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研讨,即以发生在课堂的典型的教育、教学实例为载体而展开的教育、教学研究和讨论。其特点是:立足教育现场,基于教学实际,具有较强的问题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便于教师平等参与和多维交流,有助于研讨者视界的彼此唤醒和融合,智慧的相互激发和点燃,并进而促使他们在对话中反思,在互助中提升,最终实现彼此进步、共同成长。由于贴近大众、即时方便,交互性强、实效显著,课例研讨这一校本培训模式正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推广并逐步得到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课例呈现的方式
通常而言,呈现课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课堂形态,它既可以是实时展开的真实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远程传输的网络课堂教学,还可以是同步拍摄的课堂教学光盘(录像);另一种是平面的文本形态,它包括课堂实录,教学案例或设计,说课文稿等。比较起来,这两种课例的呈现方式各有优劣:以课堂形态呈现的课例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过程真实完整,细节生动鲜活,便于全程研讨教师的神态、语言、理念、管理、调控等各个教学环节;不足的是,教学现场一瞬即逝且不可逆返,仅靠纸笔和大脑必然难以真实、详尽地记录完整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学校投入充足的经费以提供相关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操作的方便性、灵活性也会相应地受到限制。以文本形态呈现的课例对人力和资源的依赖度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小,易于呈现,便于操作,然而,过程的缺损和现场感的薄弱则是其明显的弊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不妨量体裁衣,选取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呈现课例,如果条件具备,最好能够实时摄像,以课堂的形态呈现课例,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研讨的精度和深度。
课例研讨的方法
课例研讨的方法多种多样,梳理一下,较为普遍使用且具有相当实效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1,确立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共同的课题或者普遍性的困惑,面对同样的课题或困惑,单凭个人的能力也许难以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堡垒也就比较容易攻克。例如,新课程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为了帮助大家廓清“生成”的内涵、明晰“生成”的策略,我们就可以确定“课堂教学的生成”这一主题进行课例研讨。再例如,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语文组就可以围绕“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组织课例研讨;物理概念的教学往往比较抽象、不易操作,物理教研组就不妨选定“如何搞好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课例研讨。
2,选取典型的个案进行研讨。一粒沙里可能藏着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也许包蕴着一座天堂,研讨个案的价值在于,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它自身独特的个性,还能发现它隐含着同类事物的共性。例如,有位高三的语文老师在复习语言表达与运用专题时受手机短信的启发,把短信写作引入课堂,形成了《巧用生活资源训练语言》的复习课例:教师精心挑选一些文质兼美的短信,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优秀短信“格调高雅、感情真挚、语言精美的”的共同特征,然后设置“得知自己取得了理想的高考成绩,请发一条短信告诉你的好朋友”、“得知你的一位好朋友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请发一条短信表示安慰”、“由于自己的意气用事伤害了妈妈,请发一条短信向她表示歉意”、“母亲节快要到了,请发一条短信表示祝福”等四组情景让学生实践操作。研讨本课例,收益也许是多方面的:参与者不仅可以依葫芦画瓢地把它移植于自己的课堂,还可以依凭它作为发散的原点,延伸出复习课的创新教法,甚至类推开去,演绎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更为广远的话题。
3,面对广大的教师群体,采取一课多人同教的方式进行研讨。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主题型和个案型的课例研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讨也许显得更为重要。众所周知,当前恰逢教师队伍新老交替的高峰期,又正值基础教育广泛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扩张和小班化教育不断推广的时期,大量的新教师源源不断地走上讲台,使得新教师培训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众多亟待培训的新教师,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老师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说长论短,研讨切磋,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弊端,以便后事之师。不仅如此,一课多人同教的课例研讨模式更为研讨者提供了相当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平台,呈现了极为多元的教学思路和极其丰富的课堂情景,十分有利于彼此眼界的开阔,视界的融合,智慧的碰撞,思想的点燃,无疑是一种十分省力而又高效的共同提升的路径。
4,针对特定的教师,采用一人同课多轮的方式进行研讨。校本教研的重心是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只有个体实现了自身的优质成长,群体才能真正得以优化。通过近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认为,不管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薄弱的教师,还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优秀的教师,或者是对于广大的普通教师,开展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所谓“一人同课多轮”,就是指一个教师面对同样的课题进行多轮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后一轮是在前一轮的反思基础上的修改和完善,在如此精雕细琢、层递累进的研讨中,执行者就可能在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改进提高,从而快速地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一人同课多轮的研讨模式既可以采取单兵作战的方式,“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个体的自我反思促进自我成长;也可以采取联合互助的方式,有相同利益需求或共同愿景的老师可以结成联盟,大家坦言诚谏、直说利弊,集思广益、兼容并包,群策群力、同成共长;当然,如果条件成熟,学校或个体还可以组织或邀请学养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分析诊断、指导引领,应该说,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个体成长,也有利于中老年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只要积极踊跃、认真务实地投入到课例研讨之中,我们坚信,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打破原先的自足性,获得一次开放品格的可贵突围,实现一次专业素养的质的提升。
