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30日,经历5年破产重组的S*ST北亚奇迹般地咸鱼翻身。奇迹背后,是央企谋求金融全牌照布局的又一次尝试。复盘后的公司更名为中航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ST航投,600705.SH,以下简称“中航投资”),成为经营证券、期货、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业务与实业股权投资业务的准金控机构。
中航投资的控股股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集团”),其是后者的重要金融运作平台。中航投资此次成功借壳上市后,中航集团副总经理吴献东明确表示,希望中航投资打造成一流的金控公司,使金融产业成为中航集团经济增长的着力点,盈利模式的增长点。
除了中航集团以外,国家电网、中石油、宝钢集团、五矿集团、中粮集团等央企都早已在集团内部悄然搭建起“金控”架构,通过参股、收购等方式不断在金融领域开疆拓土。
如中石油下辖的“昆仑系”,旗下包括中油财务、昆仑银行、昆仑信托、昆仑金融租赁、中意人寿、中意财险等机构,几乎拥有全金融牌照。而国家电网旗下的“英大系”也涵盖了财务、财险、寿险、信托、基金、证券、银行、期货、租赁等诸多金融牌照。
本刊记者统计发现,国资委现在管理的117家央企,其中有90多家在不同程度上涉足金融业,占比为76%。
此前的统计数据还表明,非金融央企实际已经控制了24家信托公司、20家证券公司、14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23家寿险公司,分别占到受调查该种类金融机构的46.2%、41.0%、37.0%以及53.1%。
专家表示,央企跨界金融,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的资本压力,利用各自业务上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有合理性。
面对央企渐入深水区的金融行动,学者对其风险也表示了担忧。国资委的一位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央企产融结合尚在起步探索中,国资委现在密切关注央企的金融类投资。未来将督促央企建立一个风险防范体系,对其投资金融的标准、深度都会有所规定。
中航跨界金控
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鼓舞下,央企大军此起彼伏,直线或曲线构建着“金控帝国”。
“现在不少央企都涉足了金融业务,但是中航集团涉足的领域很广阔,取得的资质牌照也较完全。”中航集团系统内的一位高管对本刊记者表示。
作为先行者之一,中航集团多年来在金融业的排兵布阵,勾勒出央企跨界金融的典型路径。
中航集团的金控之路始于1993年。当时旗下的中国航空工业供销总公司独立出资1000万元组建中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注册地在深圳。同年,中航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成为国内唯一具有航空工业背景的专业融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期货牌照首先被中航集团纳入囊中。
“当时仅考虑为产业链的关联企业提供部分金融服务。”上述高管对记者表示,由于中航集团的上下游企业,涉及到飞行器方面的融资租赁,而当时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该专业技术,“所以就考虑自己做。”
四年以后,中航集团的信托牌照浮出水面。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将其所持有的江南信托的股权,悉数转让给中航集团旗下的深圳中航集团。
中国加入WTO后,花旗集团、瑞银集团等全球金融控股集团成为央企效仿的标杆。在此影响下,中航集团搭建金融控股平台的步伐也加快。
2002年,中航集团旗下的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深圳公司和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组建江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完成其券商平台后,2007年中航旗下两家成员单位共同出资组建了中航工业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后,中航集团开始考虑整合旗下的金融资产。当时,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合并正式成立中航集团。中航投资一位中层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中航集团董事长林左鸣特别推重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在其谋划下该集团的资本运作开始加速。
首先,中航集团通过股权划转与托管方式,将证券、财务、租赁、信托和期货等公司置入中航投资旗下。中航投资被正式定位成中航集团的金融投资平台,“金控”的雏形初现。
随后而来的是一系列品牌整合,证券、信托等金融牌照纷纷以“中航”更名,显示了中航集团打造“金控”的决心。
2010年7月,中国第一支投资于航空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基金--中国航空产业基金在天津宣布成立。该基金是由中航集团和建设银行各自子公司——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建银投资按照各50%的比例合资组建。
2011年底,中航集团通过认购新增资本的形式,参与了安盟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二者共同组建了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几乎同时,中航信托出资3600万元参股的吉安农村商业银行,为其第一大股东。
