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在一起—程开甲(下)

来源 :七彩语文·习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hao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4月,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
  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准备在长江的镇江段发起渡江作战时,一艘英国的护卫舰“紫石英”号无视解放军发布的公告,强行闯入解放军前线预定渡江的江段。面对蛮横无理的英国军舰,解放军态度坚决地向其发动了攻击。在双方交火中,“紫石英”号受到重创而不得不搁浅。
  这件事表明了我军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也标志着列强在中国“炮舰外交”的终结。事情传到了英国,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英国人不敢相信,中国人竟然敢打他们了!
  看到报道后,程开甲无比开心,暗暗想:我们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立即给家人、同学写信,询问国内的情况。先他一步回国的同学告诉他,国家有希望了。于是,程开甲拒绝了恩师玻恩教授的挽留,放弃了高薪待遇,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国之路。他的行李中,大多是自己搜集来的适合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书籍,这些书籍后来都派上了大用场。
  1950年,程开甲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当见到阔别已久的家人,当女儿怯生生地喊了一声“爸爸”时,他的泪忍不住落了下来。在外漂泊受到的委屈瞬间化为乌有,他满心都是想要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的渴望。
  从此,程开甲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
  1960年,邓小平同志批准从全国选调一百多名科技骨干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其中就有程开甲,从此,他的名字就被记入国家的绝密档案中。后来,他又被调去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负责组建核技术研究所,为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做准备。
  1964年,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滩上升起,那一刻被载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成为我国核技术领域的里程碑。然而,原子弹的爆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程开甲在那片戈壁滩上一干就是20年。
  戈壁滩上条件艰苦,时常有危险。有一次,一位地质专家来戈壁协助分析核试验区的岩石情况。程开甲搬着梯子,爬上数百米高的石頭山。这座山上寸草不生,全是碎石,程开甲刚爬上去,一脚踩踏在风化的碎石上,碎石滚动,他险些掉落山崖。
  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程开甲和王淦昌、邓稼先要进入引爆原子弹的洞穴去视察。这个洞穴,是通向原子弹爆炸的地下通道,谁也不知道其中藏着多少危险,残留着多少放射性物质。程开甲等人穿上一身防护设备,带着测量仪,冒着危险向爆炸中心位置走去。还没走几步,他们就感觉到四周的温度升高了,拿出温度计一看,已经高达40摄氏度。几位科学家汗流浃背,在洞穴中艰难前行,等出洞时,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但他们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取得了核爆后的第一手资料。
  程开甲废寝忘食地工作,将一切都奉献给了那片戈壁滩。
  据说在一次核试验之前,程开甲就住在核试验场的帐篷里,常常工作到深夜。一天晚上,程开甲为一个技术问题,和其他人讨论到很晚。负责照顾他的工作人员把晚饭热了四次,他也没来得及吃,工作人员只好在他的帐篷里放了两个苹果。到了凌晨,程开甲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的帐篷,刚准备睡觉,被子里突然滚出了两个苹果,他十分欣喜,拿起苹果就啃了起来。然而,苹果还没啃完,程开甲已经撑不住了,直接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他的嘴里还含着没吃完的苹果,上面沾满了沙尘。
  还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召见程开甲,向他询问工作细节。程开甲对答如流,将各项数据汇报得一清二楚。等他汇报完毕,周总理多问了一句:“程开甲同志,你今年多大了?”这个问题难住了程开甲,他想了半天都回答不上来,他已经忙得忘记了自己的岁数!
