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国服饰文化与传统节俗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在传承了千年的文明之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这其中,节日作为这个古老文明的重要产物,是人类社会化的象征之一地服饰,作为一个民族对外最直接的象征和标志,同时也是节日活动中最主要的道具。包括了图腾标志、纪念祖先、追忆历史等文化的传承和原因,最终将自然、历史、社会等“穿戴”在身上,从而直观地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特性。而服饰作为重大节日的一部分,应当得到极大的重视,在有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应当最大程度地对其进行完善和制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记住和保留那些美好的传统习俗以及服饰文化,这对我们发扬和继承传统节俗,都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民族;节日;传统;服饰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84-2
  中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在传承了千年的文明之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这其中,节日作为这个古老文明的重要产物,是人类社会化的象征之一,它集中了人类的创造、想象、精神、信仰等各种美好的信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对外最直接的象征和标志,同时也是节日活动中最主要的道具。我们通常说的“节日盛装”,不仅是为了展示服装的美感、传达节日的氛围,更多的是传递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这其中,从色彩、纹样、饰品、工艺等各个方面层层堆积,包括了图腾标志、纪念祖先、追忆历史等文化的传承和原因,最终将自然、历史、社会等“穿戴”在身上,从而直观地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特性。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中秋等等,不仅种类花样繁多,同时伴随着各种不同的信仰和礼仪。在古代,节日期间还需强调服饰礼节,据《后汉书·安帝纪》记载:“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唐韩愈《祭穆员外文》:“我归自西,君反吉服。”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御史方伯相殴》:“王奋拳击之,顾不能胜,堕冠弛带,以吉服而盘旋于地。”《红楼梦》第十三回:“贾珍令贾蓉次日换了吉服,领凭回来。”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人认为服饰作为重大节日的一部分,应当得到极大的重视,在有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应当最大程度的对其进行完善和制作。
  一、汉民族
  在中国,大部分的节日是快乐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欢呼雀跃,庆祝美好生活,通过歌声、肢体语言或者类似活动表达着内心的欢乐,而这一切,又怎能离得了服装所提供的美?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可谓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通常有穿新衣、戴新帽的习俗,而这一习俗和一种名为“年”的怪兽有关。相传,“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时便上岸,伤人食畜,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便要携家带口的逃离村寨,躲避“年”的伤害。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个乞讨老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对村民说他有办法将“年”赶走。他让大家给门上贴上红纸,并且在“年”来的时候放爆竹。果然,“年”来了后,看到红红的纸,听到爆竹的声响,只得狼狈逃窜。恰好第二天是正月初一,村民为了庆祝,纷纷穿新衣戴新帽,并奔走相告互相道喜,久而久之,这便成了每年除夕的习俗。其实有关“年”的传说有多种说法,但不论是哪种,“年”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到年末岁首,人们就会穿上红色衣服,点放爆竹,以此驱邪消灾。而有些地方过年时除了穿新衣,换新帽子之外,姑娘们还要在发顶上插两朵红绒花或红头绳洗浴辫梢,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就如民谣里说的“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孩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
  同时,春节时期还有各种各样的着装禁忌。大年初一,忌将新衣弄坏。另外姑娘媳妇忌动剪刀、针线、裁衣缝衣等,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吉利。
  除此之外,汉族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穿着白色衣物、端午节着五毒衣、女儿节的女红、重阳节插茱萸等等,而这些节日也有着不同的穿衣讲究。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按照传统节日的装扮穿戴好,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节日喜庆气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留节日的意义,在穿衣的同时纪念先祖。
  二、少数民族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所包含的民族也十分丰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在此期间,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典及活动,而其节日服饰也十分具有民族特色。
  春节不仅是汉民族的重大节日,对于蒙古族来说也同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在这期间,分布在内蒙、青海、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的蒙古族同胞,会在新年时穿上白袍以示庆祝。同时,还要献上只有在高规格活动时才用到的白色哈达。据史书记载,古时每年元旦,大汉和其臣民,都要按照惯例穿上白衣。这一天给大汉进贡的金、银和宝石等贵重礼品都要配上白布。这看似和在春节时穿着大红色的习俗相反,但确是蒙古族表示吉祥、幸福和纯洁的意思。蒙古袍的颜色鲜艳悦目,男子以蓝色、棕色为主,女子则以红色、赫红色、蓝色、天蓝色、绿色、米色等为主。夏天时袍色略暗淡些,有浅蓝、乳白、粉色、淡红等。而像乳汁一样洁净的白色,则被蒙古族视为最为圣洁的,故在盛典、节日时多穿着白色长袍。
  其实在中国众多的民族当中,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服饰和佳节,在节日庆典时,人们会将自己打扮得最为隆重。如景颇族的目脑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和阿昌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土家族的跳马节、白族的三月街节、纳西族的龙王庙节、壮族的拜山节、黎族的三月三节……有些民族一年多达十几个节。每逢这些佳节,人们或载歌载舞,或男女对歌,或举行驱鬼仪式,或谈情说爱……参加节日活动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自己民族最美、最华丽的服饰加入到节日的盛典中。不同的年龄之间的装扮方式的区别、已婚的和未婚的区别、不同支系之间的区别、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煞是好看。这些服装与各个节俗息息相关,每一个装饰、图案、色彩该怎么去做、做成什么样的、用多少材料、材料的质地是什么,都有着极其讲究的方法。因此,各民族的节庆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一场本民族服饰展览的盛宴,还因其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因此也可以说是一场是本民族历史文化展现的盛宴。
  三、结论
  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很多传统节俗正由于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而逐渐离我们远去,甚至一些传统的重大节日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味道。而中国自古以来的服饰有六次重大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满族统治一纸剃发令让多少人丢了性命,但是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现代人在忙碌于生活和工作的同时,已将很多看似“累赘、繁琐、复杂”的东西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西式化、更简便快捷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华服饰文化里固有的很多服饰正在逐渐消失,或者成为商业化表演的道具,更有甚者需要到外国的博物馆或收藏家那里才能看到,自己民族的东西反而成了书本上的一张图片。我们不知是否应该用“时过境迁、斗转星移”这类表示变化的词语来形容这一切,但是当我们回过头,体味曾经孩童时光,是否能还能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快乐。我们穿着传统的服装、吃着老一辈所做的应景的吃食、感受传统习俗带来的快乐时,是否想过有一天这些习俗会因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节俗时期的服饰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它不仅仅是出于节日的需要,更多的是超出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的含义,是人们对生活,对美好吉祥事物的一种向往。它基于社会生产力,反映当下人们的生活文化,丰富了节日内容,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与节日节俗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在不断发展自身的同时,是否也应当多回头看看,记住和保留那些美好的传统习俗,这对我们发扬和继承传统节俗,以及服饰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华梅,纪向宏.服饰与节俗[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10.
  [2]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华梅.服装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张宇帆,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事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设计艺术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大众舞蹈一直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随着自然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不断变化发展着。大众舞蹈活动作为一种娱乐身心、发展友谊、维护健康的活动,能让人们在放松的同时,获得乐趣;在娱乐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本文分析了大众舞蹈的特点,并且探讨了大众普及型舞蹈的价值。  关键词:大众舞蹈;价值;健康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75-1大众舞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