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清:散打亦人生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成都,黄龙溪古镇,某茶楼。
  67岁的李伯清将一溜麻将牌狠狠一推,清一色。“让你们赢我的钱,格老子,这下总算报仇了!”
  对于师傅的亢奋,旁边的三位弟子不以为然:莫说这么早,你只是赢了一把而已,总数还是输起的。
  ——嬉笑怒骂,晃晃悠悠。从1994年出道算起,李伯清已经在这个行业里行走了整整二十年。
  了解李伯清的人,习惯于将他和赵本山、郭德纲等进行对比。有人甚至喊出了“北有赵本山,南有李伯清”的口号,但李伯清却一再强调彼此之间毫无可比性,“都是卖嘴上功夫的。但终究来说,一个说评书的,一个演小品的,一个说相声的,根本不在一个领域。比什么?”
  不能比,本来就不一样的人生本来就不能比。就像如今的赵本山、郭德纲早已造就了各自的演出帝国,而李伯清却依旧在成都平原的茶馆里,优哉游哉地过着他的半仙生活。商业包装、品牌营销、粉丝维护、全国影响……这些名词在李伯清眼里,都有点“假”。
  真真假假,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辩证法,就像商业化与非商业化之间,你能说哪一种才是最好的“玩法”?二十年里,李伯清一直按着自己最为享受的方式出牌:无论是当时懵懵懂懂闯入评书世界,成名后避免麻烦谢绝春晚,还是在大红大紫时选择皈依佛门……
  他用一种袍哥姿态,回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进而走上一条非典型的艺人生存道路。当然,李伯清的活法外人不一定理解亦很难复制,就像一局麻将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成“清一色”的。
  李伯清和李宇春
  2006年,湖南卫视元宵晚会,演员候场室。人气正旺的李宇春在保安的拥簇下走进后台,她径直走到坐在角落的李伯清面前,恭敬地弯腰致礼:“李老师好。”
  同是四川人,都在舞台上,两代人之间却有着迥异的人生经历。
  1947年,李伯清出生在四川资阳一个农村家庭。在1990年代之前,贫困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拉过板车、当过搬运、打过铁、卖过凉水、修过自行车……文化程度不高的李伯清为了“活着”,几乎干过一切体力活。
  “当时我并不热爱艺术,选择评书是因为没路走了,要吃饭。”
  转机来自1994年。当时成都流行茶文化,全城大街小巷林立的茶馆给了说书人巨大的市场。时势造英雄。眼红说书人“甩嘴皮就能赚钱”的李伯清,也懵懂地站上了讲桌。
  初生牛犊的他对传统评书并不熟悉,不知道“丞相该戴什么帽子”,也闹过“皇家宝库一开,只见里面四双尼龙袜子、三块电子手表”的笑话。为了和传统说书人区分开来,李伯清另类地自创起段子来。他将社会中虚情假义的人情世故,以及假烟假酒注水猪肉等现象,用闲扯的方式说了出来。因为能引起底层群众的共鸣,他所驻场的悦来茶馆生意火爆,名声不胫而走。
  “当时收入按门票提成,每个客人3元钱,茶坊提2元,我提1元。一个月能拿到几百元的收入!”
