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春:船头瞭望者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朴素的黄色T恤,满腮的青色胡茬,中高身材,略微发福,方形眼镜后面,是一幅不苟言笑、略显严肃的表情。午餐是简单的盒饭,用的是自带的饭盒。初见李云春,很难通过这些细节,在第一时间内将其同资本市场上波云诡谲的沃森生物联系在一起。
  尽管已执掌沃森十五年,但李云春身上,少了一分企业家的范儿,而多了一种知识分子的气质。讲话时,李云春声音低沉,缓慢而有力,但表述严谨,逻辑清晰。回忆起“国家队”的出身,李云春深以为傲;谈起现有的沃森产品线,李云春如数家珍;展望沃森未来的发展,李云春更是坚信不疑。
  但除却技术本身,对于外界的声音,不管是上市之初的造富神话,亦或是疫苗事件所带来的汹汹舆论,李云春则显得并不那么关心。对于李云春而言,称赞也好,质疑也罢,纷纷扰扰,终不足为道。真正重要的,是沃森能否如愿成为自己心中所向往的“百年老店”。对此,李云春底气十足。
  使命


  2001年的一天,彼时已经辞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业内简称“昆明所”)营销部主任的李云春,敲开了一位疾控专家办公室的大门,告知了自己已经离职的消息。尽管由于工作关系,两人早已互相“探过底”了,但李云春的“下海”仍让这位专家惊诧不已。在他看来,李云春年纪轻,能力强,三十多岁便做到处长,况且是在昆明所这样全国著名的科研机构,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为何好端端的离开?李云春的回答很简单:为了生产更多的疫苗,生产更好的疫苗。正是李云春的这份情怀感染了这位专家,如今,这位专家已经在李云春的感召下成为了沃森生物的高管。
  如果这句话出自资本市场的投机者之口,那么十有八九只是一句骗人的口号而已。但对于公共卫生专业出身的李云春来说,这更像是长久以来长在心中的一颗种子,在渐渐发芽中呼唤更快地生长,同时也是他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直到现在,李云春仍将其老师当年从苏联学习“糖丸”技术并将其带回国内的故事常挂嘴边,糖丸的引入使得中国再无脊髓灰质炎,这让李云春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发挥更大的能量,去发展这项他早已认定的事业。
  其实,了解李云春的人都知道,他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一批大学生,他在昆明所的几位导师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出道的疫苗行业大家。经过文革的压抑,这些专家的科研和教育激情被焕发而出。但是碍于当时历史条件和体制限制,他们的才华不能充分展现。但当市场放开,有了更好条件的时候,李云春觉得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好。在他心目中,“让中国的孩子用世界上最好的疫苗”是在完成老师们几代人的梦想。
  当然,要有所成就,就要付出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李云春一路走来,用夜以继日形容,毫不为过。在沃森内部,他有“鳌拜”的称号,这是因为李云春熬夜工作太过于频繁,在晚上把高管团队组织起来开会更是家常便饭,沃森人开玩笑称其为“夜总会”。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对于李云春而言,沃森之事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因为担心工程建设时卡车压过路面导致坑洼不平,沃森玉溪工厂的铺装路面都是按照最高等级公路的标准来修建的,“就算是坦克从上面压过去,路也不会被压坏。”在关乎产品质量方面,李云春从不吝惜投入重金,因为从一开始,李云春就是“朝着百年老店去的”。
  高效
  对于李云春本人来说,技术出身,搞过研发,做过生产,也干过营销,可以说,创办沃森前十余年的行业历练与业务积累,使得其在执掌沃森时对于行业的理解更为透彻与深刻。很大程度上,李云春之于沃森,就像是一个尖兵,不断开拓战场;另一方面则更像一位瞭望者,为沃森这艘巨轮的前行指引方向。
  回顾历史,从2001年成立主打研发、外包,到2004年开始有自身的产品进行产业化,到2007年第一个自主研发的Hib疫苗顺利投放市场,再到2010年沃森顺利上市打开资本市场的大门,每一步走向哪里,如何走,李云春都有着自己的思考。这基于李云春长期以来关注的两点内容:一是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二是预判中国未来生物制药行业的走向。
  也有人笑称沃森的运气好,以致于国家政策都像是为沃森量身定做一般。2012年底,国家出台了《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把新型疫苗、单抗和血液制品放在了重要位置。而此时,李云春早就为沃森步好了战局:收购河北大安,布局血液制品;收购上海泽润,布局HPV等新型疫苗,并将全球首个HPV移交的主要研发和专利发明人史力博士纳入麾下,获得一员大将;收购嘉和生物,布局单抗。
  但其实,偶然中往往孕育着必然,表面上看,李云春科研出身、书生意气,但是当他想好了,认准了,他便会去义无反顾的去执行。在生物药领域能够被人说是运气好,是因为他对行业商机敏锐的把握力和行业规律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快速的执行力。
  也正因此,李云春似乎无暇在意外界的评价。不管是上市之初的觥筹交错,还是疫苗事件之后的轩然大波,沃森从来都不是一个缺少话题性的公司,2015年度,沃森大幅度亏损,业界一片看衰之声,但李云春对此却并不那么在意。在他看来,真相总会随时间流逝而不辩自明,短期的业绩不佳,不代表沃森的垂垂老矣,反而蕴含着无尽的生机。
  如今的李云春,仍然保持着与当年在昆明所里一样的高频思考,只不过每天的有效的工作时间差不多是过去的两到三倍。过去的李云春有着晚睡的习惯,经常性的凌晨两三点还在部署工作、商讨方案,现在的李云春会尽量在凌晨两点前睡觉,八点之前起床,“毕竟是个组织,还是要跟着大家的步伐走,我绝不会因为自己的事而耽误公司的事”。
