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酒馆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we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嘈杂的北三市场里,有个如意酒馆。来这里喝酒的,大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穷。穷,且好喝两口,上这里便是最佳之选了。
  北三市场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果菜肉蛋的价格往往比别的地方便宜些。以至于从这里搬走的老住户,那些喜欢买便宜货的老太太们,对这一带仍有无限的依恋。有人甚至揣着可以免费乘车的老年卡,坐公共汽车杀回来,赶北三市场的早市,图着买点儿便宜的果菜,落一个心理平衡。
  且说这如意酒馆,一到掌灯时分就开始生意兴隆。这里是穷人的酒吧。没有幽幽灯光,淡淡音乐。白炽灯就那么无遮无拦,刺眼睛地亮着,门外那个油腻腻的酒幌子噼噼啪啪地响着,在晚风里招摇。
  “咚!咚!咚!”一种单调的声音由远而近地响过来。霍老板一边擦着桌子一边听,知道是崔瘸子来了。
  崔瘸子每日必来,是这里的常客。来了必是半斤小烧,一碟油炸花生米,一碟红油猪耳朵。日久天长,霍老板摸透了他的口味,不用他吱声,只要他往尽里靠窗的“专座”上一坐,霍老板立马把这几样酒菜用木盘子送上去,不会有半点儿差池和耽搁。崔瘸子也绝不拖欠,立刻从兜里掏出一卷钱,有时单单是纸币,有时纸币里包着硬币。不多不少,正正好好要花的那个数,放在木盘里。彼此间仍沉默着,点点头,不说话,紧接着便各自忙各自的去。霍老板精心伺候着他的生意。崔瘸子则独酌独饮,他把这一顿酒喝得很漫长,好像要喝到地老天荒。花生米要一粒一粒细细地嚼。有时还从衣袋里掏出一袋绿葡萄干,一粒花生米配一粒葡萄干细细品赏。他说那是人间至味,美妙绝配。可谁也没有去尝试过,没那工夫,也没那心思。
  穆得水是青灰着脸色进来的。身上仿佛带着一阵灰雾,一股嗖嗖的冷风。
  霍老板急忙跟过来,赔着笑脸说:“穆师傅,今儿得闲?来点儿啥?”
  “一瓶玉泉方瓶,一碟红油肚丝。”穆得水瓮声瓮气地说。显然他心绪不好,酒菜还没端上来,先在桌子上歇了脑袋。
  酒菜很快上来了。在这里能点玉泉方瓶的主儿就是贵客了。
  “咦,我没要拍黄瓜。”老穆说。
  “这碟黄瓜是送的,送的。你没听人家说吗?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吃菜呢,讲究个荤素搭配,有滋有味。再说黄瓜是清心败火的,兴许对你好。”霍老板赔着笑脸说。他开这如意酒馆已经有些年头了。虽说是个老板,可也兼着伙计。其实是个夫妻店。老婆秀红在后厨,弄些熏酱炝拌,兼做店里的招牌菜:坛肉。那肉被切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带着肉皮被焖得油红锃亮,每块足有二寸见方,红酥酥、颤巍巍。坛子盖一揭,立刻有一股浓香钻进人的鼻子,窜上人的脑门子。配上一碗新蒸的米饭那么一吃,便可以称得上是酒足饭饱了。再找个角落眯上一小觉儿,便可达到人间至境,觉得人生幸福也不过如此,是一杯酒、一块肉、一碗饭的事。来小酒馆的人都不抑郁。虽然日子过得不宽裕,各有各的烦心事儿,可没有谁想着去跳楼去上吊。有一个人来喝闷酒或喝杯解馋酒的,有邀上三朋五友来这里喝便宜酒扯闲篇的。
  这如意酒馆虽然不上档次,可是被霍老板打理得有根儿有蔓儿。門口挂着不知从哪个旧货市场淘来的黑糊糊的木头楹联:“醉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那字是刻上去的,有的地方掉了角,脱了漆,给人一种沧桑古旧感。
  有好信儿的人问:“这是啥年月儿的东西?”
