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的吟唱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jun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網上闲逛,无意中听到一首名叫《麦子》的歌,狂躁不安的鼠标突然安静下来,我想起了喂养我长大的麦子。
  关于麦子的美好情感,让我无法绕过写和唱这首歌的人。《麦子》是一个叫胡畔的民谣歌手自创自唱的歌,这位歌手对于不太关心音乐的我来说相当陌生,但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还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聆听。
  “我是被割倒的麦子/躺在一望无际的麦田/等待别人的收购/我再也不能迎风摇摆/我再也不能迎风歌唱/我因为我的成熟/低下了高贵的头……”
  在胡畔干净而纯粹的歌声里,我的眼前闪过在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村庄,低着头守望土地的麦子,还有阳光下弯腰割麦的少年。那少年是我大哥,我二叔唯一的儿子。
  那一年大哥十六岁,恰是一个喜欢迎风摇摆,喜欢迎风歌唱的青涩少年,在学校里不肯认真读书,下课了不写作业。走投无路的二叔,心一狠把大哥牵出了学校,逼着大哥在烈日下割麦。大哥手上磨起了一个又一个水泡,割不动瘫在地上,被二叔强行拉起来……
  “好了/现在我开始选择/选择一条彻底的路/不管命运带我奔向何方/我都会让自己承担……”
  如同胡畔在歌里唱的那样,那个夏天,大哥在脸上身上手上脱去了一层又一层的皮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变成一个勤奋上进的少年,复习一年后考上了师范。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乡村,这是一件大事。
  胡畔的歌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就像乡村的麦子一样朴素,不矫揉造作,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在《麦子》简单的旋律里,我仿佛又变回了懵懂少年。记得在大哥考上师范时父亲曾感慨地说,青涩的麦子昂起头,成熟的麦子弯下腰。这句话我至今奉为经典,要知道我的父亲可是只读过几天私塾啊,我想父亲若不是经过汗水的蒸煮,绝对说不出如此深奥如此富含哲理的话。
  我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麦子》,反复地咀嚼胡畔写在他的《麦子》专辑里的一段话,麦子的命运有三种:腐烂、被食用、作为种子延续希望。
  是的,我们应该作出一种选择,选择做一株成熟的麦子,从此不再迎风摇摆,认真地低下头守望土地,努力向着理想的方向奔跑,成为延续希望的种子。
  我想,我是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吟唱《麦子》了。
   (史敏文荐自《洛阳晚报》)
其他文献
每每到江南,人未到,心先柔润起来,湿漉漉的宛若轻轻一攥,就有清清的流水轻灵而落。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醉倒在江南逦迤的湖光山色中,也不知道有多少风雅诗人写就华彩篇章,可江南是写不尽的,一如江南的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情……  最喜欢的风景,就是灵秀的江南小镇,垂柳依依,白墙青瓦的小屋依次排列在水边,袅袅娜娜的炊烟,懒懒散散地氤氲着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勤劳的水乡妹在溪水边洗衣服,乌黑的长发,蜡染的碎花
期刊
我的小孙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了。现在他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很有头脑,电视、电脑、各种各样的儿童书籍和玩具让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思想。圣诞节前的一天,我的小孫子就神情严肃地问了我一个问题:“爷爷,为什么大家都说圣诞老人会给孩子们送礼物?可圣诞老人根本就不存在!”  我心里一惊。我在他这个年龄的时候,从未怀疑过圣诞老人的存在,因为大人们都是这么说的。直到有一年,我突然发现来我们家送礼物的圣诞老人
期刊
有一个国王,他有无尽的财富,但总是不满足、不快乐,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去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他总是觉得还缺少什么。   有一天,国王醒得比往常早一些,就在宫里四处走走。突然,他听到一阵歌声,循声找去,他发现有一个仆人正在唱歌,那位仆人的脸上洋溢着快乐。   国王感到很奇怪,叫来那个仆人,问他为什么那么快乐。   那个仆人回答说:“国王陛下,我只不过是一个仆人。但是我的收入足够让我的妻儿过
期刊
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兴奋地瞪得大大的。  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的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我们由
期刊
科技已经入侵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与我们的身体“亲密接触”。网站介绍的这些概念产品,也许实用性不高,但它们反映出现代人生活的状态:空气质量差,沉迷社交网络、社会安全存在隐患。    呼吸项链    这个设计看上去够古怪,能猜出它是项链吗?戴上它,你就是净化空气的卫士,这条呼吸项链会自动吸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并将二氧化碳产生的能量储存在电池里,为手机或随身听充电。  除了净化空气,
期刊
上海世博会是一场高科技的盛宴,但是,在德国馆却被一块“绊脚石”震撼。   德国馆二楼的文化艺术坊区,有一片相对安静的小场地,两三片连在一起的黄铜铭牌和铺路石一起嵌在地上,却又稍稍高出地面,铭牌上有一些名字和数字。偶尔有人注意到了它们,却难以理解,为什么德国政府会在路上设个好似专门绊人脚的东西?  黄铜铭牌是一件艺术品,在德国馆工作人员的眼里却是一个需要庄严对待的物品,它在德国的名字叫“绊脚石”。所
期刊
一本书从作家酝酿到青灯孤伴的写作,再辗转邮寄到各出版社编辑案头,几经审看周折,待到终于送给印刷车间排版师和技工师手中,书的模样才会大抵胚胎成形。当纸页们列队集合最终以集团军的方式涌出厂门,它们会经过长途跋涉奔赴到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图书市场,虽说那儿并非书的最后栖息之地——庄重典雅的幽静书房,却是一本书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一次奇遇的最紧要关口。在这里,它将与它的主人相遇、结识,并最终被阅读和接纳
期刊
1951年,巴西海滨城市特雷斯的贫民窟里,有个酷爱足球的11岁男孩。他买不起足球,只能把塑料盒、汽水瓶和椰子壳当足球来踢。他执著灵活的身影引起一个人的关注,此人慷慨地送给他一个足球。孩子高兴至极,踢得更欢了。圣诞节前,孩子的母亲说:“我们没钱买礼物给那位好心人,就为他祈祷吧!”男孩儿随妈妈祈祷完毕,悄悄拿起一把小铲找到那位先生的别墅,在花园里选个位置挥铲挖起坑来。别墅的主人回来了,奇怪地询问孩子在
期刊
你上一次用水壶是多久以前的事?如今的小孩就连去幼儿园也都不用水壶了,但我记得自己大概直到小学四年级也还一直背着个水壶上学,十分幼稚。  而幼稚就是水壶的形象了。成年人谁会像个小孩一样带水壶上街呢?假如你用的是保温水瓶,那么你要不是不喝茶不行的老头,就是过时的老太。假如你挂在身上的是个印了运动品牌的胶壶,或者包了迷彩衣的铝壶,没错,这的确很运动,但你绝对不会这样子跑去见客吧?无论如何,水壶就是登不了
期刊
一位叫艾迪的游乐场维修工,在他83岁生日那天,一场意外事故中,为了救一个小女孩,失去了生命。艾迪生前一直不快乐,他的自我评价很低:“我的一生一无是处,也没有好的工作,只是做了个没有出息的游乐场修理工。”其实年轻时的艾迪是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的,他一直想等存够了钱后,就去学习,然后当工程师。  故事是从艾迪去世后开始展开的,去世后的艾迪灵魂出窍,进了天堂。在天堂,他依次遇到了五个人。  一个陌生人、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