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网络小说所写的穿越故事能够成真,一个现代女孩有机会“穿越”回到唐朝,并且恰好是回到唐穆宗长庆(821-825)年间,也就是9世纪20年代,那么,她难免会被撞见的情景吓一大跳。她会以为:哇,唐代的家庭暴力问题好严重啊,居然女人们个个都满脸的淤血伤痕!其实,那些血痕是故意画出来的,是一种时尚,一种风格。
据《唐语林》讲述,在长庆年间,居然兴起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妆容,“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先把眉毛剃光,然后不画假眉,而是用红色或紫色在双眼上下画出三四条弧纹。于是,女性的脸上完全不见眉毛的影子,却横现着一道道红紫的晕痕,倒好像个个都遭受到家庭暴力,脸庞上被家里汉子打出了多道血淤伤迹。这种“伪家暴”风貌的化妆,竟然还被起了个很黑色的名字叫“血晕妆”。——如今网上穿越文的写手和读者都以酷自命,但这么酷的见过吗?
血晕妆可以算是一个极端,展示出整个唐代女性面妆的寻奇求异、变化无常。其实,在初唐时期,虽然妆容也是以风格热烈、设计奇巧取胜,但导向仍是以艳丽为美。大约从盛唐开始,便是一波又一波的颓废风潮迭起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有这样一则轶闻:
宫中妃嫔辈施素粉于两颊,相号为“泪妆”,识者以为不祥,后果禄山之变。
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廷中,曾经风行过“泪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舍弃用红粉扑润腮颊的环节。先打粉底,再上“腮红”,类似的化妆方法本是恒定的常规。可是,杨贵妃和她同时代的贵妇们就是敢于打破规矩,仅仅用白粉搽满整个面庞,包括双颊,倒好像女性刚刚哭过,情绪低落,没有心思上妆一般,“泪妆”之名即由此而来。杜甫著名的《集灵台》诗: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或许便是在暗讽这一时尚吧。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女性的妆容愈加变幻离奇,以至于白居易对于“元和(806-820)妆梳”痛心疾首:“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斜红不晕赭面状”(《时世妆》)——按诗中的说法,9世纪初唐代通行的面妆样式竟是:面庞不涂白粉、不上腮红,却把双颊涂成赭红色,再用黑唇膏给嘴唇覆一层乌泥,然后描出一对八字形的假眉!当今巴黎、米兰时尚大师们的创意,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中国女性就实现了耶!这种赭面黑唇的奇妆是“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由首都长安的女性们发明出来,然后迅速风行全国,成为人人追慕的时尚热点。
最有趣的是,在赭红脸蛋、黑色嘴唇与八字眉三项当中,唯有八字眉最富旺盛的生命力。今日所能见到的唐代艺术品中,每每出现额上有一对八字眉形的女性形象,这些作品有的早于元和年间,有的晚至五代,并且画中女性并没有涂赭面、画黑唇。可见,八字眉的兴旺并不仅限于元和年间,而是长期深得唐代女性的欢心,绝对要列为唐代的主流眉形之一。
白居易叹息元和年间的“时世妆”是“妍媸黑白失本态”,颠倒黑白,以丑为美,与人脸的天然形态完全背离。然而,元和之后,就是长庆年间,这时候赭面黑唇的化妆方式倒是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却是“血晕妆”!“元和妆”好歹还画“八字眉”,化“血晕妆”的女人,脸上却根本没有眉影。唐朝另一位诗人徐凝所作的《宫中曲》之一,正是咏叹“血晕妆”:
披香侍宴插山花,厌著龙绡著越纱。恃赖倾城人不及,檀妆唯约数条霞。
一位入了皇宫的美人,大约很有些时尚天分,因此一身上下的装束,不论头饰还是衣料,都自作聪明地独创新样式。在内殿随侍天子宴饮这样的重要场合,她却敢不插珠翠首饰,偏偏寻来一枝清新的野花簪在鬓边,以独特的品位与鲜明的个性从众多后妃宫女当中脱颖而出。这位个性美女自信有倾城之貌,丽色难敌,居然大胆地玩“酷妆”,脸上不画眉,不贴花钿,只在眼睛上下画出几道缤纷的红紫霞影。由此看来,“血晕妆”是首先在宫廷中发明出来,然后风行长安,再播布四方。要说还是唐朝的男子汉们有胆量,从皇帝到文人,面对没有眉毛而脸上血痕纵横的女人,不但没被吓倒,反而能发生最热烈的迷恋。
