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搭档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a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有人提出“什么与什么不能同吃”,总是能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如果不能同吃的说法里再有一些科学名词,就更让人深信不疑。关于豆浆的“搭配禁忌”就是如此。
  “豆浆不能与鸡蛋同吃”是关于豆浆的禁忌中流传最广的。这个说法的理由有两种:一是“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够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二是“鸡蛋中的黏性蛋白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质,大大降低营养价值”。
  第一条还算有点谱,大豆中的确含有一些胰蛋白酶抑制物,其活性就是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从而降低对蛋白质的吸收。我们说豆浆一定要煮熟了吃,煮熟的作用之一就是破坏蛋白酶抑制物的活性。不过,这跟鸡蛋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它的活性被破坏了,那么就不会影响对任何蛋白质的消化:如果没有被破坏,那么不仅是鸡蛋,大豆蛋白自身的消化吸收也会受到影响。
  第二条纯属以讹传讹。胰蛋白酶是人体或者动物的胰腺分泌的酶,作用是分解蛋白质。如果大豆中存在这样的酶,纯属是大豆跟自己过不去,在进化过程中早就被淘汰了。大概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说法的“专家”没有看见“胰蛋白酶”后面还有“抑制物”这个词,想当然地进行了一番“推理”,于是就流传开来。
  鸡蛋中的“黏性蛋白”是一种结合了糖的蛋白质,它本身也是一种蛋白酶抑制物,可以结合胰蛋白酶使之失去活性。既然大豆蛋白中没有胰蛋白酶,鸡蛋的黏性蛋白跟豆浆也就不会有矛盾。它本身还是一种过敏原,有的人对鸡蛋过敏,它是可能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豆浆中真有某种成分与它结合从而使之失去活性,倒是一件好事。
  所以,豆浆和鸡蛋,都是需要充分加热做熟的食物。加热的过程除了通常的杀死致病细菌,还担负着破坏这些“害群之马”的任务。
  另一条禁忌是不能用豆浆来冲鸡蛋,理由跟上面相同。不过这个结论歪打正着是正确的,原因在于热豆浆的温度不足以对鸡蛋充分加热。鸡蛋中很容易含有一些致病细菌,还有一些过敏原。这些成分没有被充分加热而失去活性的话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尤其是那种“走地鸡”。下蛋的环境实在不敢恭维,通常卫生条件难以保障,含有致病细菌的可能性就更高。
  许多人喝豆浆喜欢加糖。而有一条“禁忌”是“不能加红糖”,原因是“红糖中含有一些有机酸,会与豆浆中的钙或者蛋白质生成沉淀,从而降低营养价值”。且不说红糖中含有多少有机酸,豆浆中本来就没有什么钙,豆浆的价值跟钙也完全不搭边。既然本来就没有。当然也就无所谓“损失”。而有机酸与蛋白能否结合,结合之后是否不被消化,本身也是没谱的事情。即便是真的,红糖中的那点有机酸相对于豆浆中的蛋白也只是沧海一粟,完全可以忽略。
  还有人说白糖也最好不加,因为“糖在体内转化成酸,会结合体内的钙或者蛋白质,影响钙和蛋白质的吸收”。这种说法更是离谱。糖转化成酸是在吸收之后,早就跟消化道内的钙和蛋白质没有碰面的机会了。而且,人体都会摄入碳水化合物,最后在体内会分解成糖。如果糖转化而来的有机酸能有如此破坏性的话,那么吃的米饭、馒头、面包乃至蔬菜最终都会有同样的作用。
  当然。对于多数人来说,食谱中的碳水化合物都比较多。为了控制血糖浓度,减少热量摄入,不在豆浆中加糖是有利健康的。但这是因为减少整个食谱中总的糖摄入量,而不是说糖跟豆浆一起吃就有什么危害。
  
  编辑 梁宇清
其他文献
每当我们的球队踢不过外国,就会有人说“没办法,人家是喝牛奶长大的”,于是“喝奶”和“强壮”就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英语里,milk并不专指牛奶,“dairy milk”或者“cow milk”才是牛奶。而另一种奶,soy milk,并不是中文里的“豆奶”(豆浆和牛奶的混合物),而是現代化生产的“豆浆”。很多初到美国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叹:美国的豆浆,原来比牛奶要贵多了!那么,牛奶和豆浆,有什么相
期刊
大概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时间,身体飞速地成长,心智却尚未成熟;世界无比喧嚣,自己却内心孤单。这就是年少的青涩时节。  行年渐长,生活悄然模糊了青春的色彩,但这不妨碍我们在电影中追忆似水年华。《伴我同行》讲述的,就是四个男孩子的豆蔻年华。  戈蒂是个喜爱写作的孩子,哥哥丹尼不幸车祸身亡,父母沉浸丧子之痛,对他漠不关心。泰迪的爸爸是二战老兵,因战争负伤,神志不清,所以泰迪性格偏执、举止乖张。克瑞斯生长在