  他随口说:“是乾隆年间的。”
  他也就是那么一说,图个吉祥。乾隆有个隆字。哪个买卖人不盼望着生意兴隆?乾隆总比“道光”好吧?偏偏有个老外听风要来买。人家拿的可都是美金,给的价也不低。可霍老板愣是没卖,说,这是我们家祖传的东西,我还指望着它给撑门面哩。老外恋恋不舍,抱憾而去。
  霍老板因为兼着伙计,对来这里的常客都了如指掌,对他们的家事和心事也都门儿清。今天他一见穆师傅灰头土脸地进来,就知道他准是遇见糟心的事儿了。前些年工厂不景气,下了岗。四十多岁五十来岁,老不老小不小的,是个尴尬年龄。社会上称他们是“4050”人员。再年轻点儿哪儿都乐意要,再老点儿也就心安理得地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去了。偏偏这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热乎拉就把个工作整没了。搁在谁身上心里也会犯堵。
  “你咋知道我得清心败火?”穆师傅问。夹了一筷子黄瓜放进嘴里,“咔哧咔哧”地嚼,直嚼得翠汁横流。在工厂里,男人们都这么吃饭,吃饭出声儿,香,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雅,不像西餐桌上有那么多讲究。
  “看出来了,你印堂发黑,脸上有些煞气。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儿。”说话的是崔瘸子。他自称崔半仙。易经算命,巫医风水,啥都懂一些。还会书法和国画。当然不成家成腕儿,但在北三这一带也算小有名气。他的笔墨纸砚存一套在如意酒馆,喜欢在酒半酣耳方热时泼墨挥毫,这时候他写出的东西画出的东西都很有灵气。他就俨然是大家了似的。总是吹嘘写的字是贯了气的,让人能交好运。
  霍老板便逗他:“你这么能,自个儿咋没交好运哩?”
  崔瘸子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所以然。周围的酒客便是一阵哄笑。
  崔瘸子善画老虎和牡丹。老虎是百兽之王,仪态万方,美丽斑斓。牡丹是富贵之花,国色天香,吉祥如意。崔瘸子说,虎分上山虎和下山虎,事业精进之时要送上山虎。牡丹分初绽牡丹和盛开牡丹。初绽牡丹花期长,盼头也长,盛开牡丹江虽是大富大贵,却是离凋残不远了。所以他画初绽牡丹。酒酣耳热之时,他的字,他的画,便格外活泛,格外出彩儿。他带着三分醉意,一张接一张地画,谁看好了,当下便买。逢他高兴时仨瓜俩枣儿就能拿走,逢他不高兴,面红耳赤地跟人家计较。小胡同里的艺术家,没有大牌艺术家的才气,但有大牌艺术家的脾气。当年齐白石因为买画的人酬金不够,给人家画过半只虾、半条鱼,崔瘸子外号叫崔大驴,上来驴脾气,会给人家画半拉虎脑袋,一根虎尾巴。
  人家说:“光要根虎尾巴干啥?”
  他说:“别有眼不识金镶玉。虎尾巴底下藏根虎鞭哩,补肾壮阳!”   他给如意酒馆画的“墨宝”被霍老板请人裱了,挂在那只有六张桌的厅堂里。一幅是“花开富贵”,一幅是“虎啸山林”。特别是那虎,画得金睛闪闪,五色斑斓,啸傲山林,带着王者风范。这两幅画给小店增色不少,成了镇店之宝。
  平日,穆师傅并不宾服崔瘸子的胡咧咧,任他说得天花乱坠穆师傅是老虎推磨——不听他那一套。可今天有些不同。他心事重重地看了崔瘸子一眼,声音颤颤地问:“你看我能有啥不顺心的事儿呢?”此刻他的心情很复杂,盼望崔瘸子能说中,好为他指点迷津。又怕崔瘸子说中,说中了他是承认呢还是不承认呢?那是捅人心窝子扎人肺管子的事儿啊。
  崔瘸子眯起眼睛,慢悠悠地看了他一眼,拖着长声说:“我可是真说啦。”
  穆师傅闭上眼睛昂起头,一副英勇就义前的表情,煞是悲壮。
  崔瘸子念念有词:“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你面有煞气,你家娘子命犯桃花……”
  老穆似懂非懂:“啥叫命犯桃花?”
  “就是红杏出墙。”
  “啥叫红杏出墙?”