至此,中航集团集齐了证券、期货、信托、租赁、财务公司、保险以及银行等金融牌照,借助中航投资基本完成了金融全牌照布局。
利益驱动
“国资委对央企的盈利每年都有考核,央企必须强化资本运作,实现价值提升。”中粮集团一位财务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随着政府要求央企“撤军”房地产,利润丰厚的金融业成为央企新投资方向。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资料,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资本利润率达到19.2%。保险业和证券业虽然没有高增长,但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仍有百分之十左右。
相比较之下,央企的利润率长期保持低位运行。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387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4%。其利润率不足4%。
在高回报的诱惑下,央企纷纷进军金融业,希冀分得“一杯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说,相当一部分央企投资金融机构是源于利润的因素。央企目前资金相对充裕,但是主业的回报率不高甚至亏损。在国资委考核的压力之下,部分转向投资金融机构。
同时,企业需要大量的金融服务,而金融本身就能创造出高价值。央企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路,大规模地投资金融产业。 在林左鸣看来,中航投资就应该在中航集团推进产融结合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产业需要资金支持,或者当需要新的价值孵化时,投资公司能够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予以支持;产业做得很好时,能让投资公司通过所持有的各板块公司的IPO来实现收益。
“通过旗下的金融机构融资能够节省大笔成本。”前述中航投资的中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向银行贷款,一般上限是项目总额的80%,大客户也仅可以得到6-10%的利息优惠。也就是说100万元的项目只能贷款80万,还要利滚利支付巨额的利息。“如果我们自己的公司进行融资,只需支付手续费和极低的利息即可。”
以中航财务公司为例,其主要负责为中航集团及其子公司提供融资产品,包括自营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贴现、应收账款保理等业务。近三年来,累计发放自营贷款165亿元,累计发放委托贷款350多亿元,债券融资213亿元。
不少央企投资金融机构也是考虑到如何将已经掌握的财务和客户资源,通过一种商业模式,变成赚钱方式。中石油总会计师王国樑曾表示,昆仑银行瞄准的三大服务群体就是中石油集团企业以及相关客户资源、各家央企、中国石油各矿区职工和家属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央企的服务需求。反过来,金融机构利用央企拥有的市场声誉,可以提升其信用级别、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集团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相关金融服务。
监管难题
目前,很多央企已经完成了金融领域的初步布局,开始谋求纵深发展。
以昆仑银行为例,早已不再将客户群局限在中石油系统内,而是在国内遍地开花,甚至已经跨出国门,把业务做到了苏丹、伊朗等国家。
随着央企跨界金融驶向深水区,其所带来的风险也受到业内关注。
“相比较其他产业,金融的产业链条短,又存在利差。央企投资金融在短期内可能会有较快获利的机会。”前述专家指出,但金融专业化非常强,而央企在金融运营上不具备技术和经验优势,一旦经营管理失误,所承担的风险也非同小可。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五矿集团、中航油、中国远洋等央企就曾因为投资了海外的金融衍生品而蒙受了巨额损失。
林左鸣也承认,金融业做好了可以助推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做不好了则可能使企业承担巨大风险。
事实上,金融业本身的风险就很大,如果涉及到关联交易还可能把风险传递到集团。虽然现在银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对股东关联交易有严格的规定,但能否真正落实有待考验。
每一个央企都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关联企业众多,结构复杂,非常具有隐蔽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曾经指出。
现在央企从集团到旗下的子公司,孙子公司甚至重孙子公司,算下来有五到十层。“如果真的通过其控制的金融机构融资,这种关联交易很难被发现。”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的企业进行了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
但这些世界500强企业涉足的金融领域仅是几个,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如GE集团早已逐步收缩金融业务,只保留了核心的租赁和借贷、银行业务。
但在中国,央企为了牌照,涉足了十几个金融领域。“能拿的牌照都要,不能拿的也想办法。” 前述学者指出,央企需要的是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在这些竞争力已经分散到其他领域了。央企谈不上强,现在一味求大。涉足领域过多,必然分散精力,最终不但耽误主业而且副业也搞不好。
除此之外,面对央企渐入金融深水区的表现,谁来监管仍是一个空白。
