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电气工程人员,在电气工程的施工中,应努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工程实际,合理应用现代化的自动化技术,从而有效控制、监督、调节和管理整个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确保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和传统的工程相比,现代工程中已经添加了大量先进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和装置,这些现象都标明了如今的经济现代化体系,同时也是一把标尺用来衡量工业生产技术的高低。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探析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具备涵盖面较广、对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电力和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电气自动化不断创新以及完善的过程中,使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拓宽了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发展的空间。
一、我国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90年代我国开始应用高性能工作站以及相关软件技术,电站信息处理能力快速提高,并開始涉猎互联网技术,让供电监控以及电力调度自动化迈上了新的台阶,电力产品趋于开放化及网络化,各种智能自动技术持续更新,用更少的电力电缆换来了更优质的电力供应服务,配电设备占地面积不断缩小,节约了空间成本和建设投入,但设备工作效率与集成功能却有了质的飞跃,配电自动化技术带来了灵活的配置选择,提高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并降低了维修维护难度,配电可靠性大大增加。我国近几年开始将嵌入式产品应用到电气工程,比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以太网等,为电力系统配备了更多高科技产品,推动了电力系统测量与控制以及继电保护的自动化进程,数据采集与传输等通信设备一再更新,相关硬件及应用程序朝结构简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处理能力更高,速度更快,功耗与损耗持续降低。总之,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前景广阔。
二、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
在电气自动化设计中主要遵守的原则有六点,分别是:最大程度的满足生产机械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的基本要求;满足控制要求为主要目的提倡整体方案的简单、经济、安全;处理好电气和机械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设计成本因素;从经济性、技术性的角度选择最适合的电器元件;设计应经过严格的质量和安全测试;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并保证使用和维护比较方便。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
1、供电状态自检
供电状态自检技术基于设备管理系统,使用高端自检诊断技术,配合监视系统进行影像与声音记录,并同时生成系统日志。供电设备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与信息会自动记录,如果供电设备不能正常运行,自检系统便会启动,对隐患以及影响系统运行的故障予以排除,如果自检系统无法解决故障,会将信息传回供电单位,将明确的系统日志以及故障现象展现给维修人员,并从运行状态转换成故障检修状态,启动备用供电设备或者将供电压力分流,即使某一台设备发生故障,也不会造成大面积停电。
2、计算机控制
自动化技术很大程度要依赖于计算机控制,我国供电单位应用最多的自动化技术便是计算机控制,它在电气工程自动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无出其左右者。尽管如此,计算机控制系统仍然存在许多提升空间,在软件方面的更新,理论上存在无限的可能。计算机控制软件应用于供电全过程,无论是配电自动化、综合变电站自动化、发电自动化等,基本都离不开计算机控制软件的帮助,将合适的程序软件写入计算机,利用操作系统让电气工程自动工作,并且可以持续不断的位置这一状态。
3、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以电网调度的中心服务器、打印设备、大屏幕显示器、工作站和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共同组成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一种通过电力系统专属的局域网将在系统可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下级电网调度中心和测量控制设备等变电站终端实现有效连接的自动化系统。在现代的电网调度领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方面有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评估和依照累计获得的数据对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有关经济调度和发电控制的自动化,然而一般的只有在省级以上的电网中才会出现这种要求的许可。对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和处理和监控是电力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在获得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把握好电网的运行状况和安全情况,保证其可以很好的适应现代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营需求。
4、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
一般的发电厂分散系统采用分层分布结构于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有以太网、高速数据通讯网、运行人员工作站、过程控制单元和工程师工作站共同组成。在过程控制单元中有输入/输出模件和可冗余配置的主控模件,而在主控模件中又通过冗余智能输入/输出和输入/输出总线模式进行通讯连接。可以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有过程控制单元,还可以直接接受热电阻、热电偶、电气量、开关量、脉冲量和现场变送器等信号,并在运算处理完成后实现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运行参数的实时显示、打印和信号输出,运用这种方式实现对执行机构的直接驱动和成产过程中最终的联锁保护、检测和控制。在工程师工作站和运行员工作站使用的是人机接口,由向运行员工作站发送信息和接受由工作站发送过来的指令两方面共同组成,这两种方式共同实现操作人员监视和控制机组运行状态采用的方式或者是手段。最后一种为工程师提供设置和修改系统组态的诊断方式和维护方式的工作站就是工程师工作站。
