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已到晚秋,正好处在24节气中的立冬、小雪前后。此时,不仅北方冷空气的不断南下,造成了气温的逐渐下降,且因地球与太阳位置的变化,阳光所带来的热量辐射也在明显减弱,人在室外的活动时间大为减少,生活和工作的重心转向室内。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保健中及时与气候变化相适应,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重点在护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维持阴阳的平衡,是保证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基础。因而,在养生保健中,阴阳协调与和谐则健康;反之,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以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据流行病学的调查,虽然它在一年四季中都有发生,但发病率在秋冬季常常会明显增高。这是因为秋冬季属阴,自然界的阴寒之气较重,导致人体中阳气的减弱,一旦遭受了风寒侵袭,身体就易得病。每当冷空气南下,特别是强冷空气引起的急剧降温,几天之后,临床上常出现许多感冒患者。因而晚秋时节必须特别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低温、冷风的危害与侵袭。
晚秋以后,患抑郁症的人数也会明显增多,通常可比平时多10%左右,医学专家称之为“受季节影响的精神紊乱”。据统计,这种季节性的抑郁症,大多从10月~11月开始发作,至次年的3月~4月结束。有专家认为,引起季节性抑郁症的主因,是秋冬季缺少阳光,造成体内褪黑素和5-羟色胺分泌失调。因而,忧郁症患者除了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外,每天还应在日光下活动1小时。
按照中医的说法,阳主动,阴主静。入秋后,特别是晚秋以后,阴气盛,阳气弱,人喜静厌动,最易产生抑郁、悲观的情绪,故应多晒太阳和补充阳气。
护阳三要穴
中医认为:11月临近冬季,阴气渐盛,真阳渐弱,尤其需要做好体内阳气的防护,而三个最为重要的部位,就是颈、脐、足。民间一直有“虚者最怕脑后风”的说法,这是因为大脑、颈椎下的后方大椎穴是督脉与手三阳经的交会处,遭寒风侵袭后,容易影响阳气的运行,引发脑、颈、上肢、心肺等部位的疾病。脐处为神阙穴的所在,居于任脉之中,阴寒之气若由此而入,上达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下至会阴,妨碍肝肾精气流通。足位在人的下端,是阳气最弱之处,又有涌泉穴同大地相连,阴寒之气常会乘阳气薄弱之际由下而上。所以,在阴气渐盛之时,一是应避免颈后临风,二是不可露脐,三是以袜护足。
此外,还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改善自身的机体素质。根据中医理论,颈、背、腰为督脉、膀胱经等阳经循行分布区域,内含丰富的免疫细胞、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感受器等组织,若是在这些部位采用针灸、按摩、刮痧、火罐等保健方法,可补益阳气、疏经通络,有助于提高神经系统、免疫细胞的应变功能,增强机体在遭遇恶劣气候和病原体侵袭时的自我防御能力。
同时,每天可用37摄氏度~39摄氏度的温水浸泡身体或下肢20分钟。若能加入红酒、艾叶、肉桂、黑胡椒、玫瑰花、红花等行气活血、壮阳散寒之品,或配合中医的经穴按摩,刺激大椎、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溪等穴,保健疗效将更佳。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还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调理、滋补、抗寒作用的中药。如出自于汉代医圣张仲景之手的桂枝汤,方以桂枝通经助阳、白芍敛阴和营,一散一收,可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现代研究还发现,该方有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之效。
还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方药食兼容、疗补皆宜,具有温中暖身、补虚益气之效,非常适合秋季食疗之需。
重点在护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维持阴阳的平衡,是保证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基础。因而,在养生保健中,阴阳协调与和谐则健康;反之,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以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据流行病学的调查,虽然它在一年四季中都有发生,但发病率在秋冬季常常会明显增高。这是因为秋冬季属阴,自然界的阴寒之气较重,导致人体中阳气的减弱,一旦遭受了风寒侵袭,身体就易得病。每当冷空气南下,特别是强冷空气引起的急剧降温,几天之后,临床上常出现许多感冒患者。因而晚秋时节必须特别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低温、冷风的危害与侵袭。
晚秋以后,患抑郁症的人数也会明显增多,通常可比平时多10%左右,医学专家称之为“受季节影响的精神紊乱”。据统计,这种季节性的抑郁症,大多从10月~11月开始发作,至次年的3月~4月结束。有专家认为,引起季节性抑郁症的主因,是秋冬季缺少阳光,造成体内褪黑素和5-羟色胺分泌失调。因而,忧郁症患者除了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外,每天还应在日光下活动1小时。
按照中医的说法,阳主动,阴主静。入秋后,特别是晚秋以后,阴气盛,阳气弱,人喜静厌动,最易产生抑郁、悲观的情绪,故应多晒太阳和补充阳气。
护阳三要穴
中医认为:11月临近冬季,阴气渐盛,真阳渐弱,尤其需要做好体内阳气的防护,而三个最为重要的部位,就是颈、脐、足。民间一直有“虚者最怕脑后风”的说法,这是因为大脑、颈椎下的后方大椎穴是督脉与手三阳经的交会处,遭寒风侵袭后,容易影响阳气的运行,引发脑、颈、上肢、心肺等部位的疾病。脐处为神阙穴的所在,居于任脉之中,阴寒之气若由此而入,上达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下至会阴,妨碍肝肾精气流通。足位在人的下端,是阳气最弱之处,又有涌泉穴同大地相连,阴寒之气常会乘阳气薄弱之际由下而上。所以,在阴气渐盛之时,一是应避免颈后临风,二是不可露脐,三是以袜护足。
此外,还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改善自身的机体素质。根据中医理论,颈、背、腰为督脉、膀胱经等阳经循行分布区域,内含丰富的免疫细胞、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感受器等组织,若是在这些部位采用针灸、按摩、刮痧、火罐等保健方法,可补益阳气、疏经通络,有助于提高神经系统、免疫细胞的应变功能,增强机体在遭遇恶劣气候和病原体侵袭时的自我防御能力。
同时,每天可用37摄氏度~39摄氏度的温水浸泡身体或下肢20分钟。若能加入红酒、艾叶、肉桂、黑胡椒、玫瑰花、红花等行气活血、壮阳散寒之品,或配合中医的经穴按摩,刺激大椎、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溪等穴,保健疗效将更佳。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还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调理、滋补、抗寒作用的中药。如出自于汉代医圣张仲景之手的桂枝汤,方以桂枝通经助阳、白芍敛阴和营,一散一收,可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现代研究还发现,该方有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之效。
还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方药食兼容、疗补皆宜,具有温中暖身、补虚益气之效,非常适合秋季食疗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