虽然在记者采访中,银监会、保监会都表达了对央企跨界行为的关注和担忧,但是他们也承认目前就如何监管金融混业行为,各部委仍然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央企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分散在国资委和“三会”等不同机关,而各机关之间的监管联席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中航投资的控股股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集团”),其是后者的重要金融运作平台。中航投资此次成功借壳上市后,中航集团副总经理吴献东明确表示,希望中航投资打造成一流的金控公司,使金融产业成为中航集团经济增长的着力点,盈利模式的增长点。
除了中航集团以外,国家电网、中石油、宝钢集团、五矿集团、中粮集团等央企都早已在集团内部悄然搭建起“金控”架构,通过参股、收购等方式不断在金融领域开疆拓土。
如中石油下辖的“昆仑系”,旗下包括中油财务、昆仑银行、昆仑信托、昆仑金融租赁、中意人寿、中意财险等机构,几乎拥有全金融牌照。而国家电网旗下的“英大系”也涵盖了财务、财险、寿险、信托、基金、证券、银行、期货、租赁等诸多金融牌照。
本刊记者统计发现,国资委现在管理的117家央企,其中有90多家在不同程度上涉足金融业,占比为76%。
此前的统计数据还表明,非金融央企实际已经控制了24家信托公司、20家证券公司、14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23家寿险公司,分别占到受调查该种类金融机构的46.2%、41.0%、37.0%以及53.1%。
专家表示,央企跨界金融,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的资本压力,利用各自业务上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有合理性。
面对央企渐入深水区的金融行动,学者对其风险也表示了担忧。国资委的一位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央企产融结合尚在起步探索中,国资委现在密切关注央企的金融类投资。未来将督促央企建立一个风险防范体系,对其投资金融的标准、深度都会有所规定。
中航跨界金控
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鼓舞下,央企大军此起彼伏,直线或曲线构建着“金控帝国”。
“现在不少央企都涉足了金融业务,但是中航集团涉足的领域很广阔,取得的资质牌照也较完全。”中航集团系统内的一位高管对本刊记者表示。
作为先行者之一,中航集团多年来在金融业的排兵布阵,勾勒出央企跨界金融的典型路径。
中航集团的金控之路始于1993年。当时旗下的中国航空工业供销总公司独立出资1000万元组建中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注册地在深圳。同年,中航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成为国内唯一具有航空工业背景的专业融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期货牌照首先被中航集团纳入囊中。
“当时仅考虑为产业链的关联企业提供部分金融服务。”上述高管对记者表示,由于中航集团的上下游企业,涉及到飞行器方面的融资租赁,而当时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该专业技术,“所以就考虑自己做。”
四年以后,中航集团的信托牌照浮出水面。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将其所持有的江南信托的股权,悉数转让给中航集团旗下的深圳中航集团。
中国加入WTO后,花旗集团、瑞银集团等全球金融控股集团成为央企效仿的标杆。在此影响下,中航集团搭建金融控股平台的步伐也加快。
2002年,中航集团旗下的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深圳公司和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组建江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完成其券商平台后,2007年中航旗下两家成员单位共同出资组建了中航工业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后,中航集团开始考虑整合旗下的金融资产。当时,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合并正式成立中航集团。中航投资一位中层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中航集团董事长林左鸣特别推重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在其谋划下该集团的资本运作开始加速。
首先,中航集团通过股权划转与托管方式,将证券、财务、租赁、信托和期货等公司置入中航投资旗下。中航投资被正式定位成中航集团的金融投资平台,“金控”的雏形初现。
随后而来的是一系列品牌整合,证券、信托等金融牌照纷纷以“中航”更名,显示了中航集团打造“金控”的决心。
2010年7月,中国第一支投资于航空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基金--中国航空产业基金在天津宣布成立。该基金是由中航集团和建设银行各自子公司——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建银投资按照各50%的比例合资组建。
2011年底,中航集团通过认购新增资本的形式,参与了安盟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二者共同组建了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几乎同时,中航信托出资3600万元参股的吉安农村商业银行,为其第一大股东。
至此,中航集团集齐了证券、期货、信托、租赁、财务公司、保险以及银行等金融牌照,借助中航投资基本完成了金融全牌照布局。
利益驱动