不要怀疑文献记载的可信度,流传至今的唐代绘画中,确实出现有女性在颊边描出几道横痕的情况。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敦煌《菩萨与女供养人像》中,衣饰华贵的贵族女供养人就在腮颊横斜三道红痕。2000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大和三年(829)赵逸公墓壁画中,几位年轻女婢均为八字眉,并在靠近眼底的颊边飞浮一或两道红色斜道。只不过,目前还未在唐代艺术品中见到“无眉”的女子,也许是这种形象过于陉异,所以艺术家们不肯将之绘于笔底。
到了五代时,四川的王蜀宫廷中也出现了一款视觉效果强烈的容妆——“醉妆”。醉妆可说与泪妆恰好截然相反,用红色的胭脂粉铺满整个面庞,只在鼻梁上扑白粉,留出一条狭长的白色:
王衍在蜀……每宴怡神亭,妓妾皆衣道衣,莲花冠,酒酣,免冠、髫髻为乐,因夹脸连额渥以朱粉,号曰“醉妆”。(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
五代前蜀宫廷对道教有特殊的崇好,于是,当蜀主王衍在宫中举行宴饮的时候,嫔妃、宫女一律作女道士的打扮,穿道衣,戴莲花形的绢罗冠。不过,最让王衍有快感的是滥饮,是狂醉,是没有节制的荒唐胡闹。为了凑他的趣,每当喝到酣畅处,嫔妃们便摘掉莲花冠,纷纷把头发绾成坠马髻、倭堕髻之类,松软地垂在脑后,一副在酒精的作用下丧失自制力的样子。不仅如此,宫人们还特意用红色的胭脂粉把双颊连同整个额头都涂红,只剩一条鼻梁露着白粉打的底色,人为制造出醉酒的桢颜,而公然名之曰“醉妆”,以此来烘托酒宴的淫靡气氛。连额头也涂成淡红色的女人,那是多么骇人的形象啊,居然就有一国之君会看着喜欢,实在要算得上趣味特别咧。
以出人意料的视觉效果博取深刻印象,乃是时尚的不二法门,任何一个时代的面妆都或明显、或含蓄地遵循这一原则。不过,在震撼效果的力度上,唐代的泪妆、乌唇妆、血晕妆乃至五代的醉妆足以傲视古今。即使在今天,夸张到如此地步的面妆似乎也只限于T台上,到日常生活中,则只有年轻少女会加以模仿,一般不会蔓延到其他人群如白领女性或者家庭主妇当中。但在唐代,却是怪诞妆容一旦出现之后,女性便争相效仿,还要在基本模板上自由发挥,彰显才华。谁要是没有敏锐的反应,就要被讥笑为过时的!
据《唐语林》讲述,在长庆年间,居然兴起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妆容,“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先把眉毛剃光,然后不画假眉,而是用红色或紫色在双眼上下画出三四条弧纹。于是,女性的脸上完全不见眉毛的影子,却横现着一道道红紫的晕痕,倒好像个个都遭受到家庭暴力,脸庞上被家里汉子打出了多道血淤伤迹。这种“伪家暴”风貌的化妆,竟然还被起了个很黑色的名字叫“血晕妆”。——如今网上穿越文的写手和读者都以酷自命,但这么酷的见过吗?
血晕妆可以算是一个极端,展示出整个唐代女性面妆的寻奇求异、变化无常。其实,在初唐时期,虽然妆容也是以风格热烈、设计奇巧取胜,但导向仍是以艳丽为美。大约从盛唐开始,便是一波又一波的颓废风潮迭起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有这样一则轶闻:
宫中妃嫔辈施素粉于两颊,相号为“泪妆”,识者以为不祥,后果禄山之变。
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廷中,曾经风行过“泪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舍弃用红粉扑润腮颊的环节。先打粉底,再上“腮红”,类似的化妆方法本是恒定的常规。可是,杨贵妃和她同时代的贵妇们就是敢于打破规矩,仅仅用白粉搽满整个面庞,包括双颊,倒好像女性刚刚哭过,情绪低落,没有心思上妆一般,“泪妆”之名即由此而来。杜甫著名的《集灵台》诗: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或许便是在暗讽这一时尚吧。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女性的妆容愈加变幻离奇,以至于白居易对于“元和(806-820)妆梳”痛心疾首:“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斜红不晕赭面状”(《时世妆》)——按诗中的说法,9世纪初唐代通行的面妆样式竟是:面庞不涂白粉、不上腮红,却把双颊涂成赭红色,再用黑唇膏给嘴唇覆一层乌泥,然后描出一对八字形的假眉!当今巴黎、米兰时尚大师们的创意,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中国女性就实现了耶!这种赭面黑唇的奇妆是“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由首都长安的女性们发明出来,然后迅速风行全国,成为人人追慕的时尚热点。
