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悠久的的历史发展中,沉淀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在素质教学不断地改革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在不断的改变,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应将我国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民族精神与财富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而语文教学则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53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传统的中国文化渗透其中,以此来熏陶学生的思想。尤其是当今社会面临着大量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语文传统文化,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更好的掌握民族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初中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降低现代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社会不断的发展,现代化在不断的冲击着传统文化。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来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提高传统文化在初中生心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学生们接受的都是外国的、西方的文化比较多,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学生少之又少。就目前的情况看,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定能够抑制现代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情况,社会现代化极为严重,那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就需要教师激发,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语文教材这个有力的工具。初中的语文教材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让传统文化以诗句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这样学生就能够容易接受。教师引导学生在感慨主人公情怀和遭遇的过程中得到激发,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具有价值和道德观念对青少发展有意义的,历史中的很多人物形象放在当今社会仍然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学生们大量的接触传统文化,就一定能获得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初中生学习任务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课外阅读,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得到自身文化的积累,这样也就进一步的提高了初中生的文化修养。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的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的加深,激发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音乐情境、话剧情境等,这样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渗透。
(二)开展实践活动
可以利用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的教学绝不能是故步自封,不能仅仅地局限在教材中,应该要广泛的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辩论赛,以教材为基础编排话剧情景剧,组织读书分享小组,演讲比赛等等很多形式。实践课的数量、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学习中,越来越主动的积极的学习,这样才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在学习《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编排情景剧,让学生们在准备的过程中自我学习,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只是做引导,这样能够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
(三)开拓课外阅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只包括一部分,学生们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初中生还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还是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为学生指出阅读方向,要控制在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消化的范围之内,阅读的书籍要有非常好的意义,让阅读不只是存在一种形式化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阅读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能够充分享受阅读,引导学生在不懂的时候及时提问,然后教师及时的点拨,这样能够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率。可以组织阅读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能够实现学生的同步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现代人应该义不容辞的继承和发扬。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不断的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师应该正确的传递和解释,将传统文化和教学相结合,共同努力为学生创建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涵.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18:(20):63.
[2]尹祥林.探究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J]都是家教(上半年),2017(12):4.
[3]郭成艳.追溯历史传承文化——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8(24):51.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53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传统的中国文化渗透其中,以此来熏陶学生的思想。尤其是当今社会面临着大量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语文传统文化,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更好的掌握民族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初中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降低现代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社会不断的发展,现代化在不断的冲击着传统文化。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来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提高传统文化在初中生心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学生们接受的都是外国的、西方的文化比较多,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学生少之又少。就目前的情况看,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定能够抑制现代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情况,社会现代化极为严重,那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就需要教师激发,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语文教材这个有力的工具。初中的语文教材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让传统文化以诗句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这样学生就能够容易接受。教师引导学生在感慨主人公情怀和遭遇的过程中得到激发,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具有价值和道德观念对青少发展有意义的,历史中的很多人物形象放在当今社会仍然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学生们大量的接触传统文化,就一定能获得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初中生学习任务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课外阅读,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得到自身文化的积累,这样也就进一步的提高了初中生的文化修养。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的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的加深,激发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音乐情境、话剧情境等,这样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渗透。
(二)开展实践活动
可以利用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的教学绝不能是故步自封,不能仅仅地局限在教材中,应该要广泛的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辩论赛,以教材为基础编排话剧情景剧,组织读书分享小组,演讲比赛等等很多形式。实践课的数量、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学习中,越来越主动的积极的学习,这样才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在学习《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编排情景剧,让学生们在准备的过程中自我学习,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只是做引导,这样能够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
(三)开拓课外阅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只包括一部分,学生们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初中生还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还是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为学生指出阅读方向,要控制在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消化的范围之内,阅读的书籍要有非常好的意义,让阅读不只是存在一种形式化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阅读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能够充分享受阅读,引导学生在不懂的时候及时提问,然后教师及时的点拨,这样能够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率。可以组织阅读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能够实现学生的同步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现代人应该义不容辞的继承和发扬。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不断的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师应该正确的传递和解释,将传统文化和教学相结合,共同努力为学生创建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涵.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18:(20):63.
[2]尹祥林.探究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J]都是家教(上半年),2017(12):4.
[3]郭成艳.追溯历史传承文化——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8(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