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传播学是在国内近些年才兴起的学说,通过把翻译学与传播学理论进行融合,对翻译学学科构建做出了一次新的尝试。然而却没有在学术界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希望能通过分析现有翻译传播学研究及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总结,并试图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翻译传播学;翻译学;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1.前言
近些年来,不断涌现出不同学科与翻译学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如翻译生态学、翻译心理学、翻译经济学等,都拓展了对翻译学研究的维度和广度。翻译传播学则是翻译学在一个新的领域——传播学所进行的一次尝试,其学科构建的逻辑清晰且令人信服,在当今信息时代具有现实意义。
2.翻译传播学理论
翻译传播学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学者们的研究都是围绕“将翻译作为研究的中心,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翻译做出新的解释”来进行。
在翻译传播学理论中,翻译学与传播学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加,而是观念以及理论的融合。在“翻译传播”这个概念中,“翻译”与“传播”不是“翻译即传播”“翻译与传播”,而是“翻译的传播”,其英译名称是translational communication。[1]简单来说,就是区别于运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一般传播,而是使用不同语言进行传播的方式,称为翻译传播。因为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翻译阶段的语言相关因素,而且需要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相关因素,比如传播的媒介、目的和效果等。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只做翻译或传播某一方面的单向的研究,而是必须以跨学科视角,找寻翻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知识来解决,这就是翻译传播学。
翻译传播学是一种全新角度的学科研究,也就是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探究。借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对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详细论述。吕俊教授的《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一文,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翻译传播理论,并且认为翻译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体的翻译,它们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翻译的本质是传播”。[2]从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等构成了传播全过程的七个要素,不难总结出翻译传播理论下的七要素:①传播主体;②传播内容;③传播媒介;④传播对象;⑤传播目的;⑥传播环境;⑦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需要认识到翻译活动的传播模式离不开对原文作者和译者的研究。同时,在传播学视角下分析译者主体性,是在翻译传播学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3]之一。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为翻译传播学进行理论框架建构,使得更愈加丰富的翻译传播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
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对传播界影响深远的“传播过程五要素理论,奠定了传播学五大基本研究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4]媒介分为媒介技术和媒介组织。媒介技术指用于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技术手段,如图书、报纸、电视、电脑等;媒介组织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和传播的社会机构。[5]媒介分析基于媒介组织和媒介组织形象的公信力、权威性等方面,探析传播媒介与翻译传播。
由于翻译传播在不同语境与文化背景下建立,而其效果又受到传播对象即受体自身的文化环境、生活背景、年龄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合理判断受众群体、传播主体,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翻译传播准确高效。
对于翻译传播活动的目的来说,最根本的是信息的传播,还可以在更微观的视角进行细化。比如公共标语的翻译是为了给外国友人同样起到警示的作用,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是为了传播到更多的国家。根据传播目的的不同,传播主体(译者)在进行翻译传播的活动时,就需要处理好文本翻译的方向性。
传播环境即翻译传播活动是在什么场合下进行的,不只有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等大环境,也有地域、家庭等小环境。不同环境之间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环境对传播的影响可能与传播目的一致,也可能相矛盾。
傳播效果是指这项翻译传播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可以从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进行探讨。传播效果作用于人的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甚至是行为的改变。传播效果也与传播目的有很大关联,理想状态是达到最初的传播目的,但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可能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七个要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翻译传播学为研究翻译传播活动,如影视字幕翻译赋予了更相符的理论指导,既可以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活动上给翻译传播过程提供指导,还能对作品传播效果进行评估。
3.存在的问题
此外,通过阅读翻译传播学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翻译传播学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小有成果,且有学者涉及到了具体实践的研究,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欠缺和不足。
一是对于理论知识的阐述已经近趋完善,但研究重点却仍在理论方面,实践方面的运用却不够充足。笔者认为应更多尝试运用翻译传播学理论来研究翻译领域不同方面的问题,并指导各类翻译实践,如口译、影视剧字幕翻译、旅游翻译等。
二是大多数学者对翻译传播学的研究,仍然是把翻译学置于传播学之下,重点都放在了论述传播学理论上,这对翻译传播学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三是学术界对于翻译传播学的关注仍然不够,其在国内兴起已有十几年, 但是相关研究成果较其他翻译理论来说还有很大的缺口。
4.结语
翻译传播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尤其是在当今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可以为研究翻译类的传播活动赋予更相符的理论指导。如对于影视作品字幕等翻译传播活动,翻译传播学可以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活动上给翻译传播过程提供指导,还能对作品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笔者也希望译界能给予翻译传播学更多重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广泛运用于翻译实践活动中,使翻译传播学能有望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参考文献
[1]尹飞舟,余承法.翻译传播学论纲[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05):170-176.
[2]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02):40-45.
[3]陈潇.我国翻译传播理论研究现状探析[J].海外英语,2013(11):126-127.