“国资委对央企的盈利每年都有考核,央企必须强化资本运作,实现价值提升。”中粮集团一位财务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随着政府要求央企“撤军”房地产,利润丰厚的金融业成为央企新投资方向。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资料,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资本利润率达到19.2%。保险业和证券业虽然没有高增长,但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仍有百分之十左右。
相比较之下,央企的利润率长期保持低位运行。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387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4%。其利润率不足4%。
在高回报的诱惑下,央企纷纷进军金融业,希冀分得“一杯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说,相当一部分央企投资金融机构是源于利润的因素。央企目前资金相对充裕,但是主业的回报率不高甚至亏损。在国资委考核的压力之下,部分转向投资金融机构。
同时,企业需要大量的金融服务,而金融本身就能创造出高价值。央企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路,大规模地投资金融产业。 在林左鸣看来,中航投资就应该在中航集团推进产融结合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产业需要资金支持,或者当需要新的价值孵化时,投资公司能够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予以支持;产业做得很好时,能让投资公司通过所持有的各板块公司的IPO来实现收益。
“通过旗下的金融机构融资能够节省大笔成本。”前述中航投资的中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向银行贷款,一般上限是项目总额的80%,大客户也仅可以得到6-10%的利息优惠。也就是说100万元的项目只能贷款80万,还要利滚利支付巨额的利息。“如果我们自己的公司进行融资,只需支付手续费和极低的利息即可。”
以中航财务公司为例,其主要负责为中航集团及其子公司提供融资产品,包括自营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贴现、应收账款保理等业务。近三年来,累计发放自营贷款165亿元,累计发放委托贷款350多亿元,债券融资213亿元。
不少央企投资金融机构也是考虑到如何将已经掌握的财务和客户资源,通过一种商业模式,变成赚钱方式。中石油总会计师王国樑曾表示,昆仑银行瞄准的三大服务群体就是中石油集团企业以及相关客户资源、各家央企、中国石油各矿区职工和家属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央企的服务需求。反过来,金融机构利用央企拥有的市场声誉,可以提升其信用级别、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集团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相关金融服务。
监管难题
目前,很多央企已经完成了金融领域的初步布局,开始谋求纵深发展。
以昆仑银行为例,早已不再将客户群局限在中石油系统内,而是在国内遍地开花,甚至已经跨出国门,把业务做到了苏丹、伊朗等国家。
随着央企跨界金融驶向深水区,其所带来的风险也受到业内关注。
“相比较其他产业,金融的产业链条短,又存在利差。央企投资金融在短期内可能会有较快获利的机会。”前述专家指出,但金融专业化非常强,而央企在金融运营上不具备技术和经验优势,一旦经营管理失误,所承担的风险也非同小可。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五矿集团、中航油、中国远洋等央企就曾因为投资了海外的金融衍生品而蒙受了巨额损失。
林左鸣也承认,金融业做好了可以助推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做不好了则可能使企业承担巨大风险。
事实上,金融业本身的风险就很大,如果涉及到关联交易还可能把风险传递到集团。虽然现在银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对股东关联交易有严格的规定,但能否真正落实有待考验。
每一个央企都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关联企业众多,结构复杂,非常具有隐蔽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曾经指出。
现在央企从集团到旗下的子公司,孙子公司甚至重孙子公司,算下来有五到十层。“如果真的通过其控制的金融机构融资,这种关联交易很难被发现。”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的企业进行了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
但这些世界500强企业涉足的金融领域仅是几个,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如GE集团早已逐步收缩金融业务,只保留了核心的租赁和借贷、银行业务。
但在中国,央企为了牌照,涉足了十几个金融领域。“能拿的牌照都要,不能拿的也想办法。” 前述学者指出,央企需要的是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在这些竞争力已经分散到其他领域了。央企谈不上强,现在一味求大。涉足领域过多,必然分散精力,最终不但耽误主业而且副业也搞不好。
除此之外,面对央企渐入金融深水区的表现,谁来监管仍是一个空白。
虽然在记者采访中,银监会、保监会都表达了对央企跨界行为的关注和担忧,但是他们也承认目前就如何监管金融混业行为,各部委仍然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央企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分散在国资委和“三会”等不同机关,而各机关之间的监管联席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