5、就地控制技术
就地控制技术通过采用电压加时限对故障进行检测,当电压加时限的重合器进行反复重合之后,就能及时的对故障进行隔离。整个过程中,就地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馈线的故障达到无法挽回的程度时,电压加时限上的重合器无法成功进行合闸,出现跳闸。此时,发生故障的两端的负荷开关因没有电压的支持而分开,使重合器再次重合。为顺利完成对故障进行隔离的工作,使用的负荷开关都设定了一定的限制时间,一旦出现馈线故障,负荷开关的延时受限制时间的控制就会自动闭锁,达到安全的隔离故障段,此时,将电压加时限上的重合器合闸与开关进行连接,便可恢复电路的正常运转。
6、配电自动化
同调度自动化相比,配电自动化的规模较小。配电自动化是一项集合了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设备管理等方面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配电自动化的目的是改进电能质量、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以实现经济运行的目标。
当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在配电自动化中已有了多年的运行经验,并逐步向大规模地形显示、光纤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实用化技术方面纵深性发展。我国的配电自动化主要使用了三种基本功能模式,即就地控制的馈线自动化、集中监控模式的配电自动化和集中监控模式的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国多采用了后两种模式,并使用了分布式总体结构,将主站和子站通过网络进行联在一起,从而形成统一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结束语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电气自动化技术是朝着智能化、高速化、高效化、一体化以及操作透明化方向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在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大大拓展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空间,也更新了电气自动化调节系统的指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将完成机组运行监控维护的高效处理,降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能源消耗量,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整体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楚力.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2(09).
[2]解乃嘉.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1(33).
[3]沈鉴.论电气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5(12):156-157.
[4]董娜,李函霖.电气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1,11(07):103-104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探析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具备涵盖面较广、对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电力和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电气自动化不断创新以及完善的过程中,使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拓宽了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发展的空间。
一、我国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90年代我国开始应用高性能工作站以及相关软件技术,电站信息处理能力快速提高,并開始涉猎互联网技术,让供电监控以及电力调度自动化迈上了新的台阶,电力产品趋于开放化及网络化,各种智能自动技术持续更新,用更少的电力电缆换来了更优质的电力供应服务,配电设备占地面积不断缩小,节约了空间成本和建设投入,但设备工作效率与集成功能却有了质的飞跃,配电自动化技术带来了灵活的配置选择,提高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并降低了维修维护难度,配电可靠性大大增加。我国近几年开始将嵌入式产品应用到电气工程,比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以太网等,为电力系统配备了更多高科技产品,推动了电力系统测量与控制以及继电保护的自动化进程,数据采集与传输等通信设备一再更新,相关硬件及应用程序朝结构简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处理能力更高,速度更快,功耗与损耗持续降低。总之,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前景广阔。
二、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
在电气自动化设计中主要遵守的原则有六点,分别是:最大程度的满足生产机械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的基本要求;满足控制要求为主要目的提倡整体方案的简单、经济、安全;处理好电气和机械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设计成本因素;从经济性、技术性的角度选择最适合的电器元件;设计应经过严格的质量和安全测试;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并保证使用和维护比较方便。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
1、供电状态自检
供电状态自检技术基于设备管理系统,使用高端自检诊断技术,配合监视系统进行影像与声音记录,并同时生成系统日志。供电设备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与信息会自动记录,如果供电设备不能正常运行,自检系统便会启动,对隐患以及影响系统运行的故障予以排除,如果自检系统无法解决故障,会将信息传回供电单位,将明确的系统日志以及故障现象展现给维修人员,并从运行状态转换成故障检修状态,启动备用供电设备或者将供电压力分流,即使某一台设备发生故障,也不会造成大面积停电。
