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伊战争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40年后,伊朗和伊拉克的国运,依然离不开两伊战争奠定的基础。如今,它们是走向昌隆,还是走向衰薄,从一些指标的比较中,也许可见端倪。
到202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刚好40年。
两伊战争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伊朗和伊拉克在战争后,从相对发达的富裕国家,沦为中等发展程度国家。40年后,伊朗和伊拉克的国运,依然离不开两伊战争奠定的基础。如今,它们是走向昌隆,还是走向衰薄,从一些指标的比较中,也许可见端倪。
战争废墟
两伊战争始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沿联合边界入侵了伊朗西部,战争以1988年停火而告终。直到1990年8月16日签署正式的和平协定后,两国才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并撤军。
1979年,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在伊朗发动“伊斯兰革命”成功,与美国交好的巴列维王朝倒台,伊朗扣留美国人质,致使美伊关系彻底破裂。伊朗国内政局动荡,内乱频繁,却立刻向海外“输出革命”,号召伊拉克什叶派推翻萨达姆(1979至2003年任伊拉克总统)政权。中东各国民间的原教旨主义争相抬头,伊朗成为多国政府眼中钉。
此时的伊拉克政局稳定,已是中东第二大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1980年,萨达姆宣布阿拉伯民族宪章八项原则,令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大大提高。横向比较下,伊朗人口虽为伊拉克的3倍,但兵力只有12万至15万人,伊拉克的总兵力已有20万人,军事优势较为明显。因此,趁伊朗在国际上受孤立、内部动乱之时,伊拉克决心一举夺取海湾霸主地位。
萨达姆失算了,两伊战争先后经历了伊拉克进攻、伊朗反攻、两伊僵持和伊拉克反攻四个战略阶段,长达8年。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残酷也最具破坏性的战争,造成约100万人丧生,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高达9000多亿美元,两国的发展至少迟滞了20至30年。两个产油大国的战争还直接促成了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及西方经济危机。
艰难重建
战争结束后,伊朗的全部经济损失约为5920亿美元,这还没包括人口损失、军事开支和战后重建的费用。战争还毁掉了伊朗自1981年以来对石油部门的全部投资。1989年时,伊朗官员总结,“战时国民收入的60%至70%都花费在了战争上”。而且,伊斯兰革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本来致力于经济独立、社会福利和弘扬伊斯兰文化,也被战争打断。
虽然提出过经济多样化的目标,力图提高农业自给率,但是两伊战争后,伊朗又走上了依靠石油收入支撑其他产业的老路,迄今也没能发展出典型意义上的主导产业。
伊拉克的日子也很艰难。两伊战争后,其欠下约900亿美元债务,由战前的福利国变为债务国。伊拉克自诩“为阿拉伯世界出头”,却没有换来“债务减免”。1990年出兵科威特后,遭到联合国的进一步制裁。伊拉克政府不愿解除武装,导致制裁持续至2003年,同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由于战乱频繁,伊拉克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石油管道,遭到严重破坏。2016年,伊拉克GDP(国内生产总值)为1749亿美元,还没达到该国1990年1799亿美元的水平。由于生活困难、经济重建滞后,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加剧。伊拉克屡屡发生抗议活动,愤怒的示威者冲击政府大楼。
伊朗境內的抗议活动,不比伊拉克的规模小。去年年末德黑兰当局上调石油价格,令生活拮据的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100多座城市发生骚乱。伊朗不得不再度祭出“全国断网”的手段来控制事态蔓延。
两难抉择
近10年来,伊朗和伊拉克的经济均有一定增长,而伊拉克的经济态势,在人均水平上已经显露出超越伊朗的潜力。
根据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发布的2019年度报告,伊拉克在2018年GDP增长率为-0.6%,2019年大为好转,已经升至3.5%。而伊朗近两年都处在下降状态,2018年增长率为-4.8%,2019年为-5.0%。
人口增长率方面,伊拉克正在甩开伊朗。在一份2019年的榜单上,伊拉克人口增长率为2.5%,而伊朗人口增长率仅1.19%。
总体来看,伊拉克的发展前景更加乐观,伊朗的发展前景颇不明朗。前者受益于国际经济秩序的“宽容”,后者做地区“大国”已是风险重重,挑战霸主更是代价惨重。
两伊40年来的艰难历程,是中东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下的真实写照,也是发展中国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难抉择。
