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课程对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相长,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创新课程在高校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具体做法及实施效果等情况,以期对环境化学课程建设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课程;环境化学;教学;实施
创新课程建设的目的是突破高校传统的课程模式,使教育活动摆脱以学科、智育为转移的唯理性模式的束缚[1],以“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 为宗旨,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1开设创新课程的必要性
实施创新课程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创新课程建设的内部要求,是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3]。另外,在具体组织方式上也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突出灵活多样性,俱乐部教学的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更新教育观念,在高校设置相关的创新课程,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4]。所以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创新课,普及和推广创新理论、知识、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化学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交叉学科,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为改变传统的只由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课程教学的目的旨在于此。
2创新课程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创新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是现代大学教学的核心工作, 创新课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无疑有两个基础环节与要素:一是人力资源,或者说是师资队伍,从课程建设的角色地位可以分为课程主持人、主讲人、课程助教、课程助理等;二是物质资源,从资源的归属可以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等。在具备了人力资源和一定物质资源的基础上, 才能顺利组织实施大学课程建设[5]。
3课程建设任务
3.1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创新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保证,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思想素质目标、业务素质目标、团队建设目标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及课程建设目标。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课程师资构成;二是师资队伍的培养。
本校环境化学创新课程教学队伍是一支以博士为主、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相结合,经过老、中、轻教师的传、帮、带,以及相互协作的具有较高的教学及科研水平的主讲教师团队。主持人与主讲教师积极申请并参与省级校和级教研课题,进行国内外访学,参加国际与国内会议,通过学习交流国内外环境化学及相关课程教学和科研,获取最先进的学科前沿知识和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教学方法,吸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团队中教师定期性的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定期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3.2课程内容及载体
“教学内容及载体”既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又是课程的基本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大纲、教材、讲义及教学参考书等。我们应该实现的目标是:教学内容设计符合人才培养需要,教学大纲内容完整、规范; 优化课内与强化课外相结合, 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积极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将教师个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及实践的学习。内容方面,编制格式规范、内容完整、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符合的教学大纲,在大量吸收国内外先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撰写课程讲义。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体现在:围绕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与环境化学前沿、当前环境化学领域的科研、应用及实践紧密结合,补充国内外相关前沿知识及相关发展动态,加大课外阅读中外文文献及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采取探究式,启发式,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课内容能够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培养是学生及具备一定科研和学术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另外,主讲教师推荐与本课程相关的3-5本辅助教材、期刊论文、多媒体资料及网站,教材及资料供学生参考。
4创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4.1基本思路
在借鉴国内其他高校创新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普遍采用的《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等相关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确定创新课程建设框架。
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体现先进网络课程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与协作性原则。利用本校教师、网络平台和外聘校外专家三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环境化学》先进网络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反馈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4.2主要措施
为了尽快实现环境化学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必须根据课程建设任务、要求和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和措施。以教授为指导,团队教师提供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实施细则,负责人进行具体实施。
①组建团队,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完成创新课程教学大纲、讲义及实验指导书的编写,授课内容及形式的制定;
②建立网上交流和学习平台,课堂讲授后主讲教师与辅导老师与学生展开网上交流、答疑,布置作业等。由团队老师定期轮流举办讲座,或开展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并完成相关课题的报告或小论文,对课程主要内容、原理和方法与当前环境污染及环境问题的热点及前沿进行加工整合,为对各种环境问题和环境现象有深入的了解,鼓励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文献,部分同学自觉分成小组进行专题讨论。不仅在课堂讲授上将专业理论基础与当前实践及最新研究相结合,还由主讲教师团队选取热点专题举行定期讲座,如大气污染(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专题),水体污染及净化(水体富营养化及控制、水处理方法),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等,加强学生对专业前沿的把握和领会,这是本创新课程的特色之一。 ③实验室改革与创新: 实验教学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环节, 环境化学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对实验和实践技能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上实验教学基本上均属于演示或验证性实验, 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 应适当开发与扩充设计性、研究性以及综合性实验, 开展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为此,除了环境化学实验课外,我院专门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实施了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拓宽知识范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以及为学生提供可施展个性发挥的空间和条件。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实验,由学生完成实验设计、预习、操作和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兴趣不同,选取一批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参加开放实验,培养动手和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另外,对有兴趣参加生产实践的同学,可以去工厂、车间等实践单位参与实习,进而锻炼其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科研和实践型两大类人才,这是本创新课程的又一特色所在。
④ 课程管理和学生考察,定期检查学生对授课的反馈和收集意见,通过平时测验、报告、课外作业等检查学生接受情况,并通过考试、讨论、小论文、实验操作和报告,平时考勤及测验等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多元化的考核模式相结合代替了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
5环境化学创新课程开设情况和效果
我校自2011年开设环境化学创新课,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开设创新课,我们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我校开设创新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问题和情境,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创新方案的设计,并完成方案。总之,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多种途径来进行。但是,开设专门的创新课能够直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内在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业能力,起到促进就业,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创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环境化学》的兴趣有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 环境化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学习效果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环境化学创新课程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并改进,这对于其他学科和课程教学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9.
[2]徐同文.按要素进行设计——解读大学现代课程建设[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3]宋希芝.创新课程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 年02 月,25-29
[4]吴克燕,蔡洁.高校开设创新课程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 年第11 期,p135.