  “干脆,我跟你说通俗点儿吧。就是你老婆跟别人跑了。”
  “咣啷”,老穆手中的酒盅落在地上,碎了。他下意识地伸手要去捡。霍老板急忙拦住说:“没事儿,没事儿,岁岁(碎碎)平安,岁岁平安。听声响儿,图个吉利。”自己弯下腰,把那白瓷蓝花的碎片捡了。
  “多少钱?我赔。”老穆从兜里掏出一张“大团结”,拍在桌子上。
  霍老板把那钱又给他揣回去:“都是老主顾,这么说不就外道了吗?”
  老穆一脸正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都说,损坏东西要赔。”
  “你当你是解放军哪?我要跟你说这是乾隆年间的,你赔得起吗?”霍老板笑模悠悠地说。
  “你还真别跟我提什么乾隆年间。人家说,你门口的那两块木头联儿也不是乾隆年间的,是你硬在那儿忽悠。”
  “把外国人都忽悠来了,也算本事吧?你倒是忽悠一个给我看。——得,给你换一个盅儿接着喝,有啥不痛快的事儿接着唠。”
  “不用了。”老穆抓起酒瓶儿,对着瓶嘴直接■起来。本地人管这叫吹喇叭。喝啤酒喝豪迈了有这么■的,喝白酒,就有点儿太豪迈了。
  “喂,我说老穆,悠着点儿,悠着点儿。别喝倒了身子喝坏了胃,喝得老婆不跟着睡……”崔瘸子酒过三杯,正是来精气神儿的时候,没泼墨挥毫,就练嘴上功夫。
  老穆半瓶酒下肚,一张脸便涨涨地红:“我一个大老爷们儿,我、我……”显然老穆有话要说,却又欲说还休。不知为什么,竟憋屈出了眼泪。
  “怎么啦?说说看,说说看。备不住大伙儿能帮你。”崔瘸子心软,见不得人的眼泪,尤其是男人的眼泪。男人若到了掉眼泪的地步那得到啥份儿上?
  “哎——”老穆长长地叹息一声,好像京剧的叫板。原以为下面该是西皮流水了。霍老板和崔瘸子都聚精会神,等着他的下文,他却只是空叹一声,不说了。
  崔瘸子酒过三杯,正是神采飞扬、妙语如珠的时候,便说:“你知道男人的四大憋屈吗?——蹲小号(监狱),写材料,挖菜窖,戴綠帽。看把你憋屈成这样儿,你是占了哪一样哩?”
  老穆不吭气,一口气■尽了剩下的半瓶酒,脸就成了猪肝色。他三下两下扒拉光了那碟红油肚丝,咝咝哈哈地吸着气,站起来,往门口走去。
  门帘子一挑,老板娘秀红从后灶走出来,柔声慢语地说:“老穆大哥,就这么走了?不尝尝我刚出锅的坛肉?”那坛儿肉飘着浓香,溢着缕缕团团的热气。一时间,小酒馆里的空气变得温暖了许多。那诱人的分子像一个个小精灵在屋子里飞,东拽一把西拽一把地,特异的香味儿撩得人有些魂不守舍了。老穆回过头,看了一眼秀红,她那双湿润的、充满同情的眼睛正看着他。他觉得自己像一片大雪地,被融化成一池春水。他慢慢回转身,坐回原来的座位上,低声说:“来一坛儿。”所谓的坛儿,只不过是碗儿大的陶罐,带着盖子,是那种大肚小口儿的。坛儿肉在那里面酥香软嫩着,对于城市里的贫民来说,那就是人间至味。
  “我也来一坛儿,外加一碗米饭。”崔瘸子说。
  秀红给老穆也端来了米饭,还叮咛道:“别光喝空心酒儿,日久天长了会伤身子。”
  “哎。”老穆驯良而顺从,跟个小羊羔儿似的,一改先前的野气与阴郁。
  说实话,秀红才是如意酒馆的灵魂。这一带是平民商业区,家挨家的饭店酒馆,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这家酒馆开张,明天那家歇业。如意酒馆却红旗不倒,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一方面是霍老板不动声色地经营有方,一方面是秀红的魅力和味道。
  秀红也就是个一般人儿,不是什么天仙美女。乍一看有点儿胖,倒是圆乎乎儿地,透出女人的丰满。她爱笑,未说话时先是笑意盈盈地,这使她很有亲和力。再加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起作用,也许是气味、味道、心思,使她做的菜别具一种滋味儿,还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来喝酒的回头客潜意识里都想见见秀红。坐定后便有意无意往厨房瞄上一眼。她在屋里,酒客们的心情便阳光灿烂,插科打诨地也格外有兴致。她若没在,便有那么一点儿淡淡的失落,屋子里立马显得暗淡了许多。
