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是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强国、工业强市、特色兴校、提升服务当地经济建设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国家级、省級示范性高职院校成功发展的经验之谈。我院要想做好此项工作,提升自身在当地党政领导、企业群体、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有为”中达到“有位”,则必须遵循“对接产业、服务企业、发展专业;政府调控、学校主体、依托企业;节约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平等守信、互利共赢、运行高效”等原则,贯彻“三融合”、“四整合”、“五结合”的理念,按照“订单式、校企联办式、产学研式、校中厂式”等模式,采取“对接企业抓教研教改、共建生产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措施,来实现“合作对象的名优化、合作模式的新型化、合作领域的纵深化”,并进而实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优质化。
【关键词】地方职院;校企合作;模式;服务能力提升;思考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高技能人才,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回过头来审视10多年来的高职教育,我们发现除部分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的社会名声较好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办学质量还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其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能力不强,没有很好地解决当前企业和各地工业园区企业新一轮“用工荒”的矛盾,没有满足学生家长花巨资送子女读书而达到精准扶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与需求,导致当地党政领导、企业厂长、学生家长等人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高,也导致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很难科学持续正常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政府或股东投入不足、办学设施不够、专业建设不力、管理手段滞后等因素以外,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校企深度合作不够,教学内容与生产(市场)脱节,教不致用,产销不对路。因此,高职院校、特别是我院这些地方职业院校要想人们对自己刮目相看,要想在创“双一流(院校、学科)”和“卓越校”工作中有所建树,在“有为”中实现“有位”,必须在鼎力解决其他不足的同时,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寻求校企合作最佳办学模式,深度做好校企合作工作。
一、要准确把握校企合作的相关涵义与特征
1.校企合作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学校和企业主动参与、主动对接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能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学校与企业的人力信息资源共享,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能让学校和企业分别节约办学、生产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2.校企合作的特点是校企联动,双向参与,工学结合,顶岗实践。
3.校企合作的优点是能够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无缝对接。
4.校企合作的亮点是学校能量身定做企业所需人才,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具有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能有效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高端高技能人才。
二、要认清地方职院特别是我院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
包括我院在内的地方职业院校与省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与当地强势企业合作已搞了多年,并在产教结合、合作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综观目前的校企合作,确得还很不近人意,好多还停留在“一纸协议”上,深度地紧密型的合作力度还不够。具体来说,一是校企合作的政策缺位,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已有的合作关系合作深度不够,责任主体不明,相关处室、系部的主动性不强,依赖、推诿心理作祟,校企双方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效率不高;三是职业教育对产业的作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地方职院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对接产业发展培育人才做得不够,办学理念还停留在“全日制、全学校制、全课堂制”的思维定式上;四是政府的牵线搭桥作用发挥不够,在“教、学、做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构架上组织开展活动不多。
三、当前校企合作的理想机制与合作内容
1.理想的校企合作应该是综合考虑市长(县长等行政首脑)、厂长、校长(系主任)、家长(望子成龙,学到一技之长)的各自职责与利益,实现官(政府)、产(企业)、学(学校)共同参与、各负其责、资源共享、互利多赢的一种长效机制。这种机制应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以产业、行业为主导,以学校、企业为主体,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以人才培养、服务企业为目标。
2.回顾总结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与体会,校企合作的内容应该从单纯的人才输出拓展到校企共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与教材、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渐形成“交互融通”的合作环境。具体来说,大致在以下四种:①人才培养合作。学院为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向企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较高技能的人才;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外实训场所,为培养人才提供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与生产、与就业同步。②科研技术合作。企业和学院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申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课题和产学研项目,实现双方人员共同进步与提高;共同进行技术改造与攻关,改进企业生产工艺与管理流程,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③队伍建设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教师锻炼场所和方便条件,为学院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学院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为企业职工及社会劳动力实现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④信息交流合作。企业为学院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学院为企业提供学术科研信息和理论咨询与指导。
四、我院做好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服务当地经济建设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1.对接产业、服务企业、发展专业的原则
