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病毒对健康无害,只是共存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a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美国人》上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据生物学家估计,一个人的身体表面和体内生活着380万亿个病毒,是细菌数量的10倍。虽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大多数病毒只是与我们共存。
   我们的身体并非主要由偶尔被微生物侵袭的“人类”细胞组成;而是由共同生活的细胞、细菌、真菌以及数量最多的病毒构成的超级有机体。
   该研究报告的作者戴维·普莱德说:“我们10年来一直在绘制病毒组图,我们研究得越深入,就越觉得病毒组仿佛是我们的伙伴,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我们甚至可以利用病毒组来促进自身健康。”
   例如,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从一种病毒中提纯了一种酶,这种酶可以杀死感染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体内的细菌。研究结果相当鼓舞人心,这种酶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定为“突破性疗法”,目前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人体是一个充斥着微生物的环境。许多病毒已经找到在不致病的情况下安然繁殖的方法。病毒需要侵入宿主细胞才能繁殖,它们是精于利用人体内所有选项的专家。似乎从我们出生起病毒组就开始积累了。研究显示,婴儿出生后不久,其肠道中就存在多种病毒,这说明这些病毒很可能来自其生母。其中一些病毒经母乳被摄入,另一些病毒通过空气、水、食物等进入婴儿体内。
   许多生活在我们体内的病毒并不把我們的细胞作为攻击目标,而是会寻找人体微生物组中的细菌。这些病毒被称为噬菌体,它们潜入细菌细胞,利用那里的细胞器进行自我复制,然后往往会通过“自爆”来感染更多细菌,在这一过程中宿主细胞会被杀死。噬菌体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在,因为它们狩猎生活在各种地方的细菌,人体只是它们的又一处狩猎场。
   存在于不同人体部位的病毒组有很大差异。口腔中的病毒不同于肠道中的病毒,后者也不同于尿液或血液中的病毒。普莱德与同事梅莉萨·利证明,可以通过对比非亲属人群体内的病毒组来判断他们中是否有人生活在一起。普莱德说:“虽然不同人体内的病毒组可能大相径庭,但生活在一起的人似乎共享25%左右的病毒。亲密接触似乎影响不大,只要同住在一个空间内就够了。”
   然而,这一问题颇为复杂。希拉·埃伯利斯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口腔病毒组存在巨大差异。激素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但还没有人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这种联系。我们知道,病毒组会因人群的地域差异而大不相同。例如,西方人病毒组的多样性要低于非西方人病毒组。这种差异可能与饮食和环境有关。
   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生活在我们体内的病毒来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这并非异想天开。当噬菌体在人体内移动寻找细菌时,其中一些噬菌体会与鼻、咽喉、胃和肠道等器官黏膜表面的细胞结合。噬菌体不能在那里复制,但它可以等待一个脆弱的宿主到来。
   这个过程理论上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一些疾病的侵害。普莱德说:“假设一个人吃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如果这种细菌擦过胃黏膜,那里的噬菌体显然可以感染细菌,并在细菌致病前将其杀死。这样一来,噬菌体就可以作为事实上的免疫系统保护我们免受疾病侵害。目前还没有人证明这一点,但2019年芬兰一个研究团队证明,附着在猪和虹鳟鱼黏液上的噬菌体在那里存活了7天,并保护了这些动物免受一种细菌的感染。”
   (选自《参考消息》2020年12月2日,有删改)
  赏析
   人们往往谈“毒”色变,但这篇科学小品文会刷新你对病毒的认知,人类和大多数病毒同样也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文章由《科学美国人》上的一份研究报告导入话题,引出观点,全文综合运用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作诠释、引资料等多种说明方法,对以人类作为宿主的病毒作了多维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尾的科学假设留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体现了探索发现永无止境的科学理念。
  【王广清/供稿】
其他文献
话题亮相   梁启超先生云:“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即写作文应把谋篇布局,即作文的结构放在首位。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对作文结构也有着明确的要求。其中,一等“结构严谨”的评分标准是:行文思路清晰,开头、结尾、中间段落衔接过渡自然,详略安排恰当,有伏笔照应,全文结构严密完整。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论据充实,构思新巧。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并列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公元405年11月,先后做官13年的彭泽县令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正式归隐田园。   材料二:光绪32年,25岁的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课间观看电影“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为己任。   材料三:2019年6月,27岁的浙江大学化学硕士张韫喆,放弃了在上海一家医药公司月薪过万的工作
期刊
文题亮相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本单元的文章展现了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请以小组为单位,从本单元中任选一篇文章进一步
期刊
话题亮相   正反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按形式划分,正反对比论证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横向比较”是将同一时期、同一区域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此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如《师说》一文,分别从“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你对“中国面孔”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
期刊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嫦娥五号将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回”的任务,是我国探月计划的收官之战,其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下一个里程。千百年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嫦娥五号”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于太空的渴望,在漫漫银河中与辉
期刊
2020年11月,入选第二届“热血铸剑·丹心卫民”全国公安百佳刑警提名人的王佳,是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反诈中心的负责人。   两年多时间里,她带领团队跑遍朝阳区的大街小巷,举办系列宣传活动71场次,参与群众达10万余人。她两年里带领反诈中心的同事们累计劝阻6.8万余人次被骗,平均每天打400个电话,直接避免经济损失7亿余元,单笔劝阻最大金额1400万元,成功返还326名群众被骗资金2400万余元。
期刊
技法指引   人们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素材的重要性,写作技巧再高明,若没有好的材料,也写不出好作品。那么,有了“米”,“巧妇”又能做出什么花样呢?或者说,素材具备了,能写出什么样的作文呢?   实际上,写作要比炊事难得多。厨师面对的是实物,而作者面对的是文字,或者是活跃在大脑中的“影像”,是虚幻的。要把这些材料落实到作文中,不仅要有超强的想象力,还要有驾驭素材的语言功力。所以,我们要综合
期刊
事件概述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边防官兵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其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并取得重大胜利,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战斗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往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
期刊
【论点1】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论据运用】古今中外,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大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被“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工作后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昼夜不停,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他们没有因被“埋没”而“窒息”,并且终有建树?因为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