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方法论的教育,重视“传道”,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剖析物理问题时总是同时贯穿着某种具体的思考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量纲分析法、对称性分析、对应原理的应用、数量级估算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讲解与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鉴赏力,而且还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提出问题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
观察法:如,在进行“汽化”教学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教师让学生把用酒精浸泡过的湿棉球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②学生做实验,进行观察,很快就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在下降.③教师又让学生对着包着湿棉球的温度计扇风,同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④学生做实验,进行观察,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在很快下降,等到棉球干了,温度计读数却上升了.⑤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学生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为什么棉球湿时温度计读数会下降?”“为什么对湿棉球扇风时温度计读数会下降更快?”等.然后教师总结:“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学会了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提出问题之前都需要对有关的现象进行详细地观察,提出有客观依据的问题.”这样就渗透了运用观察法提出问题的教育.经过这样的训练一两次以后,在探究教学中学生自己基本上就会用观察法提出问题了.例如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只要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几种现象,即移动光屏和蜡烛,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然后教师就可以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由此想知道什么问题吗?”学生就有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得到放大的像?怎样才能得到缩小的像?像为什么是倒立的?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用凹透镜行吗?等问题.
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讲,先进行实验,再在实验中进行观察.用实验法来研究浮力与体积的关系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学生做实验.先把橡皮泥揉成球放入烧杯的水中,橡皮泥在水中下沉,最后沉到水底,再把橡皮泥做成船状放入水中,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②教师提问“根据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
同样地,对于联想法例如紧接着上述例子,可通过教师引导:同一块橡皮泥两次在水中的状态不同,你见过轮船吗?你对轮船在水面上航行有什么疑问吗?”对此学生将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且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法、实验法、联想法等多种科学方法提出问题.”这样就渗透了运用科学方法提出问题的教育理念.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大小关系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教师可先出示这样两个实例:一是灯泡接入电路时,灯泡热,与灯泡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二是与大功率电炉相连的导线为什么显著发热.②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实例提出问题: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产生的热量是不是与电流和电阻有关?电流产生的热量除与电流、电阻有关外,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
创设情境法:在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①教师先播放视频,学生观察.视频内容是小华到商场买衣服,通过平面镜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发现自己举右手时,镜子里的小华却举起了左手;自己往后退,像也往后退;尤其是把手放在镜面上时还能于镜子里的手像重合.②教师引导:“奇怪吧!不信你试一试,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那些猜想呢?
分析比较法:在教学“汽化”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①教师用湿的酒精棉球在黑板上画出相隔一定距离,并用大小一样的圆,其中一个圆用红外灯照射,让学生观察哪个圆干的快.②学生观察到用红外灯照射的哪个圆干的快③教师此时提问“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你猜想.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学生可能会认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也越小.教师可这样来引导学生猜想:“请学生观察粉笔A在平面镜前由近而远地向平面镜移动时所成的像,用相同的粉笔B移动到A像的位置,比较像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通过平面镜成像情况的再现,给学生一个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机会,学生的猜想就有了根据,防止胡乱猜想或模式化.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有关现象,再在这些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比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做出猜想和假设.这样,不仅学生能提出科学的猜想,而且对学生渗透了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俘丽媛,韩萍,李丽君.物理教学与物理科学方法[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江苏省张家港南丰中学 (215628)]
一、提出问题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
观察法:如,在进行“汽化”教学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教师让学生把用酒精浸泡过的湿棉球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②学生做实验,进行观察,很快就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在下降.③教师又让学生对着包着湿棉球的温度计扇风,同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④学生做实验,进行观察,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在很快下降,等到棉球干了,温度计读数却上升了.⑤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学生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为什么棉球湿时温度计读数会下降?”“为什么对湿棉球扇风时温度计读数会下降更快?”等.然后教师总结:“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学会了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提出问题之前都需要对有关的现象进行详细地观察,提出有客观依据的问题.”这样就渗透了运用观察法提出问题的教育.经过这样的训练一两次以后,在探究教学中学生自己基本上就会用观察法提出问题了.例如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只要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几种现象,即移动光屏和蜡烛,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然后教师就可以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由此想知道什么问题吗?”学生就有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得到放大的像?怎样才能得到缩小的像?像为什么是倒立的?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用凹透镜行吗?等问题.
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讲,先进行实验,再在实验中进行观察.用实验法来研究浮力与体积的关系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学生做实验.先把橡皮泥揉成球放入烧杯的水中,橡皮泥在水中下沉,最后沉到水底,再把橡皮泥做成船状放入水中,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②教师提问“根据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
同样地,对于联想法例如紧接着上述例子,可通过教师引导:同一块橡皮泥两次在水中的状态不同,你见过轮船吗?你对轮船在水面上航行有什么疑问吗?”对此学生将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且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法、实验法、联想法等多种科学方法提出问题.”这样就渗透了运用科学方法提出问题的教育理念.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大小关系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教师可先出示这样两个实例:一是灯泡接入电路时,灯泡热,与灯泡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二是与大功率电炉相连的导线为什么显著发热.②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实例提出问题: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产生的热量是不是与电流和电阻有关?电流产生的热量除与电流、电阻有关外,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
创设情境法:在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①教师先播放视频,学生观察.视频内容是小华到商场买衣服,通过平面镜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发现自己举右手时,镜子里的小华却举起了左手;自己往后退,像也往后退;尤其是把手放在镜面上时还能于镜子里的手像重合.②教师引导:“奇怪吧!不信你试一试,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那些猜想呢?
分析比较法:在教学“汽化”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①教师用湿的酒精棉球在黑板上画出相隔一定距离,并用大小一样的圆,其中一个圆用红外灯照射,让学生观察哪个圆干的快.②学生观察到用红外灯照射的哪个圆干的快③教师此时提问“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你猜想.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学生可能会认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也越小.教师可这样来引导学生猜想:“请学生观察粉笔A在平面镜前由近而远地向平面镜移动时所成的像,用相同的粉笔B移动到A像的位置,比较像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通过平面镜成像情况的再现,给学生一个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机会,学生的猜想就有了根据,防止胡乱猜想或模式化.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有关现象,再在这些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比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做出猜想和假设.这样,不仅学生能提出科学的猜想,而且对学生渗透了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俘丽媛,韩萍,李丽君.物理教学与物理科学方法[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江苏省张家港南丰中学 (21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