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分析诚信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引领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并且以实际行动去践行,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诚信教育 问题 对策
一.诚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诚信理念虽然在不断的更新,但人们对诚信理念的践行却不乐观,人们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一次次被挑战、质疑。四川达州3孩童扶起摔倒老人却被指肇事,由此,新浪网发起了一起关于会不会搀扶摔倒老人的社会调查,该调查显示:面对摔倒的老人,仅有14%的网友选择了会出手相助;表示坚决不做这类“傻事”的占了86%。扶起摔倒的老人成为一个极具风险的事,人人自危之后大家选择了明哲保身,怎样才能让摔倒的老人有人扶,让他人既能做好事又不被讹诈?如果做好人不会有好报,反而会成为被告,那还有谁敢做好人,明明是助人为乐却可能遭遇钱款的讹诈和名誉的损毁,而讹人者却不会有什么损失,长此以往,道德的可行性将失去生存空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1.诚信意识缺失。首先,诚信思想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人们缺乏对诚信的认识,尤其是对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社会交往中,诚信原则往往被忽略了,使得诚信思想与社会实践渐渐分离。其次,由于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人们自我约束力较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偏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于是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只追求物质生活,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发展,只把经济水平的提高,利益的最大化视为最终目标,诚信做人的优良品质却被人们渐渐淡忘。
2.诚信制度滞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兴起,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阶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取代,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打破,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多边的、多元化的社会交往中,而现有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少部分人抓住这一漏洞,巧取豪夺,投机倒把,趁机大发横财,人们心中的道德天平渐渐失衡。
3.法制建设不健全。仅仅依靠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远远不够,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做补充,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和规范个人的行为,保障个人的利益。但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划清当事人的責任,不能有效地维护救助者的利益,如跌倒的老人能不能扶的事件暴露出的问题。
二.解决诚信问题的对策
1.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面对社会越来越突出的诚信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扭转社会不正风气,使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诚信美德源远流长,当今我们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建立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诚信观,使诚信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新的思想观点要进入到公众视野,必须进行诚信教育,使人们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达到内心的存善敬德,自觉践行诚信内容,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2.建立诚信制度,强化诚信规范。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引导下,坚持制度保障,把推进征信系统全覆盖作为重要基础,健全信息记录,信息共享。为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规划建设》,中央就推进诚信制度的建设,提出要建立起全覆盖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对个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个人升学、就业、贷款等日常行为提供一个量化标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诚信的益处以及失信的困扰,进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日后的社会发展中,各地征信系统建设将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务社会。
3.健全诚信法律,建设诚信社会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立法,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法律法规,发挥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如我国深圳经济特区首次颁布保护救助人权益的法规,明确规定,救助者被反咬一口,当事人要向救助者道歉,并处罚款。并且从“免责原则”、“人身损害待遇”、“鼓励作证”等方面做出规定,保护救助者的权益,给人们提供一个敢做好人好事的环境,鼓励人们互帮互助,使社会渐渐由冷漠转向温情。诚信危机,危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采取有效的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加快诚信的发展。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诚信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8]GHB062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翟家所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诚信教育 问题 对策
一.诚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诚信理念虽然在不断的更新,但人们对诚信理念的践行却不乐观,人们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一次次被挑战、质疑。四川达州3孩童扶起摔倒老人却被指肇事,由此,新浪网发起了一起关于会不会搀扶摔倒老人的社会调查,该调查显示:面对摔倒的老人,仅有14%的网友选择了会出手相助;表示坚决不做这类“傻事”的占了86%。扶起摔倒的老人成为一个极具风险的事,人人自危之后大家选择了明哲保身,怎样才能让摔倒的老人有人扶,让他人既能做好事又不被讹诈?如果做好人不会有好报,反而会成为被告,那还有谁敢做好人,明明是助人为乐却可能遭遇钱款的讹诈和名誉的损毁,而讹人者却不会有什么损失,长此以往,道德的可行性将失去生存空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1.诚信意识缺失。首先,诚信思想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人们缺乏对诚信的认识,尤其是对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社会交往中,诚信原则往往被忽略了,使得诚信思想与社会实践渐渐分离。其次,由于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人们自我约束力较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偏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于是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只追求物质生活,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发展,只把经济水平的提高,利益的最大化视为最终目标,诚信做人的优良品质却被人们渐渐淡忘。
2.诚信制度滞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兴起,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阶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取代,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打破,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多边的、多元化的社会交往中,而现有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少部分人抓住这一漏洞,巧取豪夺,投机倒把,趁机大发横财,人们心中的道德天平渐渐失衡。
3.法制建设不健全。仅仅依靠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远远不够,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做补充,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和规范个人的行为,保障个人的利益。但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划清当事人的責任,不能有效地维护救助者的利益,如跌倒的老人能不能扶的事件暴露出的问题。
二.解决诚信问题的对策
1.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面对社会越来越突出的诚信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扭转社会不正风气,使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诚信美德源远流长,当今我们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建立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诚信观,使诚信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新的思想观点要进入到公众视野,必须进行诚信教育,使人们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达到内心的存善敬德,自觉践行诚信内容,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2.建立诚信制度,强化诚信规范。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引导下,坚持制度保障,把推进征信系统全覆盖作为重要基础,健全信息记录,信息共享。为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规划建设》,中央就推进诚信制度的建设,提出要建立起全覆盖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对个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个人升学、就业、贷款等日常行为提供一个量化标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诚信的益处以及失信的困扰,进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日后的社会发展中,各地征信系统建设将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务社会。
3.健全诚信法律,建设诚信社会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立法,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法律法规,发挥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如我国深圳经济特区首次颁布保护救助人权益的法规,明确规定,救助者被反咬一口,当事人要向救助者道歉,并处罚款。并且从“免责原则”、“人身损害待遇”、“鼓励作证”等方面做出规定,保护救助者的权益,给人们提供一个敢做好人好事的环境,鼓励人们互帮互助,使社会渐渐由冷漠转向温情。诚信危机,危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采取有效的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加快诚信的发展。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诚信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8]GHB062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翟家所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