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人小汽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市区内学校周边道路条件的限制,导致在上下学期间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学生上下学出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鉴于此,加强对小学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益阳市益师附小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从交通法规、安全设施人行设施的的完善、交通管理、安全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几条改善小学校园周边安全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措施;交通拥堵
1. 引言
小学生一般不单独出行而是家长接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生上下学交通呈现多元化趋势,机动化的进程,使得私人小汽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市区内学校周边道路的通行能力有限、交通设施不完善、停车供给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在上下学期间各种交通工具的停放无序,人车冲突严重,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学生出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益阳市益师附小校园周边交通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对其周边的过街设施、停车等造成交通混乱等根本性问题进行详细研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
2. 小学生上下学交通特征调查与分析
本文所调查的小学位于益阳市中心区,毗邻主干道康复路,学生人数达到3354人,调查样本达到100,涵盖了一年级到六年级,调查时间为小学放学前半个小时,在学校门口等待接学生的家长中,随机进行问卷调查。
2.1 学生居住地分布
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采取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从学生居住地的空间分布来看,53%的学生居住在距离学校2公里的半径范围内,47%的学生居住地在学校2公里半径范围外。学生来自各个区域,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型的居住区,如康复路沿线、以及益阳大道沿线等。
2.2上下学交通结构
从调查数据总体情况来看,在学生上下学的各种交通方式中,私家车接送比例最高,达48%。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比例较少,为4%,如图1所示。从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随距离的分布情况看:空间距离2公里以下,主要以步行和公交车为主;空间距离2公里以上,主要以私人小汽车为主。
2.3 上下学时间分布
学生从家出发时间较为分散,但到校时间较集中,此外,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的出行依赖性较强,个人独立性较弱,在上下学期间,85%的小学生需家长接送,且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更为突出,如图2。由于学生上学时间与上班高峰重叠,加之私家车接送比例较高,导致上学时段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严重。
3. 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问题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也调查了益师附小校园出入口的设置情况,校园周边交通设施的情况,停车供给,交通管控措施等。益师附小校园的出入口紧邻主干道康复路,位于秋果路上,秋果路为双车道的支路,路面宽8米,沿线分别在左右两侧设置路内停车泊位,人行道宽度1.5米,在上下学高峰实施单向通行。
3.1校园周边交通设施不完善
由于校园周边地处主、次干道,停车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以电动车和私家车上下学的交通方式比例增大。这种交通结构在上下学时间段内形成了高强度的交通流,给校园周边的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学校门口停车交通组织的不到位,严重影响校园周边的交通运行,造成学校周边交通秩序混乱,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
上下学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的人行道被货摊所占据,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缺少隔离设施,使行人没有足够的安全步行空间;学校出入口处交通禁停标志、警告标志、限速标志不全,缺乏行人过街安全信号灯。
3.2校园周边交通管理和控制设施不完备
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和完善的交通控制设施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的保障。学校出入口附近的人行横道标志不明显、标线不清晰,缺少行人过街信号灯等控制设施。
3.3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小学生在交通活动中有较大的自由性,其交通行为特点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是引发交通事故的诱因。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冒险心理强等交通意识,容易把上、下学的道路当作玩耍、游戏的场所,淡薄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小学生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1]。
4. 学校周边保障交通安全的管理对策
4.1立法规范交通行为
国外多个城市制定了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法规或者指南,来制定校园周边车辆、行人和驾驶员的相关规定,约束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如亚利桑那州、德克萨斯州等[2]。韩国在全国所有儿童保护区域安装监控录像设备,加强对儿童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增加划定儿童保护区域,增设减速带、改善安全设施,切实执行对在儿童保护区域内违规停车、超速等行为的加倍处罚[3]。在我国,针对校园周边超速行驶和饮酒驾驶,违规停车,不礼让行人的驾驶员,建议加强对其的处罚力度。
