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把作文教学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一方面,与阅读教学相比,作文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时间,没有系统的训练体系,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作文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随意的点缀;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违背作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大搞“应试作文”训练,加上社会上一些劣质的作文辅导材料的错误导向,致使学生作文程式化、八股腔屡见不鲜,假话、空话、套话泛滥成灾,千人一面,人云亦云,作文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作文能力弱化。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广阔天地,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标要求,必须深入研究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展示个性品质,发挥创造潜能。
【关键词】语文素养 作文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正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内在身心品质,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认识领域;一是伦理领域;一是情感领域。三个领域构成了学习主体知、意、情的文化心理结构,每个学生有知、意、情的内在品质,就会产生相应的主观欲求活动。“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好境界。”(朱光潜《谈美感教育》)写作的过程和本质,就是坦露自己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世界,而作文教学,就是要顺应每个学生求知、向善、爱美的心理欲求,使他们在知、意、情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协调、和谐、健康的发展。“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是叶老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他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自能作文”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独立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历练”(叶圣陶语)。作文指导时不限制学生思维的空间,不束缚学生想象的翅膀。独立写的训练形式主要是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观察笔记以及课外自由练笔等。这种训练没有命题的限制,没有材料的束缚,没有主题的定位,可以让学生远离规矩,忘怀得失,充满自由超越感的激情,可以使学生的文思灵动而畅达,表现出决堤而出,飞瀑直下的酣畅和尽兴,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展示学生写作的创造性。②自己改。改作文,不能认为只是教师的事。文章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才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修改文章的训练形式可以是学生改自己的文章,也可以互相修改同学的文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改,也可以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修改,在自改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知,自致其知”(叶圣陶语)。在修改训练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老师的批改也可以评头论足,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般规律是:积累——模仿。想象——创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要积累而拥有祖国优秀的语言,积累而拥有较多的文质兼美的诗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拥有语言的多少,所谓写作功底深厚,就是占有语言的丰富厚实。拥有语言就是要较多地占有诗文,拥有准确生动高雅的语言,拥有对诗文语言的深切感受,拥有语言所富含的美的境界、情怀,美的形象、形式。“拥有”就是把语言溶化在血液里,积淀在心灵中,并且能述之于口头,流之于笔端。对语言拥有的过程,就是从一字一词,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形成一次次质的飞跃。如能让每个学生做到“唐诗三百首”“熟”在口上,“文选”“烂”在心里,名篇“活”在脑中,就能够奠定比较坚实的作文基础。
中学生作文,积累模仿和想象创新都是必要的。经历模仿并善于模仿,至少可以从中获得营养物,避免走弯路,更何况,如果能站在巨人肩上,那就可以遵循“原则启发”律,取得突破,或有所创造。积累模仿是手段,是入门,是作文大树之根;想象创造是目的,是出门,是作文大树之果。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灵感,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谈及灵感,人们总以为它是神赐天赋不可企及的,是艺术家学者所专有的,中学生作文不可去奢谈什么灵感。其实不然,灵感不仅热恋诗人,不仅钟情学者,也同样喜爱思维敏捷初学写作的莘莘学子。只要承认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就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是要灵感的,就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思维训练。科学,已经揭开灵感身上的神秘面纱。灵感的出现,是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艾青认为,灵感是诗人面对新事物产生的激情。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灵感触发之时,直觉忽然接通大脑储存的信息联系,重新组合连接生发而叠现一幅幅新颖美妙的形象画面。由此可见,灵感思维是可以培养训练的。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训练观察感受,积学储宝,发展有意识的理性思考;二是训练临场诱发,快速作文,诱发运用潜意识思维。
第一种训练着眼于平时,要练三种功力:眼力、心力、笔力。眼力就用是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生活。训练出敏锐而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一旦诱发的火花闪现,就会文思泉涌,顺畅如流。经常写观察日记、生活素描、时事评论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方式。心力训练是学习思考,培养感情。作文中的灵感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广阔深刻新颖独特的思维品质,尤其注意发展联想、想象、幻想能力,例如编故事、续写、改写等。心力训练中不可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多情善感的人才能和灵感思维握手言欢。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的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最深层的动机。写作尤其需要热爱生活的激情,需要培养学生的父母情、师生情、儿女情、山水情。笔力的训练指言语训练、练词造句、积累语言材料等。摘录美文佳句,建立分类词汇卡片等都是笔力训练的有效形式。第二种训练侧重于临场诱发。快速作文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训练的难点是培养创造心境。力求训练这样一种思维品质:专注迅捷,一接融文题就能进入角色,耳目皆融,心领神会,用心灵去感知和领悟,进而情动于衷浮想翩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训练在限制时间的同时,还要注意命题和指导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思维的通道一旦打开,就会涌动川流不息的创造活力。