  正因为有像程开甲这样忘我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才能有今日的辉煌与成就!2017年,中央军委隆重举行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的仪式,习主席亲自将“八一勋章”颁授给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
其他文献
文房四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笔、墨、纸、砚的统称。  笔:相传宣笔为秦将蒙恬南下时所创,以竹管为笔桿,以兔毛为笔头,如今成了四大名笔之一。  墨:徽墨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一点如漆,色泽黑润。  纸:每个初学毛笔字的同学都会用到宣纸,因为它润墨性好,耐老化强,不易变色,是人们的心头之爱。  砚: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自古以来备受文人欢迎,南唐后主李煜评论它“歙砚甲天下”。  我的书桌
期刊
太和板面是安徽省北部地区著名的小吃。老街上,行人很多,两边的店铺散发出来的香气扑鼻。最惹眼的是一家太和板面馆,香味弥漫在空中,也钻入了我的心里,唤醒了我的味蕾。  太和板面主要是面好,因为它是纯手工制作的。只见老板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个头,右手捏三个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三根面棒在他手里由短变长,由厚变薄且均匀,提起来似一道瀑布。  接着,老
期刊
“哎呀,忘了带借书证,怎么办?”阿亮紧紧抱着喜爱的几本杂志,从书架后面探出脑袋。学校图书馆出口处,负责登记借阅图书的管理员爷爷,已经打第四个呵欠了,就在他开始打第五个呵欠时,阿亮赶紧轻手轻脚向外走去……  “站住!”一声大喝,把阿亮吓了一跳。  “你是想偷书吗?”老爷爷瞪大眼睛盯着阿亮。  阿亮羞红了脸说:“我是来借……借书的。”  “那你为什么不登記,反而偷偷往外走?”  “我……我忘带借书证了
期刊
大雪天,一个小男孩迷路了。在他的前方有好几条岔路,该往哪条路上走呢?他看见一条路通往一片绿色的森林,就果断朝那条路走了过去。  在这条路上,他会遇到什么呢?啊,他遇见了两个人,他们也同样走了这段奇怪的密林中的路—  密林中的路  塔玛亚和马修是邻居,他俩每天一起走路上下学,路上要经过一片森林。一天,马修没有走马路,而是带塔玛亚钻进森林,说找到一条“近道”。其实,马修在撒谎,他之所以从森林走,是因为
期刊
第十一案:登陸鲜莹
期刊
早晨,我看到家门口梧桐树上的叶子一片片悄悄掉落在地上。哇,盼望已久的秋天到来了!  一阵淡淡的幽香飘过来,深吸一口,沁人心脾。我循着香味悠然走向一个小花坛,一朵朵、一簇簇的菊花都向我张开了笑脸。它们形态不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刚刚绽开,还有的迎风怒放。看,它们颜色各异,金灿灿、红彤彤、白如雪,还有晶莹剔透的。  近观菊花,它们像毛线球一样,花瓣层层叠叠,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正围着一个
期刊
自从闹钟被欧阳老师带到班里之后,都快被大家玩坏了。  尤其淘淘,简直找到了一个新乐子,动不动就拧拧闹钟发条,抱着闹钟大喊大叫:“丁零零,丁零零,起床啦!起床啦!”  终于有一天,闹钟失控了。“丁零零、丁零零……”尖利的叫声把走进教室的欧阳老师吓了一跳。  “怎么回事?”欧阳老师问。  “问他!”大伙儿的手齐刷刷地指向淘淘。  淘淘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他手忙脚乱地把闹钟往怀里揣,以为这样,闹钟就不
期刊
李白望月,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们仿佛看见他坐在院落里的石桌旁,自斟自饮,乐在其中。  苏轼望月,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仿佛看见他正拎着酒壶站在高高的楼阁上,迎风吟诵,思念家人。  王昌龄望月,写出了下面这首《出塞》,你能从诗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心情?  古诗小故事  一輪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此刻的边疆,一片肃冷,只有不断的风在尘沙中来回地呼啸着。  广阔的沙漠,还有矗立在
期刊
不知什么时候,妈妈的“小花园”里多了一个陌生的宝蓝色花架。走近一看,那花架高度到我胸口,分为三层,全是用钉子钉起来的,木头上还有一个个小小的洞眼,一道道裂痕就像人脸上深深的皱纹。我不禁眉头一皱,撇着嘴说:“这是哪里来的,那么旧!不会是捡来的吧?”  妈妈走过来,摸了摸花架,给我讲起了关于它的故事……  这个花架本来是一个碗橱,是外公外婆结婚后第三年买的。那年,外婆养了两头大肥猪,卖了“一大笔钱”,
期刊
除了“先映入眼簾的是……”,还可以怎么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