4.2安全设施和人行设施的完善
改善道路交通设施,如在学校附近的路口设置行人触摸式交通信号灯、交叉口改造、校车自动定位系统等;调节或终止交通流运行,如改变学校出入口设置、停车场设置等,来改善校园周边交通运行状况。
妥善处理好家长接送学生车辆的停放问题,减轻对学校门口道路的占用。可以通过增加乘坐校车的学生人数来减少车辆的停放,另一方面增设临时停车位,诱导家长按位停车。在一些城市,采取了在学校里修建停车场,学校提供校车接送等方案[4]。但是停车场在学校内部,会带来很大的噪声,车辆进出时,在校门口的拥堵问题更严重;校车接送,费用很大,供养校车资金来源很重要。建议可以把公交公司和学校联系起来,合作解决这一问题,在上下学高峰,开设公交专线,行经学生集中的几个大型居住区。
学生人数多,过街对道路动态交通的运行影响很大,自身安全性也降低,所以过街设施的设置相当重要,需要完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的设置。对于人行天桥来说,考虑到上下楼梯的安全,楼梯宽度受限等特点,更倾向于采用坡道式人行地道,可满足通行能力且安全。
4.3制定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
在交通管理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如:在周边设停车场、公交站点、公交专门线路等。地下停车场与学校通过地下通道相连,配合一些禁行的交通管理,可以缓解学校门口的拥挤,在非上下学高峰时段可以对社会车辆开放收取停车费;公交专门车辆可停放在附近的停车场内,通过学生住址的调查设置公交线路,可以减少由于私家车出行产生的大量道路需求和停车需求。公交站点设置在学校周围车道较多,交通条件较好的路段。
4.4加强安全教育
加强对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过街时要注意观察,红停绿行,是降低小学生步行时交通伤亡的最有效措施。同时在小学生上下学时建议由学校安排专职人员维护校园周边交通秩序保障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在上下学高峰期间,提高道路的见警率。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益阳市市益师附小周边交通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调查,对小学校周边的过街设施、停车等造成交通混乱等根本性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管理措施,能有效地解决和缓解交通安全和拥堵问题,尤其是上下学高峰时期短时、大量的交通分散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艳虹,张 毅. 八省市中小学生上、下学安全状况调查分析[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8,8(4):1-5.
[2] Arizon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Traffic Safety for School Areas Guidelines [R]. Arizona: Arizon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3.
[3] 中国驻韩国使馆教育处. 韩国加强学校周边交通安全管理[J].基础教育参考, 2011, 27
[4] 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J]. 人民教育. 2007.8
作者简介:
张蕾,女,汉族,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余梐源,男,汉族,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
苏阳曦,男,汉族,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
关键词: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措施;交通拥堵
1. 引言
小学生一般不单独出行而是家长接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生上下学交通呈现多元化趋势,机动化的进程,使得私人小汽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市区内学校周边道路的通行能力有限、交通设施不完善、停车供给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在上下学期间各种交通工具的停放无序,人车冲突严重,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学生出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益阳市益师附小校园周边交通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对其周边的过街设施、停车等造成交通混乱等根本性问题进行详细研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
2. 小学生上下学交通特征调查与分析
本文所调查的小学位于益阳市中心区,毗邻主干道康复路,学生人数达到3354人,调查样本达到100,涵盖了一年级到六年级,调查时间为小学放学前半个小时,在学校门口等待接学生的家长中,随机进行问卷调查。
2.1 学生居住地分布
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采取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从学生居住地的空间分布来看,53%的学生居住在距离学校2公里的半径范围内,47%的学生居住地在学校2公里半径范围外。学生来自各个区域,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型的居住区,如康复路沿线、以及益阳大道沿线等。
2.2上下学交通结构
从调查数据总体情况来看,在学生上下学的各种交通方式中,私家车接送比例最高,达48%。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比例较少,为4%,如图1所示。从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随距离的分布情况看:空间距离2公里以下,主要以步行和公交车为主;空间距离2公里以上,主要以私人小汽车为主。
2.3 上下学时间分布
学生从家出发时间较为分散,但到校时间较集中,此外,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的出行依赖性较强,个人独立性较弱,在上下学期间,85%的小学生需家长接送,且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更为突出,如图2。由于学生上学时间与上班高峰重叠,加之私家车接送比例较高,导致上学时段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严重。
