合院校发展定位和区域优势确定少而精的若干前沿岗位,发挥英语优势,利用新技术赋能,进行精细化、差异化培养。文章以英文短视频制作为例,阐述了确定精细化的目标岗位、设置针对性强的支撑课程、推进产教融合的三教改革、形成作品化的评价新模式四个方面的具体做法,为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提供一条可行
期刊
摘要:高校扩招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这对全民教育层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社会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缩减,如何更好地推动、改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女大学生的就业,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化教育改革,转变用人观念,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关键词:就业歧视;高职女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  
期刊
摘要:“停课不停学”是在新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针对高度抽象、逻辑性强的高等数学课程,网络直播教学有其必要性,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让高等数学网络直播教学顺利实施,构建了“教师、网络在线平台、学生”相结合的三维一体教学直播路径,并从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阶段论述了网络直播教学的实现过程,以期为今后信息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停课不停学”;网络直播教学;高等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