作文育人,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型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开掘写作潜能,激发写作兴趣,营造创新空间,探索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谈美感教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叶圣陶. 叶圣陶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素养 作文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正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内在身心品质,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认识领域;一是伦理领域;一是情感领域。三个领域构成了学习主体知、意、情的文化心理结构,每个学生有知、意、情的内在品质,就会产生相应的主观欲求活动。“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好境界。”(朱光潜《谈美感教育》)写作的过程和本质,就是坦露自己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世界,而作文教学,就是要顺应每个学生求知、向善、爱美的心理欲求,使他们在知、意、情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协调、和谐、健康的发展。“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是叶老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他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自能作文”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独立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历练”(叶圣陶语)。作文指导时不限制学生思维的空间,不束缚学生想象的翅膀。独立写的训练形式主要是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观察笔记以及课外自由练笔等。这种训练没有命题的限制,没有材料的束缚,没有主题的定位,可以让学生远离规矩,忘怀得失,充满自由超越感的激情,可以使学生的文思灵动而畅达,表现出决堤而出,飞瀑直下的酣畅和尽兴,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展示学生写作的创造性。②自己改。改作文,不能认为只是教师的事。文章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才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修改文章的训练形式可以是学生改自己的文章,也可以互相修改同学的文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改,也可以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修改,在自改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知,自致其知”(叶圣陶语)。在修改训练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老师的批改也可以评头论足,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般规律是:积累——模仿。想象——创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要积累而拥有祖国优秀的语言,积累而拥有较多的文质兼美的诗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拥有语言的多少,所谓写作功底深厚,就是占有语言的丰富厚实。拥有语言就是要较多地占有诗文,拥有准确生动高雅的语言,拥有对诗文语言的深切感受,拥有语言所富含的美的境界、情怀,美的形象、形式。“拥有”就是把语言溶化在血液里,积淀在心灵中,并且能述之于口头,流之于笔端。对语言拥有的过程,就是从一字一词,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形成一次次质的飞跃。如能让每个学生做到“唐诗三百首”“熟”在口上,“文选”“烂”在心里,名篇“活”在脑中,就能够奠定比较坚实的作文基础。
中学生作文,积累模仿和想象创新都是必要的。经历模仿并善于模仿,至少可以从中获得营养物,避免走弯路,更何况,如果能站在巨人肩上,那就可以遵循“原则启发”律,取得突破,或有所创造。积累模仿是手段,是入门,是作文大树之根;想象创造是目的,是出门,是作文大树之果。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灵感,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谈及灵感,人们总以为它是神赐天赋不可企及的,是艺术家学者所专有的,中学生作文不可去奢谈什么灵感。其实不然,灵感不仅热恋诗人,不仅钟情学者,也同样喜爱思维敏捷初学写作的莘莘学子。只要承认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就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是要灵感的,就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思维训练。科学,已经揭开灵感身上的神秘面纱。灵感的出现,是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艾青认为,灵感是诗人面对新事物产生的激情。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灵感触发之时,直觉忽然接通大脑储存的信息联系,重新组合连接生发而叠现一幅幅新颖美妙的形象画面。由此可见,灵感思维是可以培养训练的。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训练观察感受,积学储宝,发展有意识的理性思考;二是训练临场诱发,快速作文,诱发运用潜意识思维。
第一种训练着眼于平时,要练三种功力:眼力、心力、笔力。眼力就用是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生活。训练出敏锐而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一旦诱发的火花闪现,就会文思泉涌,顺畅如流。经常写观察日记、生活素描、时事评论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方式。心力训练是学习思考,培养感情。作文中的灵感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广阔深刻新颖独特的思维品质,尤其注意发展联想、想象、幻想能力,例如编故事、续写、改写等。心力训练中不可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多情善感的人才能和灵感思维握手言欢。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的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最深层的动机。写作尤其需要热爱生活的激情,需要培养学生的父母情、师生情、儿女情、山水情。笔力的训练指言语训练、练词造句、积累语言材料等。摘录美文佳句,建立分类词汇卡片等都是笔力训练的有效形式。第二种训练侧重于临场诱发。快速作文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训练的难点是培养创造心境。力求训练这样一种思维品质:专注迅捷,一接融文题就能进入角色,耳目皆融,心领神会,用心灵去感知和领悟,进而情动于衷浮想翩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训练在限制时间的同时,还要注意命题和指导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思维的通道一旦打开,就会涌动川流不息的创造活力。
作文育人,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型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开掘写作潜能,激发写作兴趣,营造创新空间,探索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谈美感教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叶圣陶. 叶圣陶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