  老穆嘴上不说,私下里觉得秀红是最能对他相知相解的人。其实他们之间并不多说什么,只要沐浴着秀红那温润的目光老穆的心里就会平和许多,宁静许多。
  崔瘸子嘴上不说,私下里觉得,秀红是他的灵感之源。当他半醉时分,在如意酒馆铺开纸笔,写字画画,若有秀红在旁边注视着,他的字和画便如有神助,格外出彩儿。霍老板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没有约定,大家都心照不宣,仿佛在共同遵守着一个秘密。
  此刻,老穆闷头儿吃他的那份儿米饭坛儿肉,米饭的香气坛儿肉的香味儿,混合在一起。老穆很享受地吃,很认真地吃,饭里菜里都有秀红的味道。
  秀红在他对面坐下来,久久地,默默地望着他。那目光纯净如水,像母亲,像姐姐,其间没有什么暧昧的东西。老穆只觉得自己的一颗心浸在那样的目光里,变得柔柔地,软软地,波波荡荡地。   “有啥话就说出来,别闷在心里,作病。”话是很平常的话,可从秀红嘴里说出来就仿佛有什么不一样了。穆得水一下子想哭,想伏到秀红那柔软的胸前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可他还是忍着,忍着,当着霍老板和崔瘸子的面儿,他拉不开这个脸儿。
  “是不是你媳妇她……”秀红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
  一下子触到了他心灵深处的隐痛,他把头伏在桌子上,半晌儿没再抬起来。
  “说,到底咋啦?我们能帮你吗?”秀红走过来,一只柔柔的手搭在他肩上。那一刻他觉得,肩塌了。心里有啥事儿都瞒不过这个精灵似的女人,她好像啥都知道,她那柔柔的,看似不经意地瞟来瞟去的目光能把什么都看透。
  “她们……跑啦,跟着那个做家具的南方人。”老穆觉得很没面子,可还是实话实说了。在秀红面前,他没法儿藏着掖着。
  “那咋办?去追,去追呀!”崔瘸子变得义愤填膺。
  “追回了人未必追回心,她是心散了。”
  “先前不是好好的嗎?那女人倒是不缺彩儿。”
  “从我一下了岗,她对我一天冷似一天。先是不收拾屋子不做饭,后来就整天不着家了。起早贪黑地扭秧歌,跳舞,比过日子都上心。三跳两跳跟别人跳到一块堆儿去了。唉,我一个大老爷们儿,说出来丢人,不说出来闷在心里又憋屈得慌……呜呜……”老穆的呜咽沉重而低沉。
  崔瘸子用他的拐杖“咚咚”地敲着地:“哭有啥用?找她去呀!”
  穆得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咋的?不知道地址?”
  “知道。”
  “那还磨蹭啥?还不快找去?”
  穆得水面带愧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这几年一直在打零工,又爱喝个小酒,抽个小烟啥的,每个月那几个钱儿,月月光。”
  “也不怪你媳妇跟别人跑,养不起了吧?女人这东西不是狗,是猫。谁家有吃食就上谁家去。”崔瘸子叹息一声,发着小市民的感慨。
  秀红听了这话很不顺耳,道:“哎,我说瘸子,怎么说话呢?我不是女人吗?”
  “你是你是,你是这天底下最特殊的女人,你是我心中最有人情味儿的女人。我说的那些女人,不包括你。”表面上听,瘸子好像在打圆场,可借着这么个机会,他把平日埋在心底想说又不敢说的话给抖搂出来了。
  都是男人,彼此之间的那点儿心思都明摆浮搁。霍老板心里话:“小样儿,你一撅尾巴我就知道你拉几个粪蛋儿。”嘴上却说:“你说得真对,我这个老婆啊,金不换。当年我最苦的时候她都不离不弃地跟着我,那叫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眼下在这条街上我们也得算小康了,跟别人不能比,咋也比你瘸子强。我这么估摸着,万一有一天我要了饭,打狗棍也赶不走她。”
  秀红道:“哎我说孙子哎,你这是夸我哪还是骂我哪?”
  霍老板道:“当然是夸你啦。不管遇到啥情况儿,你都不会有外心是吧?”
