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积累古今异义字、通假字等文言知识。
2.初步培养文言语感,厘清文章思路。
3.能够说出文章描写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在描写中寄托的情感。
【学习重点】
诵读、品读、积累。
【学习难点】
学生给课文加注,自主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师:到新沂来,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山、湖、镇”:马陵山,重峦叠嶂,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让人神清气爽;骆马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映,渔舟点点,让人心旷神怡;窑湾古镇,店铺林立,古色古香,鳞次栉比,连亘四五里,酒肆飘香,古槐耸立,让人浮想联翩……“山、湖、镇”真是人间仙境。自然界中还有一种人间仙境,但是是虚幻的,那就是——海市蜃楼。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边看投影,边解说):蜃景不仅会出现在海面、江面、沙漠和干枯的草原,还会出现在山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就是蒲松龄根据别人的叙述写下来的山中蜃景。(屏显课题、作者)
二、强化学法,理解文意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现在,我们来落实一下。
(卡片,提读,分组读,最后跟教师读,注意拼音。具体注音略)
师:课前,老师还请同学们给课文加“注”,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学生说古义,教师说今义,要求学生课后整理在《初中文言知识大全》上)
(屏显:学会积累。具体字词略)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注”,联系上下文说出每句话的意思呢?请每组1号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补充。
(屏显示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明确:①邑:县,指淄川;②然:然而,但是;③恒:经常。句意为:“奂山山市,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是经常好多年看不到一次。”)
师:这里的“见”也可以理解为通“现”。
(检查自学情况,同时指导断句。让学生先读一遍,再说出句子的意思。句子略)
三、指导朗读,深化理解
1.请各组组长指定一位学生在组内读课文。要求做到轻声、流畅、读出节奏。本组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纠正其没有读准的句子。
2.提读课文。要求做到响亮、流畅、读准节奏。
3.赛读。
4.挑战朗读。(句子略)
四、品析课文,学习写法
师:本文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的,写得生动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请说说你读到的画面。
(示例:我读到的画面是 孤塔 ,文中是这样写的: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师:一共读到几个画面?
(明确:孤塔、宫殿、城郭、危楼)
师:阅读提示说,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异的画面。那么,你读出“奇异”了吗?(板书:奇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师提示:从蜃景的变化和描写的语言上进行思考)
生:变幻莫测。
(师板书“变幻莫测”)
师:作者是怎样突出这种变幻莫测的?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请大家找一找,看谁找得全。
(屏显: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明确: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写出了山市的变幻莫测,也写出了山市从开始到消失的过程)
生:山市本是虚幻的,可是给人的感觉又仿佛是真实的,所以,它的奇异还表现在虽虚犹实上。
(师板书“虽虚犹实”)
师:作者描写山市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先自己在课文中画出,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明确:用了许多四字美词,如“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
五、课堂总结,提炼学法
(屏显“注、顺、读、品、背、积”文言文六字学法,并解说,重点强调“品”)
六、阅读提升,写作训练
选择“山、湖、镇”之一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要求文通字顺,尽可能多地使用四字美词。
【教学反思】
1.注重学法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那么,文言文教学应当如何体现这一精神呢?