  一炮而红的李伯清,将这种评书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他甚至还创造一个词来定义自己的风格:散打。意为以形散神不散的评书内容,配搭诙谐幽默的话语加上如同武生般的动作,来描述社会的种种现状。
  1994年底,李伯清开始在四川评书圈内声名显赫起来。很快,四川音像出版社找到他,希望进行合作,将散打评书录制成磁带,然后按照销量提成。穷怕了的李伯清没有放过这样的大好机会,双方一拍即合。第二天,出版社的人就背着机器来到茶馆,为他录制了人生中第一盘散打评书磁带。
  正是这盘如今看来很是粗糙的产品,为李伯清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尽管现在早已忘了磁带究竟卖了多少盘,但他清楚地记得,事后提成,自己赚到了6000元钱!尝到甜头的出版社和李伯清迅速推出了第二盘专辑,同样也得到了5400元的收益。“当时没有版权的概念,根本不清楚出版社究竟赚了多少,只知道自己垂涎已久的彩电终于到手了。”
  磁带的推广让李伯清彻底红遍四川。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街小巷都在播放他的评书,三教九流的人都是他的粉丝。越来越多的演出公司邀请他登台,甚至开出500元一场的“天价出场费”。
  那个年代的李伯清,走红程度丝毫不亚于2005年的李宇春。
  一次在绵阳演出,李伯清中途内急,找到个路边卫生间急匆匆跑过去。正当他从包里掏出钱准备买票时,守门的保洁小妹激动地喊道:“李老师啊!不收费!随便上!随便上!”
  向左向右走
  尽管功成名就,但在李伯清的心里,有件事一直如鲠在喉。
  2000年5月,骄阳似火,李伯清独自驾车前往重庆。当车行至川渝交界时,他突然停了下来,推门而出,向成都和重庆方向先后三叩首、三杯酒。
  ——他希望用这种江湖化的方式,来了结对这座城市的牵挂。
  离开成都,选择重庆,源于一个“名分”。
  记者问:“当时的你已经在整个四川地区家喻户晓了,名分真的那么重要?”
  李伯清毫不犹豫地回答:“重要!当时做梦都想得到这个。”
  事实上,“名分”一直是李伯清心中的痛。早年在工地上打小工时,一次单位组织员工看电影,当他前去领票时,却被通知“临时工没有”。或许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名分”就深深地刻在了李伯清的心里。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对名分看得很重,渴望被主流所接纳。在评书界干了这么多年,我必须要有名正言顺的归属!说穿了,我在乎大众的关注,更在乎官方的承认。”
  尽管朋友劝诫他,进入体制内,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商演赚钱了。但固执的李伯清根本不予理睬,甚至用婚姻来形容自己和名分的关系: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结婚。哪怕婚后第二天就离,但要的就是这个身份。
  为了给自己正名,李伯清数次“逼宫”成都文化系统,但尴尬的是,努力却只换回模棱两可的答案:他希望加入的峨眉电影制片厂只为他提供中级职称;而另外一个选择四川省曲艺团,也仅是招聘合同员工。   李伯清彻底绝望。
  争取名分的风波并未平息。很快,麻烦找上门来。
  1999年,李伯清在演出前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对方婉转地告诉他,演出时不要太过指责社会风气,尽可能地多歌功颂德,这和他往日赤裸裸的抨击风格截然不同。对于朋友的转告,李伯清没有理会,在台上依然抓住社会痛脚狠狠责骂。
  “为什么以前能说,现在却突然要求封口?”渐渐地,越来越多关于他评书内容无聊、演出风格低俗的指责声随之出现,气愤的李伯清开始厌倦这种受制于人的生活,从小深受袍哥文化影响的他,一度有了“大不了再回去拉板车”的冲动。
  正当李伯清心灰意冷时,一山之隔的重庆伸来了橄榄枝。2000年,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以“人才引进”的方式邀请他前往工作,除了承诺让他担任副馆长一职外,还解决人事关系、职称等所有问题。
  尽管接受邀请就意味着离开四川,但渴望得到归属的李伯清还是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次感到自己是有组织的人了。”
  2000年5月,李伯清来到山城,心怀感激之情的他很快投桃报李来:开办了工作室,广招徒弟;除了数次率队参加演出活动外,还接连推出《李伯清散打法轮功》、《抓壮丁》、《天府龙门阵》等系列评书。很快,重庆刮起了“李伯清旋风”。
  没想到的是,李伯清的“决定”却在成都引发轩然大波。成渝之间看似不得不恨,实则不得不爱。眼看曾经的城市名片转投“敌人”阵营,不少网友在网上疯狂攻击李伯清,称其“为了名利什么事都做”,号召大家抵制李伯清。
  “你可以说我丑,说我低俗,但你不能说我人品有问题!”过多的责难让李伯清火上心头,愤怒的他气急地吼到:“我就算死,连骨灰也不会撒回成都!”