  穆得水心里忙忙乱乱,终于站起身来,说:“我走了。”
  “干啥去?”
  “找她去。”
  “你有钱吗?”
  “没啥钱。”穆得水说这话的时候忍不住低下头。
  霍老板动了恻隐之心,从收款的抽屉里拿出三百块钱递给穆得水:“这个你先拿去用。往后有呢就给我,没有呢就拉倒。”
  秀红从衣袋里掏出三百块钱,递到穆得水手里。那钱还带着秀红的体温呢,还有一点淡淡的汗味儿。老穆的心忍不住颤了一下。他一激动就有些结巴:“这、这叫我说啥好呢?”
  秀红说:“都街坊邻居住着,啥也别说了。”
  崔瘸子身上从来不多带钱,或者说也没那么多钱可带,也就是一百多块钱压兜,这会儿要拿出来,不是舍不得,而是拿不出手。他说:“老穆,你等着。”以前所未有的麻利动作摆开纸笔,泼墨挥毫,洋洋洒洒地写起来,画起来。那一刻,他的眼睛放光,屏息静气,下笔如有神助。他画的虎,虎虎有生气。他画的牡丹,生机盎然,溢彩流光。连他自己也说不清这究竟是怎么了,他仿佛只是在一个瞬间就走进了写和画的最好境界。画一张,他叫一声:“好!”画一张,他叫一声:“好!”仿佛进入一种癫狂状态,一声声为自己喝彩。
  秀红忍不住拍手,说:“瘸子,神了!你简直神了!”见瘸子额头上有汗大滴大滴地流下来,便用自己的手帕一次次为他擦汗,并低声劝着:“喝口水,歇歇再画。”崔瘸子好像没听见似的,理都不理。
  穆得水觉得他有些怪异,急忙上前拦着:“歇歇再画,看累坏了。”崔瘸子一把把他推到一边儿去。一直画到第九张,他感到力所不支,坐在凳子上喘息。
  穆得水说:“瘸子,你这是干啥?家里没米下锅了?”
  崔瘸子忍不住哈哈大笑:“傻憨儿!这些,全都归你!”
  第二天,崔瘸子没来。第三天,崔瘸子没来。秀红心里不踏实,若有所失,一遍又一遍到门口儿去张望。
  一声号啕!来报信儿的是穆得水。他的哭嚎声很低沉,像荒野里一匹受伤的狼。“崔瘸子死了,脑溢血。”
  送他的那天,大家伙儿都去了。如意酒馆歇业一天。
  崔瘸子死后,他的画价钱陡涨。可怜个小巷深处的凡高。有人找到穆得水,要买崔瘸子的那几张绝笔画,价钱开得可不低。可穆得水愣是不卖。他说:“留个念想儿吧。”
  作者简介:李汉平,国家一级作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文联专业作家。(现已退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学外语教师,《小说林》编辑等职。出版有长篇小说:《梦泪梦》《母亲江》《记忆门》《爱如死坚强》《富街》《大房子》《青春树》《教堂街》等。另有《一个真实的于凤至》《一个真实的萧红》等纪实文学出版。并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多篇。有作品获全国奖,有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有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流传海外。
其他文献
搬到新安小区没几天,闹心事就找上了我。确切地说,是噪音。  我本身有睡眠障碍,对声音特别敏感。我顶着黑眼圈,像猫一样竖着耳朵,寻找噪声的来处。几番折腾,终于发现,弄出噪声的是对门的邻居。  我是通过门上的猫眼认识对门邻居的。一个是中年女人,短发,衣着朴素;一个是十六七岁的姑娘,微胖,脑后梳着简单的马尾。至于她们姓什么,叫什么,那个中年女人做什么工作,一概不知。  说起猫眼,我有些汗颜。我没有窥视别
期刊
当泥土变成灰尘,当种子磨成面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还能最后剩下什么?这是当下原乡书写呈现出的针对中国乡村困境表达的焦虑。石也的小说《当泥土变成灰尘》表现出对乡村命运走向的深入思考。作品描写了因为修路拆迁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作家以民间立场从农民角度出发,讲述了当下中国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从一家人在拆迁事件中的命运转变,表现出乡村的历史进程中乡土观念的蜕变。  回望百年来中国乡土文学发
期刊
小灵儿无数次在梦中见过妈妈。  在梦里,小灵儿和妈妈特别亲。妈妈总是紧紧地抱着她,亲亲她,还像变戏法似的从她的背包里拿出好多红裙子和花裙子,都是在电视里见过的那些她最喜欢的裙子。  小灵儿从来没见过妈妈,她很想记住妈妈的模样,可是,妈妈的脸总是模模糊糊,就像一张曝了光的照片。她一着急,便会在梦中醒来。  小灵儿今年九岁。妈妈在她三岁那年谎称去城里打工,然后便杳无音信。爸爸到处找了一年多,后来,爸爸
