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重。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日益突显;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是促进中小学生发成为完整人的重要因素。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应当关注安全感、爱和归属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教育应当加强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教师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认知模式、 活动模式、训练模式、调控模式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参与、体验、乐学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目的及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这三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完善的人格整体。但是在这三方面素质中,人的心理素质是整个人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心理素质是人格素质结构的核心并在身体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中间起着中介的作用。
第二,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与传统德育教育在方法“规范、执行、要求”上有着严格的区别,“开发、培养、促进”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图示我们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而人的需要是从低级的需要发展到高级的需要,当我们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高级的需要。而一个学生在学校获得的需要对他们的成长也很有作用,如林孟平博士说过:“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
总之,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教师、团体的接纳,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发展。
如果一个学生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愿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动不断遭到挫折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会产生极端化的破坏性或反社会的行为,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如艾里克逊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感到无价值的倾向不断增强,可以成为性格发展的致命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学生对安全感、爱和归属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在部分学生家庭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危机四伏、令人窒息的气氛,一些父母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作为自己与配偶“争斗”的“筹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情绪、学业进步和情感发展,在很大的概率上导致他们的人格发生扭曲,其中的少数人则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一)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三、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一)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1.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心理卫生知识。
2.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首先自己的心理应该是健康的或是比较健康的。
(二)对教师课前的要求
1.确定课上活动内容,一是选定教材上的内容;二是根据班级学生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或急于解决的问题确定活动内容。
2.教师应将本节课需要学生准备的内容提前交给学生,便于学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如,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调查问卷、需要展示的作品、小品等。
3.如果课上需要的话,教师还应准备好所需要的幻灯片、教学软件等多媒体设备。
(三)对教师课上的要求
1.突出一个核心
课上要突出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这个核心。无论是在讨论中,还是在个别倾诉的过程中,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所要探讨的问题的经历及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与同伴的共同分享中,受到触动,得到快乐。
2.符合两个特点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安排和设计活动内容,既要依据教材,又要大胆地突破教材。随时都可以根据班级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变换活动内容;二是要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应以学生活动、体验、感悟为主,不能把心理活动课上成心理学知识讲授课。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心理学概念。
3.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原则。教师要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和触动。尤其要多关心那些内心缺乏自信的学生。
二是全体学生共同分享经验的原则。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安全、开放的经验分享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在交流中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
三是学生之间既能自助又能助人的原则。在活动课中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又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学会自助与助人。
4.依据四种模式
首先是认知模式: 主要突出“知”字,以教师明理为主,使学生在感悟中得到启发。
其次是活动模式: 主要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讨论、表演、宣泄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省及内化一些健康的情感和道理。
再次是训练模式: 以训练为主的活动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训练,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如小学生脑功能开发《综合活动》课,就是典型的智力潜能开发的训练模式课。
另外是调控模式: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教会学生必要的调节方法,使学生学会转化和调控不良情绪,从而积极、自信、乐观地面对各种消极情绪的困扰。
5.运用五种方法
首先是问题讨论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形式。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讨论,达到换位思考、沟通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目的。
其次是角色扮演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相关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在情境和角色扮演中形成情感互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增进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再次是问卷调查法:主要是根据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意见,以便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恰当的解决办法。如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等。
另外是活动游戏法:这是一种比较适合低年级的活动形式。是将活动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愉悦的游戏中,接收各种积极健康的信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是展开辩论法:这是一种比较适合高年级的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辩论,达到锻炼口才、增强自信、明辨是非、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
6.注意六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主题鲜明:一节课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活动。避免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主题不宜过大,目标不宜过高。
第二要注意全体参与: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多关注那些平时性格比较内敛的,自卑感又较强的学生。
第三要注意实际效果:活动要围绕学生中出现的实际心理问题来设计,问题要层层深入。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学生的发言,避免学生发言的随意性。教师的点评要到位。
第四要注意学生感受:活动形式一定要为活动内容服务,避免形式多样,感受肤浅。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与体验,学生之间要敞开心扉、真诚交流。
第五要注意活动氛围:课堂活动气氛要民主、平等,整个活动要具有感染力。
第六要注意心情愉悦:整个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愉悦、轻松的情绪,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心灵受到促动。
四、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改进育人艺术
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育人工作中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问题,而且要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主动引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问题行为的表面现象的转化,而且要关注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层面的调整;不仅要强调法制、道德、纪律、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管理与约束,而且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与自我向上。 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尝试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积极探索在教学中融合心育理念和技巧,有利于提升自己对育人规律的感悟能力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本质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理念、育人态度、育人方式。作为教育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 按照心育理念调整工作方式 工作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心育”素养。