  下台阶,上台阶
  真的再不回去?李伯清清楚自己只是一时嘴硬,“就像儿子受到母亲责骂,离家时放话一辈子不会回来,难道真的不回去了?”但倔强的他始终拉不下脸面来率先低头;同样对于成都听众来说,李伯清的出走,也让他们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
  双方都在等待台阶,等待一个能让彼此都“下”得了的台阶。
  机会终于在两年后到来。2002年,在成都媒体和四川省演出公司的牵线下,李伯清首次回到成都,接连两天举办了“李伯清最新散打专场”。
  初回成都的李伯清很是担心:当初的“狠话”几乎得罪了全部听众,而这次演出大家是否会买账?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为自己“扎起”?
  大幕拉开。心怀忐忑的他掀开幕布走上台时,出现在他面前的是近千观众的欢呼声。那一刻,李伯清微微地低下头,眼角湿润。
  ——李伯清和成都重归于好。2002年后,李伯清开始成渝两地跑,也开始带领自己两地的学生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2006年,李伯清人生中的另一个台阶悄然来临——春晚语言类负责人何庆魁,力邀李伯清登台演出。
  春晚无疑是艺人最为梦寐以求的舞台。赵本山、冯巩们正是从在这里走向全国市场,得知李伯清被邀请后,朋友们兴奋地恭喜他,甚至还勾勒起老李借势春晚率领徒弟进军全国市场的前景。
  但出人意料的是,李伯清拒绝了这一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的机会。事隔多年,当记者问及放弃春晚是否后悔时,李伯清深吸了口烟,淡淡地说:“无所谓后不后悔,那个平台或许从来就不适合四川或者南方。”
  那年春晚,李伯清弟子张德高登台演出了小品《耳朵》,尽管颇具新意,但因为语言以及地域文化差异,最终没有给观众留下太多回忆。李伯清一语中的。
  事实上,与东北二人转、天津相声不同,四川话很多外地人听不懂,如果将这些本土段子改为普通话,效果又会大打折扣。此前因为不会普通话而铩羽央视曲苑杂坛的惨痛经历,让李伯清对全国市场心存顾忌。
  同样在那一年,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在经历了3年时间积淀后,接连推出《刘老根》、《乡村爱情》等数部电视剧,从中大把获利之余更是将东北二人转推向全国;而远在北京的郭德纲,则率领德云社成员举办起轰动一时的天价相声宴,尽管票价高达1800元,但仍被无数拥趸一抢而空。
  与外面世界的锣鼓喧天不同,李伯清内心一片平静,甚至逐渐厌倦起名利场来。在他心中,商业化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要自己刻意去追求,显然违背了底线:“人各有志,对其他同行如何发展不便于评价,我只想做好自己。”
  家与出家
  放弃春晚舞台,却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慕名前来。那段时间,不少“有实力”的粉丝为了表达对李伯清的喜爱提出送房送车,甚至还有人在外地筹备散打专场,但李伯清却一一婉拒,“欠人情总是要还的。”
  越来越厌倦凡俗琐事的李伯清,干脆于2007年在四川彭州三昧禅林皈依佛门:“终于能让自己静下心来研究一些以往忽略的东西。”——更大的原因在于,出家后能和炒作以及商业断绝关系,自己今后只在公益活动中现身,安静不少。
  皈依佛门,割弃世俗凡物。但如果说还有一事让李伯清留恋的话,那就是散打评书的凋零和失传。
  2010年,皈依已有三年时间的李伯清第一次出现在媒体面前。此时的散打评书早已在网游、电影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很多人劝他再度出山,但李伯清想得更多的却是传承。
  记者问:“这么多弟子,难道都不适合?”李:“他们都太过浮躁,没一个能接班。”记者:“没刻意要求他们只研究散打评书?”