2、计算机控制
自动化技术很大程度要依赖于计算机控制,我国供电单位应用最多的自动化技术便是计算机控制,它在电气工程自动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无出其左右者。尽管如此,计算机控制系统仍然存在许多提升空间,在软件方面的更新,理论上存在无限的可能。计算机控制软件应用于供电全过程,无论是配电自动化、综合变电站自动化、发电自动化等,基本都离不开计算机控制软件的帮助,将合适的程序软件写入计算机,利用操作系统让电气工程自动工作,并且可以持续不断的位置这一状态。
3、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以电网调度的中心服务器、打印设备、大屏幕显示器、工作站和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共同组成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一种通过电力系统专属的局域网将在系统可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下级电网调度中心和测量控制设备等变电站终端实现有效连接的自动化系统。在现代的电网调度领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方面有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评估和依照累计获得的数据对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有关经济调度和发电控制的自动化,然而一般的只有在省级以上的电网中才会出现这种要求的许可。对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和处理和监控是电力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在获得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把握好电网的运行状况和安全情况,保证其可以很好的适应现代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营需求。
4、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
一般的发电厂分散系统采用分层分布结构于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有以太网、高速数据通讯网、运行人员工作站、过程控制单元和工程师工作站共同组成。在过程控制单元中有输入/输出模件和可冗余配置的主控模件,而在主控模件中又通过冗余智能输入/输出和输入/输出总线模式进行通讯连接。可以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有过程控制单元,还可以直接接受热电阻、热电偶、电气量、开关量、脉冲量和现场变送器等信号,并在运算处理完成后实现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运行参数的实时显示、打印和信号输出,运用这种方式实现对执行机构的直接驱动和成产过程中最终的联锁保护、检测和控制。在工程师工作站和运行员工作站使用的是人机接口,由向运行员工作站发送信息和接受由工作站发送过来的指令两方面共同组成,这两种方式共同实现操作人员监视和控制机组运行状态采用的方式或者是手段。最后一种为工程师提供设置和修改系统组态的诊断方式和维护方式的工作站就是工程师工作站。
5、就地控制技术
就地控制技术通过采用电压加时限对故障进行检测,当电压加时限的重合器进行反复重合之后,就能及时的对故障进行隔离。整个过程中,就地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馈线的故障达到无法挽回的程度时,电压加时限上的重合器无法成功进行合闸,出现跳闸。此时,发生故障的两端的负荷开关因没有电压的支持而分开,使重合器再次重合。为顺利完成对故障进行隔离的工作,使用的负荷开关都设定了一定的限制时间,一旦出现馈线故障,负荷开关的延时受限制时间的控制就会自动闭锁,达到安全的隔离故障段,此时,将电压加时限上的重合器合闸与开关进行连接,便可恢复电路的正常运转。
6、配电自动化
同调度自动化相比,配电自动化的规模较小。配电自动化是一项集合了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设备管理等方面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配电自动化的目的是改进电能质量、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以实现经济运行的目标。
当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在配电自动化中已有了多年的运行经验,并逐步向大规模地形显示、光纤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实用化技术方面纵深性发展。我国的配电自动化主要使用了三种基本功能模式,即就地控制的馈线自动化、集中监控模式的配电自动化和集中监控模式的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国多采用了后两种模式,并使用了分布式总体结构,将主站和子站通过网络进行联在一起,从而形成统一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结束语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电气自动化技术是朝着智能化、高速化、高效化、一体化以及操作透明化方向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在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大大拓展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空间,也更新了电气自动化调节系统的指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将完成机组运行监控维护的高效处理,降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能源消耗量,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整体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楚力.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2(09).
[2]解乃嘉.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1(33).
[3]沈鉴.论电气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5(12):156-157.
[4]董娜,李函霖.电气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1,11(0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