我们地方职院做好校企深度合作工作,必经着重发展与当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比如益阳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就是“装备制造、食品工业、棉麻纺织、金属治炼、建材、生物医药、黑茶、芦笋、竹木加工、船舶、电子信息、服务外包、汽车零配件、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益阳职院就必须与之有效对接,淘汰一些近年来连续招生不好的冷门专业,兴办“船舶制造、焊接技术、工业机器人使用与维护、汽车教练员(大货大客驾驶员)、汽车定损与评估、水产养殖与粮油检测、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近年来,四川工程职院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里;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思路,与省内100家大企业集团、10个重点产业园区实现了“产学对接”。近5年,中国二重、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攀钢集团、三一重工集团等企业接收了6500余名该校毕业生。德阳市市长陈新有说:“如果没有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德阳的工业经济,特别是重装基地建设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发展。” 2.政府调控、学校主体、依托企业的原则
地方政府是校企合作的引导者和调控者,要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行政资源,对校企合作的组织和良性运行提供支持。如益阳市為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服务外包,近两年就在法规支持、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市直部门联席会议协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给入园企业和我院这个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训学校开展工作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我院与湘运益阳集团、奥士康益阳集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也切合实际,做得非常出色。另四川省绵阳市市长林书成曾说,如果高职院校能够以一个专业带动地方一个支柱产业,需多少钱政府都可以支持。山东枣庄市委书记陈伟对枣庄职院努力把更多学生留在当地就业发展,为当地加快产业升级发挥作用的做法予以高评。此外,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人才培养和培训,所以高职院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行业企业是合作的依托。
3.节约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的原则
建设“两型”社会和资源的有限性及循环利用性均要求校企合作双方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合理机制。要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享合作成果。校企之间,要通过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培训企业员工、校企之间专家互兼互聘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4.平等守信、互利共羸、运行高效的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自愿加入校企合作联盟,要以诚实守信、互利共羸为合作基础,以“引领、协调、沟通、共享、服务”为工作重心,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契约为保证,以项目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发挥规模效应,打造合作品牌,实现“抱团发展”。
五、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应贯彻的理念
1.要以“三融合”为目标开展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即以精神层面的融合为核心,以物质层面融合为基础,以活动层面的融合为延伸,搭建企业员工与学校互动学习平台。
2.要以“四整合”为环节抓好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即观念整合、文化整合、资源整合和流程整合。首先,观念整合需要形成共识;其次,要进行资源整合;再次是要进行流程整合,形成固定的运作模式,而文化整合中校企双方均应明确两者要以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为共同目标。
3.要以“五结合”为要素制定校企合作具体方案,即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制定与企业生产流程结合、教学计划制定与企业技术特点结合、课程建设与企业核心产品结合、校本教材开发与企业员工培训内容结合、学生多元评价改革与企业劳动报酬制度结合。也就是说,要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培养标准,共同考核实施结果,实现真正的共赢、共享、合作。
六、目前我们地方职院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与理想发展方向
1.经实践检验后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订单”式,这种模式是指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
第二种是“校企联办”式,这种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第三种是“产学研”式,这种模式是指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第四种是校中厂、厂中班式,这种模式是企业在学校办工厂,搞生产,与学生教学、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产品加工“一条龙”相结合。如我院与益阳伟欣模具厂在校园内的仿真实训和实打实的模具产品合作生产;我院合作办学单位衡阳技师学院引进本地企业南岳电控公司到校园内生产油泵油嘴、富士康公司到校园内开设LED和机械产品两条生产线、衡阳探矿到校园开设卡瓦座生产线、衡天九五公司到校园开设铝杆锭子生产线等,就是这一模式的范例。
2.目前校企深度合作的理想发展方向
(1)合作对象“名优化”——即与当地企业强势企业及省内外各优势企业合作办学。比如上述的——衡阳技师学院与特变电工、南岳电控、中联重科、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中国南车等80多家代表现代产业发展主流方向和技术前沿的知名企业的合作,极大地提升了该院办学的社会形象和毕业生的就业档次。
(2)合作模式“新型化”——即改变过去的单纯人才输送模式,共同选建定向班,创造“校企联培”、“进出口一致”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明确的新模式。如我院近年开办的“比亚迪班、湘运集团班、太阳鸟游艇班、创博龙智班、岳阳海纳软件班、奥士康班”等以企业命名的定向班,形成了校企联动、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局面。
(3)合作领域“纵深化”——即开设“校中厂”实训新模式,企业在学校捐建车间与设备,派遣技师与专家入校从事教学与实训指导,实行实地生产加工产品。此外,广汽菲亚特、三一重工等10多企业在衡阳技师学院设立100多万奖学金,企业出资选派该院4名教师、4名学生赴日本爱普生公司总部学习考察,然后派出人员回校后在该院执教,毕业生在爱普生公司零距离上岗就业等做法,均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典型案例。
七、我院做好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服务当地经济建设能力的几点措施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说,职业教育的生命,不仅在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有效、高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精神和鲁副部长的指示,职业院校都应做好校企合作工作。而我们地方职院要扎实做好这项工作,除了在“依存度”和“地域性”上下功夫,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协调以外,更要“主动找食”,联系企业,扎实做好自身的各项工作。
1.要切实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领导
包括我院在内的地方职院应成立由院领导、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各系部、继续教育部(培训中心)、科研与产业开发处、财务处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各系部成立系校企合作工作组。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各系部的校企合作工作组,要走出校门,深入企业,根据自身师资、技术、专业优势,寻求合作对象。之后要把校企合作工作抓细抓实,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按照每一个专业都要与一家以上对口企业合作办学的要求,按专业或专业群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落实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与设置、人才目标定位、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工作。各系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系部校企合作整体规划,分管教学工作的系副主任要明确职责,具体负责;要明确专业教研室主任所负责的每一个开办专业阶段性的目标任务,确定具体的工作进程及步骤。要定期召开包括企业负责人、工程师在内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管理、“双师型”教师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