  “没必要。随他们自己发展。”李伯清搓着手中的念珠,深吸一口烟,半闭着眼淡然地回答。
  在民间文艺传承中,李伯清无疑是个异类。和赵本山、郭德纲要求弟子必须传承本门艺术不同,李伯清采取的是“放养”政策:爱干嘛干嘛。从1995年收大徒弟凌琳算起,20年来他曾前前后后收过近百名徒弟,但这些弟子却无一人接管了师门的“正宗”散打评书,更多的则是往小品、歌曲、情景剧等领域发展。
  也正因如此,凌琳如今在重庆靠情景剧演出风生水起,长期跟随李伯清左右的廖健主攻方向也是节目主持。弟子们的“不务正业”让李伯清很是无奈:“现在他们心杂了,一会要唱歌,一会演小品,根本潜不下心来研究散打,这怎么传承?”   尽管在传承上放任弟子,但在师门规矩方面,李伯清却格外看重。
  2010年,李伯清召集李家军去泸州进行公益演出,除了弟子叮当外,其他徒弟都到场了,看到李伯清脸色微有变化后,廖健背着师傅打了电话“师父生气了。”一句话让远在重庆的叮当连夜开车赶往泸州,跑到师父跟前声泪俱下地检讨自己的错误。“放任发展无所谓,但如果连师傅的话都不听了,那就严重了。”
  通常来说,业内为了有效管理弟子,师傅通常都会和弟子采取合约制管理:弟子签约师傅所开设的演艺公司一定年限,双方按合同办事,以法律约束。赵本山的本山传媒、郭德纲的德云社皆是如此。
  “他们的徒弟,既是弟子,也是员工;而我的徒弟,就是子女。”尽管很多人都劝李伯清学习同行成立公司,但一向秉承“师徒关系单纯点好”的李伯清一再拒绝:“他们能通过组织徒弟演出赚钱,从中提成也是天经地义的,而我老了,没精力来搞公司,也不想搞公司。”
  “放养”没有让李伯清通过学生赚取钱财,反而还不时贴钱给弟子应急。2003年,有演艺商找到李伯清徒弟,说组织一批人到美国商演,但前期费用需要大家先垫付。徒弟张罗忙活一番,凑够了100来万元的前期经费,不料却被中间商悉数卷走。
  得知情况后,李伯清拿出所有积蓄:“这个事是你办的,没办好,你就要承担责任,不能让别人蒙受损失,先把钱拿去还了。”
  这种另类的师徒关系拉近了他和弟子之间的关系。通常节假日,弟子都会在李伯清家中齐聚,陪师傅喝茶聊天,同时毫不拘束地赢师傅钱财,惹起师傅笑骂,其乐融融。
  去平原,不去江海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立场,不同的人所属的世界本就不一样。
  有人说,李伯清这么多年来,以他的名声,要是开演艺公司,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了。就连周立波在2012年到成都开专场演出时,也不无都感叹,“早在10多年前李老师就开始从事脱口秀了,可惜就是没赚到钱。”
  性格决定一切。在功成名就的当年,他也曾开过诸如“李伯清茶楼”、“李伯清火锅”等产业,但总是耐不住守店的麻烦。“朋友冲着你才去消费,如果你人都不在,那有什么意思?而每天守在店中又实在浪费时间。”此外,李伯清性格豪爽,在每每有朋友捧场时,总会坚决不收钱。
  “我这性格就不适合做生意,做啥亏啥。”李伯清说。
  为了增加四川艺人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李伯清也曾尝试过影视拍摄。《福星高照猪八戒》中的“驴魔王”一角是他不愿提及的往事,因为“太丑了!”同样,2012年由他和吴孟达主演的电影《大人物》,最终也没达到预期效果。
  至于周立波坦言的“李老师没有营销理念”,更是李伯清商业尝试的尴尬情况。在2010年之前,李伯清从来没有“经纪人”这个概念,有人找他演出时,他却凭心情好坏以及对方演出性质来决定参演与否。
  有时候实在碍于朋友的情面参加商演,李伯清也不会像其他艺人那样演出前非得签订个合约,“朋友叫去帮忙,你还斤斤计较?”