  对沃森的发展,李云春充满信心,“目前打下的基础,未来五到十年足够我们吃了。”但李云春并不满足于此,他给沃森定下的目标是“年销售破百亿”。“做世界的沃森”,在这条路上,李云春正步履铿锵,砥砺前行。
其他文献
相比近几年才涌现出来的本土研发型药企,和黄医药已经在创新药研发的路上走了15年。和黄医药有发言权,来聊聊这个过程中的投入之大,时间之漫长,过程之艰难。  2002年,李嘉诚出于对创新中药国际化的愿望,投资3000万美金在上海张江成立了和黄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黄医药”)。  此后十余年,每半年他就会把和黄医药的主事者叫过来问问情况。十几年后,和黄医药交出了这样的成绩单:拥有抗癌药物和免
期刊
所谓枪声一响,再周密的作战计划也要废掉一半。讲的就是战场的瞬息万变,指挥官的作战艺术必须因时因地而变。如果CEO把规则都定好了,是不是实际工作中领导和员工都可以像机器人一样的照章办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流程都定好了,道理也说明白了,实际战斗中领导和员工的行为却会发生千差万别、千奇百怪。  我将三国时期著名的失败人物发到朋友圈:“刘表:喜善而不能用,恨恶而不能除之,外不能驭将士,内不能治家
期刊
和同期回国做药的人相比,鲁先平是为数不多熬下来的人之一,并迎来了第一个药—西达本胺的诞生。在业内人士眼中,这个药是中国自主研发拥有全新作用机制和独特临床获益的新药,创新价值不言而喻。  2015年5月22日晚上7点,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微芯生物”)总裁兼首席科学官鲁先平罕见地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由微芯生物研发的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2014年12月
期刊
按照传统研发企业的标准来看,华领一定是一家不合格的企业:不建实验室,不购置仪器,没有自己原创研发的产品,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研发团队。然而,这却并不妨碍华领在全球范围内选药淘金,后发先至。  陈力是一位“星球大战迷”,信仰着“勿随愚昧,顺从真知”,而绝地最高委员会则是其向往的境界:一身绝学,却无需亲自作战;高手如云,凭经验指点江山。这是他期望华领可以通过不断修行达成的目标。  五年前,华领医药从
期刊
很多原本在Ⅱ期表现尚佳的新药在Ⅲ期却未能达到临床终点,大型制药企业对待这些失败品种的处理方法往往是搁置。索元就是在这些“废弃物”里捡漏,变废为宝。  怎么反转跨国药企已经失败了的临床研究?怎么保证自己淘到的不会仍然是一个“废物”?在Ⅲ期失败的临床药物中掘金,看似简单,但其实不仅考验索元谈判的能力,更考验的是其选品种的眼光和再次开发的能力,因为“变废为宝”最终实现之前,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废物”的标
期刊
在与跨国药企的竞争中,歌礼似乎有望跑赢第一局。其代号为ASC08的丙肝治疗药物,预计将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首发。这将有可能超过正在申报同类产品的跨国药企,目前吉利德、艾伯维等跨国药企也在积极进行丙肝药物在中国的上市申报。  “上市时间相差都不会太远,歌礼肯定在第一梯队里。”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歌礼创始人吴劲梓日程排得满满的,其中很重要一项工作就是整理、统计ASC08在中国的临床数据,“我们的
期刊
在薛群看来,眼下是个战国争雄的时代,中国制药领域在未来十年内很可能会出现像华为式的企业。而包括北海康成在内的一批中国新药研发企业无疑是这个新药研发时代的排头兵,但同时也在时刻小心不会倒在这股浪潮下。  脑胶质母细胞瘤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并且可控性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自1999年默沙东上市替莫唑胺,截至目前脑胶质母细胞瘤临床一线用药上再无新药上市。  2015年7月,北海康成与德国 Apogeni
期刊
成立再鼎医药(以下简称“再鼎”)是杜莹回国后的第二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是于2002年创建了和黄医药。十几年中,和黄医药完成了7项自主研发产品的向外授权,合作对象包括阿斯利康、礼来、杨森、默克等跨国药企,创造了中国新药研发的一个小高潮。而2014年成立的再鼎,却在两年半的时间中,与4个跨国企业达成合作,引入了6个创新药项目。  两次创业,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背后的原因少不了创新药环境的变化。从
期刊
在2015年,全球生物技术最具竞争力聚集地排行榜中,美国马萨诸塞州(以下简称“MA”)力压其他竞争对手位列第一。生物制药已经成为当下全球医药行业发展的明星,根据IMS Health统计数据,2014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规模已达到2140亿美元。  而大多以中小型为主的生物科技新贵们喜欢“抱团取暖”。在人才、资本、科研机构与大学、医院、政府的多重作用之下,生物科技公司集中出现于同一地区,于是便出现了生
期刊
近两年对于中国创新药企来说,是与跨国药企许可交易集中爆发的年份。这些以中国为主战场的创新药企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累积期,踩对了全球研发领域出现的新节奏,集中爆发,水到渠成。  全球新药研发市场上,无论是在研品种交易,还是基于新药的并购都一直都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而在2014年后,部分疾病领域出现井喷的现象,比如大热的肿瘤免疫疗法,大额交易不断出现。2015年全球大型药品交易当中金额排名前三名全部被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