期刊
老樊是我不折不扣的老同学。“老”到从小学到高中连补习加一块儿,12年都同处一教室,用他的话说连长高都是一起的。我们熟悉到彼此一开口,就知道对方用意。同学之情一直浓浓地延续到现在。那天他话锋一转,兴冲冲地说咱们小学同学也建个群吧?其他班热闹得都快上房揭瓦了。  我不冷不热:“分开快四十年了,有必要吗?”  “分开越久越有必要。”老樊跟了一个调皮表情图。  “嗯,随你便,到时拉我入群吧。”我漫不经心。
期刊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华兹华斯  一  我回到了雀儿林。  不错,雀儿林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也许,那里还有我的爹娘。但这不是我回雀儿林的理由,至少,这理由还不够充分。雀儿林养育了那么多的子孙,个个像鸟雀一样,一旦翅膀硬了,就使着劲儿往外飞。只要飞出来了,谁还愿意飞回去?  真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回雀儿林,是怎样回雀儿林的。虽说,在城里混得不太如意,生
期刊
师傅  第一次见师傅是在十二岁那年。我路过齐齐哈尔滨建筑公司动力站看见一位个子高大的人,头戴报纸糊的高帽,胸前挂着大牌子,手敲着铮明瓦亮的铜锣,边走边合辙押韵地念叨:“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我凑过去看一眼,牌子上写着:“大地主、大土匪李文玉”,再抬头看看那人,灰黑的脸上挺拔着正直的鼻梁。  富拉尔基实在是小,几年后我跟他的儿子成为同学,又过几年,我成了他的徒弟。师傅有俩绰号,
期刊
这是我的作品第二次上《小说林》,第一次上《小说林》是去年,也是小说,叫《三岔塆》。  好多年前,曾经在《小说选刊》的一篇创作谈里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发表的作者。我觉得这是一句大实话,至少适用于大多数的作者。我的小说写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写小说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渴望着自己的小说发表并被大眾接受。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陪伴我的童年的是饥饿和贫穷,而非祖母或母亲的故事——故事早
期刊
文孝兄的大写意花鸟,是那种靠笔墨功夫来体现作品成色的很传统、很正宗的画作,中规中矩中隐现着灵感与聪慧的火花,笔韵、笔趣无时不充盈在他的线条和色彩中。这些,我们都可以在他大量流传甚广的画作中感受和评价,不由不信水滴石穿的功到自成。是啊,他虽半道下海,但屈指也有三十年间,修道、悟道羽化为得道、老道,不仅成熟,且有大家风范。  其实,关于文孝兄的学艺、练艺,与大多数画家的艺术之路没什么区别,都是苦心孤诣
期刊
奶奶  我不知道奶奶年轻时候的样子。上个世纪30年代初闯关东来到东北的山东掖县农民的媳妇,也不可能会有一张年轻时候的照片。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就是一个满头银发,慈祥中又带有一丝威严的老太太。  至今,奶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五年了,但她的样子在我的记忆里仍十分清晰。奶奶个子不高,长着挺白净的一张瓜子脸,两只眼睛亮亮的挺有神,一头白发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无论是缝了多少次补了多少次的旧衣服,在她身上总
期刊
一  麻娘是我的干娘。  麻娘家的后园与我家的前园只隔了一道秫秸垒成的篱墙。坐在我家的前窗台上就能望见麻娘戴着老花镜坐在炕上做针线活儿。她也常从她家的后窗里探出那张落满麻痕的脸,与篱墙这边正在园子里薅草的母亲唠闲嗑。一天不见面她说:“呀!你家的黄瓜开花了。”三天不见面她又说:“呀!你家的倭瓜结纽了。”说话的时候她脸上的笑纹就埋在那浓密的麻痕里。  麻娘脸上的麻子是怎么落下的没有人知道,母亲说自从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