  2013年,在看到赵本山和郭德纲将自己的演出公司越做越大之时,李伯清也曾喊出在云贵川地区打造李伯清工作室的豪言壮语,甚至还得到包括冯家妹、沈伐等一干巴蜀明星的支持。但时隔不到一年,这个计划就胎死腹中,因为“太累了,不想做了。”
  这个世界,有人适合在平原里生活,有人适合在江海里航行,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活得不累。
  如今的李伯清依旧过着自己最爱的生活:尽管签约经纪公司,却和经纪人约法三章,不接商业活动,平时没演出的时候,不要来打扰自己。随时换手机号码的他每天念念经,和三四好友打打牌。他不喜欢开车,“反正在城市中打车,很多司机看到我这张脸都不收钱,要车做啥?”
  不久前,李伯清玩起了微博。当他喊出了一句“喂”后,粉丝人数迅速涨到190万。对于每个粉丝留言,李伯清总会尽量回复,他说,“有人关注你,那是你的荣幸。别人的上网费电费,用一块钱你没补贴八角嘛,有啥必要摆谱嘛?”
其他文献
事件如此荒诞,以至于大家无法将此事当成是一个严肃的金融案件,只觉得是一场闹剧。  下不了台的能人  张强决定,为这个大兴村,“开”一家银行。  大兴村里,大部分人都经营蔬菜批发。说见过世面吧,其实也就守着自家土地,没出过远门;说没见过世面吧,却也和来来往往的客商打过交道,几乎每家每天都有好几万元的流水。  张强是外乡人,但在这个村子里,他属于见过“大世面”的人。村里的老板们喜欢和张强打交道,听他讲
见了那么多失败的“互联网+”,老马打算用自己找到的辅助方程,试着解一解这道题。  在互联网+一切的时代,一大批接网项目插上梦想的翅膀扶摇直上,不少刚起飞,现实的引力就将它们狠狠拽回地面,摔得灰头土脸。  怎样做好这道加法运算?通用的方法论尚未出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新丝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云峰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巧借“辅助方程”嵌入到“互联网+”之中。  邮电局技术员出身的马云峰,20年前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使我校存在的档案意识淡薄、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等等问题凸现,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粗浅意见。
不知从何时起,我身边的建材行业老板们也开始赶时髦,变得爱学习了。  几乎所有开办总裁班的高校创收体系中,都有建材行业老板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利用周末,告别麻将桌,转向新的课桌、酒桌。他们希望通过知识第二次改变命运,建立更广泛的人脉资源,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这等追求无可厚非,应该点个大大的“赞”。  然而,不是所有上了总裁班的老板,都走向了人生巅峰。有部分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改变:在参加学习之前
在加拉加斯,有一家酒店,他们只在白天营业,到晚饭过后,便提前准备打烊。偶尔会有几个旅客疲惫地步入这家酒店,希望求一晚安宁的休息时,却得到服务员这样的提醒:对不起,先生,我们只在白天营业。   有人说老板疯了,只在白天营业,会有人住吗?绝大多数人是在白天上班、出差办事情,到了晚上才休息,这才是正常的时间钟,人类的时间钟一旦被打乱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恶果,而这家酒店,却反其道而行之,生意一定不会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也就是接受问题,没有接受的教育是无效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对接受问题的研究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新的生长点和突破点。本
沙门氏菌自1987年在江苏省首次分离以后,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起了全省大范围高强度的流行.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致病菌,对公共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猪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