[5]谢亚非.创新课程建设与运行机制探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 年10 月Vol.31,No.5,7-11
【关键词】创新课程;环境化学;教学;实施
创新课程建设的目的是突破高校传统的课程模式,使教育活动摆脱以学科、智育为转移的唯理性模式的束缚[1],以“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 为宗旨,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1开设创新课程的必要性
实施创新课程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创新课程建设的内部要求,是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3]。另外,在具体组织方式上也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突出灵活多样性,俱乐部教学的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更新教育观念,在高校设置相关的创新课程,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4]。所以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创新课,普及和推广创新理论、知识、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化学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交叉学科,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为改变传统的只由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课程教学的目的旨在于此。
2创新课程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创新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是现代大学教学的核心工作, 创新课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无疑有两个基础环节与要素:一是人力资源,或者说是师资队伍,从课程建设的角色地位可以分为课程主持人、主讲人、课程助教、课程助理等;二是物质资源,从资源的归属可以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等。在具备了人力资源和一定物质资源的基础上, 才能顺利组织实施大学课程建设[5]。
3课程建设任务
3.1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创新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保证,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思想素质目标、业务素质目标、团队建设目标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及课程建设目标。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课程师资构成;二是师资队伍的培养。
本校环境化学创新课程教学队伍是一支以博士为主、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相结合,经过老、中、轻教师的传、帮、带,以及相互协作的具有较高的教学及科研水平的主讲教师团队。主持人与主讲教师积极申请并参与省级校和级教研课题,进行国内外访学,参加国际与国内会议,通过学习交流国内外环境化学及相关课程教学和科研,获取最先进的学科前沿知识和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教学方法,吸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团队中教师定期性的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定期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3.2课程内容及载体
“教学内容及载体”既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又是课程的基本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大纲、教材、讲义及教学参考书等。我们应该实现的目标是:教学内容设计符合人才培养需要,教学大纲内容完整、规范; 优化课内与强化课外相结合, 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积极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将教师个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及实践的学习。内容方面,编制格式规范、内容完整、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符合的教学大纲,在大量吸收国内外先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撰写课程讲义。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体现在:围绕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与环境化学前沿、当前环境化学领域的科研、应用及实践紧密结合,补充国内外相关前沿知识及相关发展动态,加大课外阅读中外文文献及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采取探究式,启发式,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课内容能够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培养是学生及具备一定科研和学术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另外,主讲教师推荐与本课程相关的3-5本辅助教材、期刊论文、多媒体资料及网站,教材及资料供学生参考。
4创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4.1基本思路
在借鉴国内其他高校创新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普遍采用的《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等相关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确定创新课程建设框架。
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体现先进网络课程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与协作性原则。利用本校教师、网络平台和外聘校外专家三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环境化学》先进网络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反馈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4.2主要措施
为了尽快实现环境化学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必须根据课程建设任务、要求和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和措施。以教授为指导,团队教师提供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实施细则,负责人进行具体实施。
①组建团队,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完成创新课程教学大纲、讲义及实验指导书的编写,授课内容及形式的制定;
②建立网上交流和学习平台,课堂讲授后主讲教师与辅导老师与学生展开网上交流、答疑,布置作业等。由团队老师定期轮流举办讲座,或开展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并完成相关课题的报告或小论文,对课程主要内容、原理和方法与当前环境污染及环境问题的热点及前沿进行加工整合,为对各种环境问题和环境现象有深入的了解,鼓励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文献,部分同学自觉分成小组进行专题讨论。不仅在课堂讲授上将专业理论基础与当前实践及最新研究相结合,还由主讲教师团队选取热点专题举行定期讲座,如大气污染(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专题),水体污染及净化(水体富营养化及控制、水处理方法),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等,加强学生对专业前沿的把握和领会,这是本创新课程的特色之一。 ③实验室改革与创新: 实验教学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环节, 环境化学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对实验和实践技能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上实验教学基本上均属于演示或验证性实验, 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 应适当开发与扩充设计性、研究性以及综合性实验, 开展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为此,除了环境化学实验课外,我院专门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实施了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拓宽知识范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以及为学生提供可施展个性发挥的空间和条件。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实验,由学生完成实验设计、预习、操作和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兴趣不同,选取一批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参加开放实验,培养动手和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另外,对有兴趣参加生产实践的同学,可以去工厂、车间等实践单位参与实习,进而锻炼其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科研和实践型两大类人才,这是本创新课程的又一特色所在。
④ 课程管理和学生考察,定期检查学生对授课的反馈和收集意见,通过平时测验、报告、课外作业等检查学生接受情况,并通过考试、讨论、小论文、实验操作和报告,平时考勤及测验等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多元化的考核模式相结合代替了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
5环境化学创新课程开设情况和效果
我校自2011年开设环境化学创新课,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开设创新课,我们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我校开设创新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问题和情境,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创新方案的设计,并完成方案。总之,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多种途径来进行。但是,开设专门的创新课能够直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内在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业能力,起到促进就业,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创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环境化学》的兴趣有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 环境化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学习效果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环境化学创新课程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并改进,这对于其他学科和课程教学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9.
[2]徐同文.按要素进行设计——解读大学现代课程建设[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3]宋希芝.创新课程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 年02 月,25-29
[4]吴克燕,蔡洁.高校开设创新课程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 年第11 期,p135.
[5]谢亚非.创新课程建设与运行机制探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 年10 月Vol.31,No.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