五、坚持以心为本,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中学一线教师应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四、五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没有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目的及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这三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完善的人格整体。但是在这三方面素质中,人的心理素质是整个人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心理素质是人格素质结构的核心并在身体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中间起着中介的作用。
第二,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与传统德育教育在方法“规范、执行、要求”上有着严格的区别,“开发、培养、促进”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图示我们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而人的需要是从低级的需要发展到高级的需要,当我们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高级的需要。而一个学生在学校获得的需要对他们的成长也很有作用,如林孟平博士说过:“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
总之,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教师、团体的接纳,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发展。
如果一个学生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愿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动不断遭到挫折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会产生极端化的破坏性或反社会的行为,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如艾里克逊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感到无价值的倾向不断增强,可以成为性格发展的致命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学生对安全感、爱和归属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在部分学生家庭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危机四伏、令人窒息的气氛,一些父母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作为自己与配偶“争斗”的“筹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情绪、学业进步和情感发展,在很大的概率上导致他们的人格发生扭曲,其中的少数人则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一)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三、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一)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1.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心理卫生知识。
2.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首先自己的心理应该是健康的或是比较健康的。
(二)对教师课前的要求
1.确定课上活动内容,一是选定教材上的内容;二是根据班级学生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或急于解决的问题确定活动内容。
2.教师应将本节课需要学生准备的内容提前交给学生,便于学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如,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调查问卷、需要展示的作品、小品等。
3.如果课上需要的话,教师还应准备好所需要的幻灯片、教学软件等多媒体设备。
(三)对教师课上的要求
1.突出一个核心
课上要突出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这个核心。无论是在讨论中,还是在个别倾诉的过程中,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所要探讨的问题的经历及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与同伴的共同分享中,受到触动,得到快乐。
2.符合两个特点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安排和设计活动内容,既要依据教材,又要大胆地突破教材。随时都可以根据班级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变换活动内容;二是要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应以学生活动、体验、感悟为主,不能把心理活动课上成心理学知识讲授课。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心理学概念。
3.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原则。教师要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和触动。尤其要多关心那些内心缺乏自信的学生。
二是全体学生共同分享经验的原则。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安全、开放的经验分享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在交流中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
三是学生之间既能自助又能助人的原则。在活动课中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又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学会自助与助人。
4.依据四种模式
首先是认知模式: 主要突出“知”字,以教师明理为主,使学生在感悟中得到启发。
其次是活动模式: 主要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讨论、表演、宣泄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省及内化一些健康的情感和道理。
再次是训练模式: 以训练为主的活动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训练,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如小学生脑功能开发《综合活动》课,就是典型的智力潜能开发的训练模式课。
另外是调控模式: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教会学生必要的调节方法,使学生学会转化和调控不良情绪,从而积极、自信、乐观地面对各种消极情绪的困扰。
5.运用五种方法
首先是问题讨论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形式。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讨论,达到换位思考、沟通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目的。
其次是角色扮演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相关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在情境和角色扮演中形成情感互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增进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再次是问卷调查法:主要是根据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意见,以便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恰当的解决办法。如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等。
另外是活动游戏法:这是一种比较适合低年级的活动形式。是将活动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愉悦的游戏中,接收各种积极健康的信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是展开辩论法:这是一种比较适合高年级的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辩论,达到锻炼口才、增强自信、明辨是非、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
6.注意六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主题鲜明:一节课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活动。避免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主题不宜过大,目标不宜过高。
第二要注意全体参与: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多关注那些平时性格比较内敛的,自卑感又较强的学生。
第三要注意实际效果:活动要围绕学生中出现的实际心理问题来设计,问题要层层深入。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学生的发言,避免学生发言的随意性。教师的点评要到位。
第四要注意学生感受:活动形式一定要为活动内容服务,避免形式多样,感受肤浅。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与体验,学生之间要敞开心扉、真诚交流。
第五要注意活动氛围:课堂活动气氛要民主、平等,整个活动要具有感染力。
第六要注意心情愉悦:整个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愉悦、轻松的情绪,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心灵受到促动。
四、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改进育人艺术
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育人工作中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问题,而且要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主动引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问题行为的表面现象的转化,而且要关注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层面的调整;不仅要强调法制、道德、纪律、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管理与约束,而且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与自我向上。 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尝试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积极探索在教学中融合心育理念和技巧,有利于提升自己对育人规律的感悟能力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本质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理念、育人态度、育人方式。作为教育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 按照心育理念调整工作方式 工作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心育”素养。
五、坚持以心为本,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中学一线教师应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四、五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