【关键词】地方职院;校企合作;模式;服务能力提升;思考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高技能人才,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回过头来审视10多年来的高职教育,我们发现除部分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的社会名声较好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办学质量还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其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能力不强,没有很好地解决当前企业和各地工业园区企业新一轮“用工荒”的矛盾,没有满足学生家长花巨资送子女读书而达到精准扶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与需求,导致当地党政领导、企业厂长、学生家长等人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高,也导致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很难科学持续正常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政府或股东投入不足、办学设施不够、专业建设不力、管理手段滞后等因素以外,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校企深度合作不够,教学内容与生产(市场)脱节,教不致用,产销不对路。因此,高职院校、特别是我院这些地方职业院校要想人们对自己刮目相看,要想在创“双一流(院校、学科)”和“卓越校”工作中有所建树,在“有为”中实现“有位”,必须在鼎力解决其他不足的同时,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寻求校企合作最佳办学模式,深度做好校企合作工作。
一、要准确把握校企合作的相关涵义与特征
1.校企合作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学校和企业主动参与、主动对接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能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学校与企业的人力信息资源共享,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能让学校和企业分别节约办学、生产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2.校企合作的特点是校企联动,双向参与,工学结合,顶岗实践。
3.校企合作的优点是能够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无缝对接。
4.校企合作的亮点是学校能量身定做企业所需人才,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具有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能有效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高端高技能人才。
二、要认清地方职院特别是我院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
包括我院在内的地方职业院校与省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与当地强势企业合作已搞了多年,并在产教结合、合作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综观目前的校企合作,确得还很不近人意,好多还停留在“一纸协议”上,深度地紧密型的合作力度还不够。具体来说,一是校企合作的政策缺位,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已有的合作关系合作深度不够,责任主体不明,相关处室、系部的主动性不强,依赖、推诿心理作祟,校企双方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效率不高;三是职业教育对产业的作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地方职院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对接产业发展培育人才做得不够,办学理念还停留在“全日制、全学校制、全课堂制”的思维定式上;四是政府的牵线搭桥作用发挥不够,在“教、学、做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构架上组织开展活动不多。
三、当前校企合作的理想机制与合作内容
1.理想的校企合作应该是综合考虑市长(县长等行政首脑)、厂长、校长(系主任)、家长(望子成龙,学到一技之长)的各自职责与利益,实现官(政府)、产(企业)、学(学校)共同参与、各负其责、资源共享、互利多赢的一种长效机制。这种机制应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以产业、行业为主导,以学校、企业为主体,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以人才培养、服务企业为目标。
2.回顾总结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与体会,校企合作的内容应该从单纯的人才输出拓展到校企共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与教材、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渐形成“交互融通”的合作环境。具体来说,大致在以下四种:①人才培养合作。学院为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向企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较高技能的人才;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外实训场所,为培养人才提供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与生产、与就业同步。②科研技术合作。企业和学院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申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课题和产学研项目,实现双方人员共同进步与提高;共同进行技术改造与攻关,改进企业生产工艺与管理流程,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③队伍建设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教师锻炼场所和方便条件,为学院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学院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为企业职工及社会劳动力实现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④信息交流合作。企业为学院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学院为企业提供学术科研信息和理论咨询与指导。
四、我院做好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服务当地经济建设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1.对接产业、服务企业、发展专业的原则
我们地方职院做好校企深度合作工作,必经着重发展与当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比如益阳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就是“装备制造、食品工业、棉麻纺织、金属治炼、建材、生物医药、黑茶、芦笋、竹木加工、船舶、电子信息、服务外包、汽车零配件、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益阳职院就必须与之有效对接,淘汰一些近年来连续招生不好的冷门专业,兴办“船舶制造、焊接技术、工业机器人使用与维护、汽车教练员(大货大客驾驶员)、汽车定损与评估、水产养殖与粮油检测、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近年来,四川工程职院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里;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思路,与省内100家大企业集团、10个重点产业园区实现了“产学对接”。近5年,中国二重、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攀钢集团、三一重工集团等企业接收了6500余名该校毕业生。德阳市市长陈新有说:“如果没有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德阳的工业经济,特别是重装基地建设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发展。” 2.政府调控、学校主体、依托企业的原则
