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课眼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历来为人们称道。有关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层出不穷且各有特色,但几乎所有的设计、实录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故都的秋天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是教参答案,是印在老教师案头的一个经典归纳,是年轻教师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个结论。我们一般都沿用这种说法。可当我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忽然觉得对故都景物特点的把握总有种疑异的感觉。
  难道南国之秋就不“清、静、悲凉”么?其实,谁都无法否认“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这些景物是有些“清、静、悲凉”,既然也有些“清、静、悲凉”,那说明“清、静、悲凉”并不是北国之秋的独有特点;难道“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就不“清、静、悲凉”么?这些景点可是北国秋味最浓、最具特色的地方,岂能不“清、静、悲凉”?既然也“清、静、悲凉”,那为何不详写?带着这些问题我深读课文,发现我们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词语——“特别”。原来,故都的秋是“特别的清、静、悲凉”,在与南国之秋的比较中突出北国秋味程度深。略写北国的著名景点详写平常之景,意在表现其秋的范围广,而这正是“故都的秋”的特别所在。抓住了这句话反观课文,我心里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是深刻的,当我们徘徊在昔日的风景中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发现点新的美;当我们沿着老路走进死胡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转回身重新寻找一条出山之路?这种反思带给我们的收获必然是多方面的,就我而言,我的收获是:我们要抓好一堂课的“课眼”。
  人有人眼,课亦有课眼。人眼是人身上最有神韵的地方,它能激发起人们去彻底了解这个人的冲动和欲望。课眼设计好了,则同样可以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同样的一块饼,有的老师塞给学生吃,有的老师让学生抢着吃、找着吃。其间反映出的问题恐怕不再是知识的差距,而是教学理念与教学艺术的差距吧!
  那么“课眼”到底是什么呢?
  课眼可以是作者观点在文中的一句最凝练准确的归纳。
  我们抓住这样的句子,并以之为突破口,就能够轻松地实现我们的教学设想。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抓住“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个关键句,由此自然地引出两个问题:这种文化的“封闭性”具体表现在哪里?这种文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再如《灯下漫笔》中鲁迅把中国社会归纳成“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那作者“这样归纳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马上就能直奔文章主体5-10段,课堂进程显得快捷而自然。
  课眼可以是文章结构的统领句。
  它往往体现作者独到的行文构思。如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很明显品读重点在文章第二段,那么一、二段之间仅仅是城市与乡村冬天的景色对比吗?细细研究教材,你会发现,文章第一段中的“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恰恰体现了后文描写乡村冬天的写景层次:先围绕冬日阳光写景,后叙“围炉夜话”。再如《米洛斯的维纳斯》,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观点是围绕“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这样两个问题在展开的。这些句子的挖掘在课堂教学中无疑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课眼还可以是文章题目。
  从文章题目入手展开的一系列逐层深入的、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追问,可以由浅入深地直抵文章的内核。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学生诵读之后,不妨提问:“康桥是座什么样的桥?”学生必然从形、声、色、情等方面回答,并让他们自己在诗中寻找这样描述的理由。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问他们“谁在套谁?”随着思考与讨论的深入,学生的结论会越来越深刻:沙皇专制套别里科夫;别里科夫套身边的人;别里科夫套自己。这样的课堂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必然高潮迭起,学生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能力得到提高。老师辛苦在课前,便可在课堂上轻松了。
  课眼还可以是一段精彩的导入。
  如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胡人的铁骑踏我大宋江山,匈奴的刀剑伤我大宋子民,怎忍我的祖国山河破碎?怎忍我的祖国生灵涂炭?且看我栏杆拍遍、收拾金瓯、力扶社稷、重振我巍巍大中华!”整堂课学生热血沸腾、豪气冲天,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效果吗?再如《米洛斯的维纳斯》,我是这样开头的:“这,是一尊大理石雕像,一个美丽的断臂姑娘,她披着轻纱,从它的故乡米洛斯岛来,从希腊碧蓝的大海来。她忍着断臂的伤痛,走了几百几千年,向人们展示着那最圣洁的美!那迷人的风姿早已超越了国界,穿越了历史。在法国罗浮宫门口,如潮的人流啊,从早晨一直涌动到黄昏。多少人远涉重洋,为的就是能一睹她的芳容……”,这个导语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到了如诗如梦的美的探究之中。
  当然,根据文章特点或教师个人风格的差异,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设计文章课堂课眼。总之,我认为课眼在一节课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把打开语文课堂神秘之门的钥匙。它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生长点”,是破题开讲的“切入处”,是高潮迭起的“兴奋点”,是让人心醉的“点睛笔”,所谓“挈领而顿,百皱皆顺”的妙处恐怕就在于此吧!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会宫中学)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感受首先离不开观察。作文教学时,我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要求不同,就产生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的不同特点。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科学工作者常常借助仪器(如显微镜、放大镜)排除错觉,以避免虚假的观察成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用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观察外,还得用自己的
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的发展态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引发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诸如“情境创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意义建构——反馈总结”,“激趣导入——自主研习——合作探究——训练巩固”等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悄然构建。这些模式都着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理念之一,具体地说就是: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一改原先一板一眼的讲授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主动探讨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并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大胆质疑,再全班一起探讨。在近四个课时的教学中爆发出了不少美丽的“火花”。主要有:  1.“鸿门宴”上有许多地方是有失真实性的: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之后又“复夜”回,而且这期间还要见张良与沛公,仔细想想得多少时候才能回营?之后还要
打开宋词,看到的更多的是偎红倚翠之作,极少有反映国计民生之作,颇有“莫谈国事”之味。但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开国伊始,边疆动荡,不断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乃至凌辱,可是
当天的作文当天批改,及时反馈信息,提高作文批改效率,把教师从批改的重压中解放出来,是“中学作文素质训练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的六个环节(指导、积累、写作、批改、小结、补救)中最关键最难处理的环节。处理不当,其他环节就得不到真正落实,整个实验就会因“贪多求快”而收效甚微,就会走入某些实验教师所言的“搞这个实验安逸!教师可以不改作文”的歧途。  要处理好批改环节,它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有
随着对教育游戏评价研究的反思,出现了游戏学习分析(Games Learning Analytics,简称GLA)。文章旨在揭示GLA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GLA的缘起与特征后认为:G
杜甫诗歌《客至》一直是许多高中教材的入选篇目。2005年6月第1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鉴赏说明”中说:“这首诗是杜诗中难得的一首风格明快的诗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