期刊
薤菜只怕是古代出镜率最高的一种蔬菜了,从汉朝的乐府诗开始到两汉魏晋的文赋再到唐宋的诗词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不光如此,薤菜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有一种很强的象征意义,诗词歌赋中的它,往往都是象征着一片哀伤和悲凉。  薤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象征意义呢?这一切都是因为《薤露》这首古代著名的哀乐挽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当中,哀乐只有两首,一首是起源于汉朝的《蒿里行》,另外一首便是《薤露》,这首哀乐的歌词为:薤上
期刊
对于我们人类,睡眠的特征似乎是这样的:在条件允许时,选择一个最舒适的身体摆放姿势,闭上眼睛(张飞那样的猛人除外);听觉因为大脑的抑制变得迟钝,除非极强的声音,否则不会做出反应;肌肉完全放松,呼吸缓慢而有节奏,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感到不适时,会无意识地自动调整身体的姿势。除了这些外部特征,我们心跳的频率会减缓(大约每分钟50下),大脑皮层某些区域会做一些非常有规律的活动——我们开始做梦了。  很多人都有
期刊
北宋一朝,出了两个著名的苏家,一个就是一门三学士的苏轼苏东坡家,还一个就是苏舜钦的苏家。  苏舜钦为人豪放,慷慨有大志。朝中大臣范仲淹很看重他,称他为“年青一代中的俊杰人物”,另外一个大臣杜衍更是喜欢他,招他做了女婿。苏舜钦非常好酒,每天呆在岳父老子家读书时,要喝一斗酒。杜衍知道后觉得难以相信,就偷偷躲在暗中盯梢,杜衍只听见舜钦在屋内大声朗读着《汉书·张良传》:张良与大力士用大铁锤狙击秦始皇,却误
期刊
清晨,太阳还刚出来,只见一门子拿着一份刚刚印好油墨还没有干的《京报》快速走入大厅。对厅上坐的李鸿章大人说:“今天的《京报》到了,请中堂大人阅览。”李鸿章赶紧带好老花眼镜,开始看《京报》上刊登的内容,由于正值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因此他看得十分仔细,希望能获得更多对这场战争的方针和对策。  李鸿章所看的《京报》是由《宫门抄》发展而来,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叫“抄写房”,每天由
期刊
如果你恨一个人,你想让全世界的人和你一起恨他。并且一直恨下去吗?也许你会说,这也太难了吧?凭什么世人会听你的指挥呢?而文学就有这样的力量。  清顺治年间出了一位伟大的导演名叫胡梦蝶,祖籍湖南,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他一向为人慷慨而且很有文采,长大后和几位同学一起到北京参加会考,求取功名。其中的一个同学叫陈世美,因为家境贫寒,凑不齐足够路费,不能赴京。胡梦蝶便拉了几个同学商量,并且带头捐款,资助陈世美
期刊
数学家里,也许没人比高斯更适合“神童”一词。  有一次父亲刚刚算完一个冗长的账簿,高斯就立刻指出爸爸算错了,还说出了正确答案。这时他还不到3岁,此前没人教过他算术。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也说明了这点。高斯10岁时进了学校的算术班,粗鲁刁钻的老师让学生计算81297+81495+81693+…+100899的和,这些数字依次增加198,总共100个数字。老师刚把题目解释完,高斯就把写字的石板交了上
期刊
马和骑马的牛仔一直是美国西部的象征,如果美国西部没有一支NBA球队来表现美国西部的奔放和狂野,简直就是NBA运动的遗憾。幸好地处美国西部的达拉斯有一支NBA球队,这一支球队虽然不是总冠军但却深受全世界球迷的喜爱,因为他们打球的彪悍一如自己的队名一样,这就是达拉斯小牛队。  1980年百万富翁卡特建立了小牛队并加入了NBA。不过一加入NBA小牛队就遭遇尴尬事:队史上第一位被小牛队选中的选秀球员范德维
期刊
俗话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要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最好站在对方的哪一边?右边。要想更好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好站在对方的哪一边?左边。这绝对不是忽悠人的方位迷信。意大利的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右耳更善于倾听,这是由大脑的结构所决定的。  右耳善于倾听被科学家称之为“右耳优势”。因为科学家们相信,如果信息是经由右耳来传递给大脑的话,那么这些信息将会由更富于逻辑性和语言处理能力的左脑来处理。此前一些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