地方政府是校企合作的引导者和调控者,要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行政资源,对校企合作的组织和良性运行提供支持。如益阳市為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服务外包,近两年就在法规支持、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市直部门联席会议协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给入园企业和我院这个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训学校开展工作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我院与湘运益阳集团、奥士康益阳集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也切合实际,做得非常出色。另四川省绵阳市市长林书成曾说,如果高职院校能够以一个专业带动地方一个支柱产业,需多少钱政府都可以支持。山东枣庄市委书记陈伟对枣庄职院努力把更多学生留在当地就业发展,为当地加快产业升级发挥作用的做法予以高评。此外,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人才培养和培训,所以高职院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行业企业是合作的依托。
3.节约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的原则
建设“两型”社会和资源的有限性及循环利用性均要求校企合作双方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合理机制。要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享合作成果。校企之间,要通过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培训企业员工、校企之间专家互兼互聘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4.平等守信、互利共羸、运行高效的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自愿加入校企合作联盟,要以诚实守信、互利共羸为合作基础,以“引领、协调、沟通、共享、服务”为工作重心,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契约为保证,以项目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发挥规模效应,打造合作品牌,实现“抱团发展”。
五、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应贯彻的理念
1.要以“三融合”为目标开展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即以精神层面的融合为核心,以物质层面融合为基础,以活动层面的融合为延伸,搭建企业员工与学校互动学习平台。
2.要以“四整合”为环节抓好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即观念整合、文化整合、资源整合和流程整合。首先,观念整合需要形成共识;其次,要进行资源整合;再次是要进行流程整合,形成固定的运作模式,而文化整合中校企双方均应明确两者要以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为共同目标。
3.要以“五结合”为要素制定校企合作具体方案,即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制定与企业生产流程结合、教学计划制定与企业技术特点结合、课程建设与企业核心产品结合、校本教材开发与企业员工培训内容结合、学生多元评价改革与企业劳动报酬制度结合。也就是说,要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培养标准,共同考核实施结果,实现真正的共赢、共享、合作。
六、目前我们地方职院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与理想发展方向
1.经实践检验后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订单”式,这种模式是指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
第二种是“校企联办”式,这种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第三种是“产学研”式,这种模式是指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第四种是校中厂、厂中班式,这种模式是企业在学校办工厂,搞生产,与学生教学、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产品加工“一条龙”相结合。如我院与益阳伟欣模具厂在校园内的仿真实训和实打实的模具产品合作生产;我院合作办学单位衡阳技师学院引进本地企业南岳电控公司到校园内生产油泵油嘴、富士康公司到校园内开设LED和机械产品两条生产线、衡阳探矿到校园开设卡瓦座生产线、衡天九五公司到校园开设铝杆锭子生产线等,就是这一模式的范例。
2.目前校企深度合作的理想发展方向
(1)合作对象“名优化”——即与当地企业强势企业及省内外各优势企业合作办学。比如上述的——衡阳技师学院与特变电工、南岳电控、中联重科、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中国南车等80多家代表现代产业发展主流方向和技术前沿的知名企业的合作,极大地提升了该院办学的社会形象和毕业生的就业档次。
(2)合作模式“新型化”——即改变过去的单纯人才输送模式,共同选建定向班,创造“校企联培”、“进出口一致”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明确的新模式。如我院近年开办的“比亚迪班、湘运集团班、太阳鸟游艇班、创博龙智班、岳阳海纳软件班、奥士康班”等以企业命名的定向班,形成了校企联动、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局面。
(3)合作领域“纵深化”——即开设“校中厂”实训新模式,企业在学校捐建车间与设备,派遣技师与专家入校从事教学与实训指导,实行实地生产加工产品。此外,广汽菲亚特、三一重工等10多企业在衡阳技师学院设立100多万奖学金,企业出资选派该院4名教师、4名学生赴日本爱普生公司总部学习考察,然后派出人员回校后在该院执教,毕业生在爱普生公司零距离上岗就业等做法,均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典型案例。
七、我院做好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服务当地经济建设能力的几点措施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说,职业教育的生命,不仅在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有效、高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精神和鲁副部长的指示,职业院校都应做好校企合作工作。而我们地方职院要扎实做好这项工作,除了在“依存度”和“地域性”上下功夫,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协调以外,更要“主动找食”,联系企业,扎实做好自身的各项工作。
1.要切实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领导
包括我院在内的地方职院应成立由院领导、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各系部、继续教育部(培训中心)、科研与产业开发处、财务处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各系部成立系校企合作工作组。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各系部的校企合作工作组,要走出校门,深入企业,根据自身师资、技术、专业优势,寻求合作对象。之后要把校企合作工作抓细抓实,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按照每一个专业都要与一家以上对口企业合作办学的要求,按专业或专业群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落实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与设置、人才目标定位、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工作。各系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系部校企合作整体规划,分管教学工作的系副主任要明确职责,具体负责;要明确专业教研室主任所负责的每一个开办专业阶段性的目标任务,确定具体的工作进程及步骤。要定期召开包括企业负责人、工程师在内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管理、“双师型”教师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