课例呈现的方式
通常而言,呈现课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课堂形态,它既可以是实时展开的真实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远程传输的网络课堂教学,还可以是同步拍摄的课堂教学光盘(录像);另一种是平面的文本形态,它包括课堂实录,教学案例或设计,说课文稿等。比较起来,这两种课例的呈现方式各有优劣:以课堂形态呈现的课例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过程真实完整,细节生动鲜活,便于全程研讨教师的神态、语言、理念、管理、调控等各个教学环节;不足的是,教学现场一瞬即逝且不可逆返,仅靠纸笔和大脑必然难以真实、详尽地记录完整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学校投入充足的经费以提供相关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操作的方便性、灵活性也会相应地受到限制。以文本形态呈现的课例对人力和资源的依赖度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小,易于呈现,便于操作,然而,过程的缺损和现场感的薄弱则是其明显的弊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不妨量体裁衣,选取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呈现课例,如果条件具备,最好能够实时摄像,以课堂的形态呈现课例,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研讨的精度和深度。
课例研讨的方法
课例研讨的方法多种多样,梳理一下,较为普遍使用且具有相当实效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1,确立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共同的课题或者普遍性的困惑,面对同样的课题或困惑,单凭个人的能力也许难以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堡垒也就比较容易攻克。例如,新课程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为了帮助大家廓清“生成”的内涵、明晰“生成”的策略,我们就可以确定“课堂教学的生成”这一主题进行课例研讨。再例如,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语文组就可以围绕“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组织课例研讨;物理概念的教学往往比较抽象、不易操作,物理教研组就不妨选定“如何搞好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课例研讨。
2,选取典型的个案进行研讨。一粒沙里可能藏着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也许包蕴着一座天堂,研讨个案的价值在于,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它自身独特的个性,还能发现它隐含着同类事物的共性。例如,有位高三的语文老师在复习语言表达与运用专题时受手机短信的启发,把短信写作引入课堂,形成了《巧用生活资源训练语言》的复习课例:教师精心挑选一些文质兼美的短信,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优秀短信“格调高雅、感情真挚、语言精美的”的共同特征,然后设置“得知自己取得了理想的高考成绩,请发一条短信告诉你的好朋友”、“得知你的一位好朋友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请发一条短信表示安慰”、“由于自己的意气用事伤害了妈妈,请发一条短信向她表示歉意”、“母亲节快要到了,请发一条短信表示祝福”等四组情景让学生实践操作。研讨本课例,收益也许是多方面的:参与者不仅可以依葫芦画瓢地把它移植于自己的课堂,还可以依凭它作为发散的原点,延伸出复习课的创新教法,甚至类推开去,演绎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更为广远的话题。
3,面对广大的教师群体,采取一课多人同教的方式进行研讨。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主题型和个案型的课例研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讨也许显得更为重要。众所周知,当前恰逢教师队伍新老交替的高峰期,又正值基础教育广泛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扩张和小班化教育不断推广的时期,大量的新教师源源不断地走上讲台,使得新教师培训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众多亟待培训的新教师,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老师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说长论短,研讨切磋,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弊端,以便后事之师。不仅如此,一课多人同教的课例研讨模式更为研讨者提供了相当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平台,呈现了极为多元的教学思路和极其丰富的课堂情景,十分有利于彼此眼界的开阔,视界的融合,智慧的碰撞,思想的点燃,无疑是一种十分省力而又高效的共同提升的路径。
4,针对特定的教师,采用一人同课多轮的方式进行研讨。校本教研的重心是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只有个体实现了自身的优质成长,群体才能真正得以优化。通过近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认为,不管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薄弱的教师,还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优秀的教师,或者是对于广大的普通教师,开展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所谓“一人同课多轮”,就是指一个教师面对同样的课题进行多轮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后一轮是在前一轮的反思基础上的修改和完善,在如此精雕细琢、层递累进的研讨中,执行者就可能在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改进提高,从而快速地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一人同课多轮的研讨模式既可以采取单兵作战的方式,“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个体的自我反思促进自我成长;也可以采取联合互助的方式,有相同利益需求或共同愿景的老师可以结成联盟,大家坦言诚谏、直说利弊,集思广益、兼容并包,群策群力、同成共长;当然,如果条件成熟,学校或个体还可以组织或邀请学养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分析诊断、指导引领,应该说,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个体成长,也有利于中老年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只要积极踊跃、认真务实地投入到课例研讨之中,我们坚信,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打破原先的自足性,获得一次开放品格的可贵突围,实现一次专业素养的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