在本课的教学中,从预习到文本教学,我都渗透了学法指导,并通过总结提炼,让学生对“注、顺、读、品、背、积”这一文言文六字学法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假以时日坚持训练,他们即可做到“不需要教”。
但是,本堂课由于过于看重学法展示,照顾的面太宽,导致各环节挖掘不深,给人浅尝辄止之感,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比如对学生预习中的“注”和“顺”的检查,如能通过学生问疑的方式进行,效果会好得多。
2.加强朗读训练。
对于初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而言,读准字音和节奏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做到朱熹所说的“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从而达到“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的境地。本堂课上,学生的朗读比较充分,有个人读、齐读、默读、轻声读、赛读等,我还安排了去标点朗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本堂课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上做得不够。比如对山市变化的层次性、观者的情绪变化等,没能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以体悟。
3.关照课外阅读。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达到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所以,我在课前印发了4段有关海市蜃楼的阅读材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他们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必要的知识铺垫。由于学生课前了解了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条件、可能出现的地点等,所以,教学活动开展得比较顺畅。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邱集中学)
1.能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积累古今异义字、通假字等文言知识。
2.初步培养文言语感,厘清文章思路。
3.能够说出文章描写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在描写中寄托的情感。
【学习重点】
诵读、品读、积累。
【学习难点】
学生给课文加注,自主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师:到新沂来,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山、湖、镇”:马陵山,重峦叠嶂,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让人神清气爽;骆马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映,渔舟点点,让人心旷神怡;窑湾古镇,店铺林立,古色古香,鳞次栉比,连亘四五里,酒肆飘香,古槐耸立,让人浮想联翩……“山、湖、镇”真是人间仙境。自然界中还有一种人间仙境,但是是虚幻的,那就是——海市蜃楼。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边看投影,边解说):蜃景不仅会出现在海面、江面、沙漠和干枯的草原,还会出现在山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就是蒲松龄根据别人的叙述写下来的山中蜃景。(屏显课题、作者)
二、强化学法,理解文意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现在,我们来落实一下。
(卡片,提读,分组读,最后跟教师读,注意拼音。具体注音略)
师:课前,老师还请同学们给课文加“注”,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学生说古义,教师说今义,要求学生课后整理在《初中文言知识大全》上)
(屏显:学会积累。具体字词略)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注”,联系上下文说出每句话的意思呢?请每组1号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补充。
(屏显示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明确:①邑:县,指淄川;②然:然而,但是;③恒:经常。句意为:“奂山山市,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是经常好多年看不到一次。”)
师:这里的“见”也可以理解为通“现”。
(检查自学情况,同时指导断句。让学生先读一遍,再说出句子的意思。句子略)
三、指导朗读,深化理解
1.请各组组长指定一位学生在组内读课文。要求做到轻声、流畅、读出节奏。本组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纠正其没有读准的句子。
2.提读课文。要求做到响亮、流畅、读准节奏。
3.赛读。
4.挑战朗读。(句子略)
四、品析课文,学习写法
师:本文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的,写得生动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请说说你读到的画面。
(示例:我读到的画面是 孤塔 ,文中是这样写的: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师:一共读到几个画面?
(明确:孤塔、宫殿、城郭、危楼)
师:阅读提示说,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异的画面。那么,你读出“奇异”了吗?(板书:奇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师提示:从蜃景的变化和描写的语言上进行思考)
生:变幻莫测。
(师板书“变幻莫测”)
师:作者是怎样突出这种变幻莫测的?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请大家找一找,看谁找得全。
(屏显: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明确: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写出了山市的变幻莫测,也写出了山市从开始到消失的过程)
生:山市本是虚幻的,可是给人的感觉又仿佛是真实的,所以,它的奇异还表现在虽虚犹实上。
(师板书“虽虚犹实”)
师:作者描写山市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先自己在课文中画出,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明确:用了许多四字美词,如“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
五、课堂总结,提炼学法
(屏显“注、顺、读、品、背、积”文言文六字学法,并解说,重点强调“品”)
六、阅读提升,写作训练
选择“山、湖、镇”之一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要求文通字顺,尽可能多地使用四字美词。
【教学反思】
1.注重学法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那么,文言文教学应当如何体现这一精神呢?
在本课的教学中,从预习到文本教学,我都渗透了学法指导,并通过总结提炼,让学生对“注、顺、读、品、背、积”这一文言文六字学法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假以时日坚持训练,他们即可做到“不需要教”。
但是,本堂课由于过于看重学法展示,照顾的面太宽,导致各环节挖掘不深,给人浅尝辄止之感,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比如对学生预习中的“注”和“顺”的检查,如能通过学生问疑的方式进行,效果会好得多。
2.加强朗读训练。
对于初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而言,读准字音和节奏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做到朱熹所说的“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从而达到“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的境地。本堂课上,学生的朗读比较充分,有个人读、齐读、默读、轻声读、赛读等,我还安排了去标点朗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本堂课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上做得不够。比如对山市变化的层次性、观者的情绪变化等,没能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以体悟。
3.关照课外阅读。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达到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所以,我在课前印发了4段有关海市蜃楼的阅读材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他们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必要的知识铺垫。由于学生课前了解了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条件、可能出现的地点等,所以,教学活动开展得比较顺畅。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邱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