最有趣的是,在赭红脸蛋、黑色嘴唇与八字眉三项当中,唯有八字眉最富旺盛的生命力。今日所能见到的唐代艺术品中,每每出现额上有一对八字眉形的女性形象,这些作品有的早于元和年间,有的晚至五代,并且画中女性并没有涂赭面、画黑唇。可见,八字眉的兴旺并不仅限于元和年间,而是长期深得唐代女性的欢心,绝对要列为唐代的主流眉形之一。
白居易叹息元和年间的“时世妆”是“妍媸黑白失本态”,颠倒黑白,以丑为美,与人脸的天然形态完全背离。然而,元和之后,就是长庆年间,这时候赭面黑唇的化妆方式倒是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却是“血晕妆”!“元和妆”好歹还画“八字眉”,化“血晕妆”的女人,脸上却根本没有眉影。唐朝另一位诗人徐凝所作的《宫中曲》之一,正是咏叹“血晕妆”:
披香侍宴插山花,厌著龙绡著越纱。恃赖倾城人不及,檀妆唯约数条霞。
一位入了皇宫的美人,大约很有些时尚天分,因此一身上下的装束,不论头饰还是衣料,都自作聪明地独创新样式。在内殿随侍天子宴饮这样的重要场合,她却敢不插珠翠首饰,偏偏寻来一枝清新的野花簪在鬓边,以独特的品位与鲜明的个性从众多后妃宫女当中脱颖而出。这位个性美女自信有倾城之貌,丽色难敌,居然大胆地玩“酷妆”,脸上不画眉,不贴花钿,只在眼睛上下画出几道缤纷的红紫霞影。由此看来,“血晕妆”是首先在宫廷中发明出来,然后风行长安,再播布四方。要说还是唐朝的男子汉们有胆量,从皇帝到文人,面对没有眉毛而脸上血痕纵横的女人,不但没被吓倒,反而能发生最热烈的迷恋。
不要怀疑文献记载的可信度,流传至今的唐代绘画中,确实出现有女性在颊边描出几道横痕的情况。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敦煌《菩萨与女供养人像》中,衣饰华贵的贵族女供养人就在腮颊横斜三道红痕。2000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大和三年(829)赵逸公墓壁画中,几位年轻女婢均为八字眉,并在靠近眼底的颊边飞浮一或两道红色斜道。只不过,目前还未在唐代艺术品中见到“无眉”的女子,也许是这种形象过于陉异,所以艺术家们不肯将之绘于笔底。
到了五代时,四川的王蜀宫廷中也出现了一款视觉效果强烈的容妆——“醉妆”。醉妆可说与泪妆恰好截然相反,用红色的胭脂粉铺满整个面庞,只在鼻梁上扑白粉,留出一条狭长的白色:
王衍在蜀……每宴怡神亭,妓妾皆衣道衣,莲花冠,酒酣,免冠、髫髻为乐,因夹脸连额渥以朱粉,号曰“醉妆”。(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
五代前蜀宫廷对道教有特殊的崇好,于是,当蜀主王衍在宫中举行宴饮的时候,嫔妃、宫女一律作女道士的打扮,穿道衣,戴莲花形的绢罗冠。不过,最让王衍有快感的是滥饮,是狂醉,是没有节制的荒唐胡闹。为了凑他的趣,每当喝到酣畅处,嫔妃们便摘掉莲花冠,纷纷把头发绾成坠马髻、倭堕髻之类,松软地垂在脑后,一副在酒精的作用下丧失自制力的样子。不仅如此,宫人们还特意用红色的胭脂粉把双颊连同整个额头都涂红,只剩一条鼻梁露着白粉打的底色,人为制造出醉酒的桢颜,而公然名之曰“醉妆”,以此来烘托酒宴的淫靡气氛。连额头也涂成淡红色的女人,那是多么骇人的形象啊,居然就有一国之君会看着喜欢,实在要算得上趣味特别咧。
以出人意料的视觉效果博取深刻印象,乃是时尚的不二法门,任何一个时代的面妆都或明显、或含蓄地遵循这一原则。不过,在震撼效果的力度上,唐代的泪妆、乌唇妆、血晕妆乃至五代的醉妆足以傲视古今。即使在今天,夸张到如此地步的面妆似乎也只限于T台上,到日常生活中,则只有年轻少女会加以模仿,一般不会蔓延到其他人群如白领女性或者家庭主妇当中。但在唐代,却是怪诞妆容一旦出现之后,女性便争相效仿,还要在基本模板上自由发挥,彰显才华。谁要是没有敏锐的反应,就要被讥笑为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