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该书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晋20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搜辑梳理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笔记,按毛泽东的读书类别分成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并结合毛泽东对每本书的创造性运用情况做客观解读。书中生动翔实地解析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理念,梳理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源泉和发展轨迹,呈现了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如何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党和国家的决策及治理上。
  首先,该书对研究毛泽东思想,对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把毛泽东读书与中国革命的成功打通了写,通过阅读该书,我们能够了解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他的许多重大决策和他读的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比如,毛泽东临终前,身体已经虚弱得拿不动书了,但还是坚持让工作人员拿着书给他看。可见中国革命之所以获得成功,与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认真读书、学以致用有重要关系。本书对研究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战略思想、文学历史思想等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翔实的史料。
  其次,该书通过全面呈现“书斋里的毛泽东”形象,对我们如何把当下已经兴起的全民阅读引向深入,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也很有帮助。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全国每年有3000多场比较有重大影响的全民阅读活动。如何把全民阅读引向深入,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很多方法。因为这本书讲毛泽东读书,也把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而读书,怎么科学有效地读书等问题都涉及、解答了。我们知道,在众多的中国经典中,谈得最多的,几乎都与读书有关。比如《论语》里的“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都是谈论读书的。古代通俗读物《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几乎也都是谈读书的。而到了宋代,朱熹和他的老师程颐就把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而读书,怎么科学读书做了深入研究。历史上第一部最早談读书的专著是朱熹写的。在《朱子语类》中,有两卷专门谈读书,即《读书法上》《读书法下》。朱熹在《读书法上》开宗明义地说,知识来源于实践,但一个人经历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事事都经历,所以要读书。读书,就是把前人经过实践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而通过阅读《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我们可以了解到伟人是怎么读书,是如何把书中的智慧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所以《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这本书,对于我们怎么把全民阅读引向深入,是有积极意义的。
  再次,这本书在三方面是下了功夫的:第一,精选了毛泽东做笔记的重要的原文。因为毛泽东读过的书很多,作者精选了有价值、经典的放在前面。第二,毛泽东是怎么评价书本的,有的书毛泽东评点了多次,从中可以学到毛泽东的读书方法。第三,本书的精讲部分把毛泽东读书的要旨和背景都介绍清楚了。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此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真正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跟读书联系起来。我们国家有13亿多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总量不小,但是除以13亿多人口,我们的绝大部分资源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所以中国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是用知识来武装的人。通过读书使中国人的素质提高,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可靠的基础。在大数据时代,许多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解析了。这个时候如果不认真读书,就容易被眼下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但是如果认真读书了,就可以在思考中多一点定力。
  最后,通过阅读《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我们可以知道,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到底看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书的,这些书跟他的工作有什么关系。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世界局势,结合种种他认为值得关注的方面去读书,通过阅读和批注,呈现出了远比原书高明得多的见解,而这才是真正把书读透了,读明白了。在读书方面,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读书当成生活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怎么读书,读什么书,读书以后怎么用书里的知识来指导自己成长,学以致用。这才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1955年,法国思想家巴塔耶(1897—1962)受著名的斯基拉(Skira)出版社的负责人之邀,多次前往位于法国东南部地区的拉斯科洞窟进行实地考察,并以艺术评论的形式为这本画册配以文字。这座洞窟于1940年被发现,几个孩童在探险游戏时的意外闯入却轰动了欧洲乃至全球考古界,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两万至一万七千年前由旧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绘制的壁画,其规模之宏大、画作之精良、保存之完好让所有人惊叹,而巴塔耶
期刊
文化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波及全球的研究思潮,是有着现实关切和人文关怀的知识学术实践,是政治热情在笔尖的跳动。文化研究学者从来都不只满足于知识的生产,而是力图通过知识来参与现实,激活危机诉求,进而改变世界。本次图书盘点主要从重要理论家及其研究动态介绍和热点话题聚焦两方面展开,并试图在盘点年度新书的同时,勾勒出大陆文化研究的研究动态。  一、重要理论家及其著作介绍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是有巨大影响力的
期刊
当时代的滚滚河流奔入历史的汪洋,一切盛大、喧哗、伟岸都与卑微、孱弱、低迷一同归为沉寂的芥子,不值一顾。恰是那些紧紧扒附在褶皱中的细枝末节、耿耿难言却历历在目的俗常人生得以存在,成了粗粝的珠玉,刺痛也温暖我们的生活。葛亮用一部《戏年》(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勾勒出了这最为俗常的人间烟火,让它们绚烂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无声,却恍如大吕黄钟。  葛亮从不躲在自己舒适的文字港湾里“成一统”,他不停转化
期刊
在当代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无聊业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网络、报纸或者公众号上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无数人的围观疯传和七嘴八舌。这种“过度关注”,与其说是人们公民意识猛然觉醒后的积极参与,不如说是为了打发无聊而产生的不自觉的逃避自我的行为。面对这种日益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相关理论研究却显得十分滞后,研究无聊的著作和论
期刊
一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译介事业繁花似锦的年代,这其中,“四大译丛”的密集出版,构成了那个年代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之一。这“四大译丛”分别是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总共出版50部,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甘阳主编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以及王春元、钱中文主编的“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其中金观涛和甘扬主编的两套丛书覆盖面很大,涉及西方哲学、思想史、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控制理论、
期刊
彼得森的《创造乡村音乐:本真性之制造》是美国文化社会学的代表性著作。而越过学科体制的藩篱,这本书也属于20世纪以来文化工业研究的一部分,只是与中国学术界所熟悉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和美国文化研究相比,彼得森无论在问题意识、理论假设,还是在研究路径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他没有叩问文化/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权力与支配问题也较少批判,并把对所有制、意识形态或文化霸权的关注转移到对文化工业自身的组
期刊
在轰轰烈烈的百年新诗庆典热潮中,2017年度的新诗研究收获了近50部著作,与2016年度基本持平。相较于各类眼花缭乱的纪念活动、层出不穷的新诗选本而言,著作保持了沉稳严谨的学术品格,没有因“百年”情结的挤压而出现应景式井喷,相关成果在史料整理、诗学比较、诗歌评论、诗史研究等方面均有突破,特别是围绕诗人访谈、文本细读、个人化史述、诗学派别等生发出诸多学术增长点。置身百年新诗的节点,研究者普遍表达了检
期刊
《悲剧的文化解析(上卷)》是刘东教授在比较美学领域的最新力作,主要探讨的是希腊悲剧的成因问题。虽然论述的是时空遥远的古希腊,但全书读来却丝毫没有外国文学研究中常见的那种论说他人家事的隔膜感和冷漠感,相反,从整体设问到细节论证,处处可见自家文化的关切和对照,令中国读者心有戚戚。更为难能可贵的,也恰是凭借着独特的跨文化立场与比较美学的分析眼光,刘东对希腊悲剧给出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等西方大
期刊
宗白华在晚年时曾寄语:“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不能脱离‘看’和‘听’。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特别注意研究我们自己民族的极其丰富的美学遗产。”[1]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写道:“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2]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没有
期刊
“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1]———《戏年》中的几部中篇小说,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我”生命中出现又消失的那些人,他们的戏剧人生和悲喜命运。繁华复凋落的人生如戏,而那些戏中人与“我”的真实生活交缠,并和“我”所看的电影一起,影响“我”的成长,给“我”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感受。葛亮是小说作者,也像一个手持镜头的人,细心地用镜头记录眼前的流转人生。  如同人往往是电影镜头所追踪的中心,《戏年》中的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