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知识本身的文艺性、时代性等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探索、思考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课标的把握,知识之间的渗透、联系,学生的态度等都影响着文学艺术史教学的效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的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是有关中国和世界的文学艺术的一些成果和发展历程的介绍。对于这两个专题的教学,有些历史教师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在此,笔者仅就必修3中文学艺术史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误区一: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没有抓住教学的核心。
有些历史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标要求阅读一下课本,找出课标要求掌握的相关的时代、人物、作品、风格特点等,然后更细心一点的老师会要求学生将这些内容制成表格予以区分也更有利于记忆。当然,记住知识点是学生应该做的,但是这种将知识点进行简单分类罗列,再进行死记硬背的方法不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这也不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关键。教学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教学目标的关键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课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教学的核心。
例:如何解读下面的课标。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这则课标的前半段很简单,书本上很清楚有介绍,关键是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如何把握?这就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具备分析和利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由知识层面到情感层面的提升。从上述列举中不难发现,历史教学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文学艺术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误区二:文化艺术与政治经济联系不够。
马克思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反映……”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它们的时代性非常明显。例如,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通过《春望》描写忧国思家之情。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等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真实写照,鞭挞了封建礼教和专制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带来新社会曙光的光明前景。所以,教师进行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必修3的教材内容,而要充分联系必修1、必修2的相关内容加以理解。例如,讲到宋代书法、绘画和文学的发展时,我们就可以联系必修2的《宋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相关内容,结合必修3专题一讲过的宋明理学来看当时山水画所体现出的意境等,甚至还可以回憶一下必修1宋代的政治制度。这样可以将知识点联系得更紧密,更有易于理解和加深记忆。
除了以上两点,学生态度上不重视、认知水平的局限同样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一般态度上不太重视。主要原因是文学史的知识在语文课上已有一定学习,觉得自己已经会了,历史老师再拿过来讲是“画蛇添足”。还有就是对这两个专题的地位认识不够,觉得只要考试前背背就好,甚至有学生丢分后仅仅把原因归结为没背。其实不然,仅仅死记硬背是无法真正掌握牢靠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对学生提高要求。
再者,涉及文学艺术史的教学,学生仅仅知道几个文学家和代表作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提到《巴黎圣母院》不仅要知道浪漫主义,还要对作品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理解浪漫主义的真正内涵。要真正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创作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积累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尽量多看多读,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教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希望与大家共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的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是有关中国和世界的文学艺术的一些成果和发展历程的介绍。对于这两个专题的教学,有些历史教师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在此,笔者仅就必修3中文学艺术史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误区一: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没有抓住教学的核心。
有些历史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标要求阅读一下课本,找出课标要求掌握的相关的时代、人物、作品、风格特点等,然后更细心一点的老师会要求学生将这些内容制成表格予以区分也更有利于记忆。当然,记住知识点是学生应该做的,但是这种将知识点进行简单分类罗列,再进行死记硬背的方法不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这也不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关键。教学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教学目标的关键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课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教学的核心。
例:如何解读下面的课标。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这则课标的前半段很简单,书本上很清楚有介绍,关键是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如何把握?这就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具备分析和利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由知识层面到情感层面的提升。从上述列举中不难发现,历史教学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文学艺术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误区二:文化艺术与政治经济联系不够。
马克思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反映……”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它们的时代性非常明显。例如,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通过《春望》描写忧国思家之情。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等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真实写照,鞭挞了封建礼教和专制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带来新社会曙光的光明前景。所以,教师进行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必修3的教材内容,而要充分联系必修1、必修2的相关内容加以理解。例如,讲到宋代书法、绘画和文学的发展时,我们就可以联系必修2的《宋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相关内容,结合必修3专题一讲过的宋明理学来看当时山水画所体现出的意境等,甚至还可以回憶一下必修1宋代的政治制度。这样可以将知识点联系得更紧密,更有易于理解和加深记忆。
除了以上两点,学生态度上不重视、认知水平的局限同样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一般态度上不太重视。主要原因是文学史的知识在语文课上已有一定学习,觉得自己已经会了,历史老师再拿过来讲是“画蛇添足”。还有就是对这两个专题的地位认识不够,觉得只要考试前背背就好,甚至有学生丢分后仅仅把原因归结为没背。其实不然,仅仅死记硬背是无法真正掌握牢靠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对学生提高要求。
再者,涉及文学艺术史的教学,学生仅仅知道几个文学家和代表作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提到《巴黎圣母院》不仅要知道浪漫主义,还要对作品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理解浪漫主义的真正内涵。要真正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创作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积累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尽量多看多读,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教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希望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