[4]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美) 拉斯韦尔, 2013.
[5]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关键词:翻译传播学;翻译学;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1.前言
近些年来,不断涌现出不同学科与翻译学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如翻译生态学、翻译心理学、翻译经济学等,都拓展了对翻译学研究的维度和广度。翻译传播学则是翻译学在一个新的领域——传播学所进行的一次尝试,其学科构建的逻辑清晰且令人信服,在当今信息时代具有现实意义。
2.翻译传播学理论
翻译传播学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学者们的研究都是围绕“将翻译作为研究的中心,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翻译做出新的解释”来进行。
在翻译传播学理论中,翻译学与传播学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加,而是观念以及理论的融合。在“翻译传播”这个概念中,“翻译”与“传播”不是“翻译即传播”“翻译与传播”,而是“翻译的传播”,其英译名称是translational communication。[1]简单来说,就是区别于运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一般传播,而是使用不同语言进行传播的方式,称为翻译传播。因为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翻译阶段的语言相关因素,而且需要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相关因素,比如传播的媒介、目的和效果等。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只做翻译或传播某一方面的单向的研究,而是必须以跨学科视角,找寻翻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知识来解决,这就是翻译传播学。
翻译传播学是一种全新角度的学科研究,也就是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探究。借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对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详细论述。吕俊教授的《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一文,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翻译传播理论,并且认为翻译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体的翻译,它们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翻译的本质是传播”。[2]从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等构成了传播全过程的七个要素,不难总结出翻译传播理论下的七要素:①传播主体;②传播内容;③传播媒介;④传播对象;⑤传播目的;⑥传播环境;⑦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需要认识到翻译活动的传播模式离不开对原文作者和译者的研究。同时,在传播学视角下分析译者主体性,是在翻译传播学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3]之一。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为翻译传播学进行理论框架建构,使得更愈加丰富的翻译传播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
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对传播界影响深远的“传播过程五要素理论,奠定了传播学五大基本研究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4]媒介分为媒介技术和媒介组织。媒介技术指用于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技术手段,如图书、报纸、电视、电脑等;媒介组织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和传播的社会机构。[5]媒介分析基于媒介组织和媒介组织形象的公信力、权威性等方面,探析传播媒介与翻译传播。
由于翻译传播在不同语境与文化背景下建立,而其效果又受到传播对象即受体自身的文化环境、生活背景、年龄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合理判断受众群体、传播主体,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翻译传播准确高效。
对于翻译传播活动的目的来说,最根本的是信息的传播,还可以在更微观的视角进行细化。比如公共标语的翻译是为了给外国友人同样起到警示的作用,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是为了传播到更多的国家。根据传播目的的不同,传播主体(译者)在进行翻译传播的活动时,就需要处理好文本翻译的方向性。
传播环境即翻译传播活动是在什么场合下进行的,不只有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等大环境,也有地域、家庭等小环境。不同环境之间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环境对传播的影响可能与传播目的一致,也可能相矛盾。
傳播效果是指这项翻译传播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可以从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进行探讨。传播效果作用于人的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甚至是行为的改变。传播效果也与传播目的有很大关联,理想状态是达到最初的传播目的,但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可能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七个要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翻译传播学为研究翻译传播活动,如影视字幕翻译赋予了更相符的理论指导,既可以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活动上给翻译传播过程提供指导,还能对作品传播效果进行评估。
3.存在的问题
此外,通过阅读翻译传播学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翻译传播学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小有成果,且有学者涉及到了具体实践的研究,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欠缺和不足。
一是对于理论知识的阐述已经近趋完善,但研究重点却仍在理论方面,实践方面的运用却不够充足。笔者认为应更多尝试运用翻译传播学理论来研究翻译领域不同方面的问题,并指导各类翻译实践,如口译、影视剧字幕翻译、旅游翻译等。
二是大多数学者对翻译传播学的研究,仍然是把翻译学置于传播学之下,重点都放在了论述传播学理论上,这对翻译传播学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三是学术界对于翻译传播学的关注仍然不够,其在国内兴起已有十几年, 但是相关研究成果较其他翻译理论来说还有很大的缺口。
4.结语
翻译传播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尤其是在当今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可以为研究翻译类的传播活动赋予更相符的理论指导。如对于影视作品字幕等翻译传播活动,翻译传播学可以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活动上给翻译传播过程提供指导,还能对作品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笔者也希望译界能给予翻译传播学更多重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广泛运用于翻译实践活动中,使翻译传播学能有望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参考文献
[1]尹飞舟,余承法.翻译传播学论纲[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05):170-176.
[2]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02):40-45.
[3]陈潇.我国翻译传播理论研究现状探析[J].海外英语,2013(11):126-127.
[4]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美) 拉斯韦尔, 2013.
[5]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