(《南风窗》2020年第17期)
到202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刚好40年。
两伊战争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伊朗和伊拉克在战争后,从相对发达的富裕国家,沦为中等发展程度国家。40年后,伊朗和伊拉克的国运,依然离不开两伊战争奠定的基础。如今,它们是走向昌隆,还是走向衰薄,从一些指标的比较中,也许可见端倪。
战争废墟
两伊战争始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沿联合边界入侵了伊朗西部,战争以1988年停火而告终。直到1990年8月16日签署正式的和平协定后,两国才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并撤军。
1979年,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在伊朗发动“伊斯兰革命”成功,与美国交好的巴列维王朝倒台,伊朗扣留美国人质,致使美伊关系彻底破裂。伊朗国内政局动荡,内乱频繁,却立刻向海外“输出革命”,号召伊拉克什叶派推翻萨达姆(1979至2003年任伊拉克总统)政权。中东各国民间的原教旨主义争相抬头,伊朗成为多国政府眼中钉。
此时的伊拉克政局稳定,已是中东第二大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1980年,萨达姆宣布阿拉伯民族宪章八项原则,令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大大提高。横向比较下,伊朗人口虽为伊拉克的3倍,但兵力只有12万至15万人,伊拉克的总兵力已有20万人,军事优势较为明显。因此,趁伊朗在国际上受孤立、内部动乱之时,伊拉克决心一举夺取海湾霸主地位。
萨达姆失算了,两伊战争先后经历了伊拉克进攻、伊朗反攻、两伊僵持和伊拉克反攻四个战略阶段,长达8年。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残酷也最具破坏性的战争,造成约100万人丧生,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高达9000多亿美元,两国的发展至少迟滞了20至30年。两个产油大国的战争还直接促成了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及西方经济危机。
艰难重建
战争结束后,伊朗的全部经济损失约为5920亿美元,这还没包括人口损失、军事开支和战后重建的费用。战争还毁掉了伊朗自1981年以来对石油部门的全部投资。1989年时,伊朗官员总结,“战时国民收入的60%至70%都花费在了战争上”。而且,伊斯兰革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本来致力于经济独立、社会福利和弘扬伊斯兰文化,也被战争打断。
虽然提出过经济多样化的目标,力图提高农业自给率,但是两伊战争后,伊朗又走上了依靠石油收入支撑其他产业的老路,迄今也没能发展出典型意义上的主导产业。
伊拉克的日子也很艰难。两伊战争后,其欠下约900亿美元债务,由战前的福利国变为债务国。伊拉克自诩“为阿拉伯世界出头”,却没有换来“债务减免”。1990年出兵科威特后,遭到联合国的进一步制裁。伊拉克政府不愿解除武装,导致制裁持续至2003年,同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由于战乱频繁,伊拉克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石油管道,遭到严重破坏。2016年,伊拉克GDP(国内生产总值)为1749亿美元,还没达到该国1990年1799亿美元的水平。由于生活困难、经济重建滞后,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加剧。伊拉克屡屡发生抗议活动,愤怒的示威者冲击政府大楼。
伊朗境內的抗议活动,不比伊拉克的规模小。去年年末德黑兰当局上调石油价格,令生活拮据的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100多座城市发生骚乱。伊朗不得不再度祭出“全国断网”的手段来控制事态蔓延。
两难抉择
近10年来,伊朗和伊拉克的经济均有一定增长,而伊拉克的经济态势,在人均水平上已经显露出超越伊朗的潜力。
根据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发布的2019年度报告,伊拉克在2018年GDP增长率为-0.6%,2019年大为好转,已经升至3.5%。而伊朗近两年都处在下降状态,2018年增长率为-4.8%,2019年为-5.0%。
人口增长率方面,伊拉克正在甩开伊朗。在一份2019年的榜单上,伊拉克人口增长率为2.5%,而伊朗人口增长率仅1.19%。
总体来看,伊拉克的发展前景更加乐观,伊朗的发展前景颇不明朗。前者受益于国际经济秩序的“宽容”,后者做地区“大国”已是风险重重,挑战霸主更是代价惨重。
两伊40年来的艰难历程,是中东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下的真实写照,也是发展中国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难抉择。
(《南风窗》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