3. 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问题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也调查了益师附小校园出入口的设置情况,校园周边交通设施的情况,停车供给,交通管控措施等。益师附小校园的出入口紧邻主干道康复路,位于秋果路上,秋果路为双车道的支路,路面宽8米,沿线分别在左右两侧设置路内停车泊位,人行道宽度1.5米,在上下学高峰实施单向通行。
3.1校园周边交通设施不完善
由于校园周边地处主、次干道,停车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以电动车和私家车上下学的交通方式比例增大。这种交通结构在上下学时间段内形成了高强度的交通流,给校园周边的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学校门口停车交通组织的不到位,严重影响校园周边的交通运行,造成学校周边交通秩序混乱,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
上下学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的人行道被货摊所占据,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缺少隔离设施,使行人没有足够的安全步行空间;学校出入口处交通禁停标志、警告标志、限速标志不全,缺乏行人过街安全信号灯。
3.2校园周边交通管理和控制设施不完备
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和完善的交通控制设施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的保障。学校出入口附近的人行横道标志不明显、标线不清晰,缺少行人过街信号灯等控制设施。
3.3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小学生在交通活动中有较大的自由性,其交通行为特点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是引发交通事故的诱因。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冒险心理强等交通意识,容易把上、下学的道路当作玩耍、游戏的场所,淡薄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小学生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1]。
4. 学校周边保障交通安全的管理对策
4.1立法规范交通行为
国外多个城市制定了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法规或者指南,来制定校园周边车辆、行人和驾驶员的相关规定,约束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如亚利桑那州、德克萨斯州等[2]。韩国在全国所有儿童保护区域安装监控录像设备,加强对儿童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增加划定儿童保护区域,增设减速带、改善安全设施,切实执行对在儿童保护区域内违规停车、超速等行为的加倍处罚[3]。在我国,针对校园周边超速行驶和饮酒驾驶,违规停车,不礼让行人的驾驶员,建议加强对其的处罚力度。
4.2安全设施和人行设施的完善
改善道路交通设施,如在学校附近的路口设置行人触摸式交通信号灯、交叉口改造、校车自动定位系统等;调节或终止交通流运行,如改变学校出入口设置、停车场设置等,来改善校园周边交通运行状况。
妥善处理好家长接送学生车辆的停放问题,减轻对学校门口道路的占用。可以通过增加乘坐校车的学生人数来减少车辆的停放,另一方面增设临时停车位,诱导家长按位停车。在一些城市,采取了在学校里修建停车场,学校提供校车接送等方案[4]。但是停车场在学校内部,会带来很大的噪声,车辆进出时,在校门口的拥堵问题更严重;校车接送,费用很大,供养校车资金来源很重要。建议可以把公交公司和学校联系起来,合作解决这一问题,在上下学高峰,开设公交专线,行经学生集中的几个大型居住区。
学生人数多,过街对道路动态交通的运行影响很大,自身安全性也降低,所以过街设施的设置相当重要,需要完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的设置。对于人行天桥来说,考虑到上下楼梯的安全,楼梯宽度受限等特点,更倾向于采用坡道式人行地道,可满足通行能力且安全。
4.3制定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
在交通管理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如:在周边设停车场、公交站点、公交专门线路等。地下停车场与学校通过地下通道相连,配合一些禁行的交通管理,可以缓解学校门口的拥挤,在非上下学高峰时段可以对社会车辆开放收取停车费;公交专门车辆可停放在附近的停车场内,通过学生住址的调查设置公交线路,可以减少由于私家车出行产生的大量道路需求和停车需求。公交站点设置在学校周围车道较多,交通条件较好的路段。
4.4加强安全教育
加强对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过街时要注意观察,红停绿行,是降低小学生步行时交通伤亡的最有效措施。同时在小学生上下学时建议由学校安排专职人员维护校园周边交通秩序保障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在上下学高峰期间,提高道路的见警率。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益阳市市益师附小周边交通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调查,对小学校周边的过街设施、停车等造成交通混乱等根本性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管理措施,能有效地解决和缓解交通安全和拥堵问题,尤其是上下学高峰时期短时、大量的交通分散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艳虹,张 毅. 八省市中小学生上、下学安全状况调查分析[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8,8(4):1-5.
[2] Arizon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Traffic Safety for School Areas Guidelines [R]. Arizona: Arizon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3.
[3] 中国驻韩国使馆教育处. 韩国加强学校周边交通安全管理[J].基础教育参考, 2011, 27
[4] 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J]. 人民教育. 2007.8
作者简介:
张蕾,女,汉族,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余梐源,男,汉族,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
苏阳曦,男,汉族,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