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语言本身,而且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候也会导致语言交流障碍。本文首先探讨了语言变化中两性语言表现的研究现状,然后具体论述了语言变化中两性语言表现的差异,最后通过案例应用明确了其应用情况。
关键词:语言变化 两性语言 差异
语言本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没有性别之分,但由于男女的社会分工、性格特色、生理特点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性别的烙印。在国外,有部分社会语言学家,专门研究语言与性别的关系[1-2]。著名语言学家Larsen-Freeman系统地把语法细分为三大板块,即,语形,语义,语用。这也使得广大语言教学工作者在跨入21世纪大门之后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种种文化现象[3-4]。本文系统而具体地分析并对比了男女两性在使用语言中所表现的差异,从而揭示了造成这种语言现象的种种原因,也提出了相关的应对之策。
一、语言变化中两性语言表现的研究现状
语言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歧视,然而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语言注定要受到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影响,而语言的变化反过来又忠实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有的语言包括一些与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词汇,难以翻译成其他语言或用其他语言解释[5]。同时两性语言不一定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也可以是无声的,比如肌肤的相互接触等都是两性语言[6]。很多学者认为两性英语作为外语的教育应该把两性文化差异的重点放在本土文化而不是英语主流文化上。教授语言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要看不要判,“入乡随俗”不仅对于英语学习者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英语母语人士同样适用。在处理两性文化差异的问题上,有学者也指出了“六注意,三尊重,两交流, 两协调的主张[7]。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把英语作为世界语言来教授时,必须注意:重视本土文化;重视当地老师;采取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8]。其实在女性文学出现之前的男性作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性别歧视的影子。尤其是英语文学复兴以前。比如说英国文学中: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狄更斯的几部代表作等。
二、语言变化中两性语言表现的差异
男女两性分属不同的性别亚文化群体,其语言模式及交际风格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和性别亚文化的共同影响。比如同时英语代名词中,很多名词如果是男士都有比较高级别的意思,而女士没有,或者是较低级别的意思。bachelor -spinster(单身男生,学士)-(单身女士,纺织女工)master -mistress(男主人,硕士)-(女主人,情妇)wizard-witch(巫师,奇才)-(女巫)governor -governess统治者 - 女家庭教师[9]。
最近对美国公立学校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教育中存在一种男孩比女孩更受偏爱的文化偏见。据研究人员反映,这种偏爱是无意的,不知不觉的,但它确实存在,并每年都在影响着数百万计学生的生活。为了研究在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偏爱,夫妇俩录制了教师在上课时的情形。许多认为无性别偏爱的教师惊奇地发现他们竟是那样地偏心。从幼儿园到研究生课堂,都可以看到教师请男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远多于女生。这对学习过程有着巨大影响,因为总的来说,那些积极课堂的参与者对学习更加乐观有自信,并能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与男生相比女生处于次要地位[10];有一项研究表明让学龄前儿童看一幢房子的图片,然后让她们说出家里允许让她们走多远,这时男孩子所指的范围要比女孩子大得多,女孩子指出的范围很有限, 而且离家很近。女孩们不像男孩那样受到鼓励去发展求知欲和动手能力,这些正是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有用的;对女孩的教育使她们对自己家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而且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优良品格和循规蹈矩加以认可。这类教育从家庭一直延续到课堂。于是,在课堂里女孩常常更依赖教师,更注重的是作业形式和整洁而不是内容,更在乎他们所给的答案是否正确而不在乎智力方面的独立自主以及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教育过程占据了孩子除睡眠以外的大部分时间,社会则通过这一过程加强了它固有的价值观,并按其传统的、希望的模式造就了不同性别的人[11]。
三、语言变化中两性语言表现差异的应用
礼貌原则是语言变化中两性语言表现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对操同一语言不同性别的语用差异进行关注和研究,其在英语中重要的表现差异如下:
(一)策略准则
在请求方面,女性一般非常客气,如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 do me a small favor。女性还常用please 一词,而男性表示请求的礼貌程度一般比女性弱。
(二)慷慨准则
慷慨准则实际上和策略准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女性会说: Would you do me a favor to take the bas。而男性一般不说如此客气的话。
(三)赞扬准则
赞扬准则是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如在恭维语方面女性比男性使用得频繁。过半数以上的恭维语是被女性使用的。女性的恭维语主要是为了礼貌和求得同交际另一方的“平等性”关系,这一点同男性恭维语是为了表示好感的涵义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生恭维女生的外套好看,女生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这是一种经典的文化现象:西方人习惯于通过接受对方的赞扬来给对方面子。在语言学当中,这种现象称之为“语对”,这个对话适用于“恭维——接受”的情况。中国人表达的方式却截然不同,我们一般通过拒绝对方的赞扬来给别人面子,使用的是“恭维——拒绝”。
(四)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是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 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这个准则同赞扬准则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基于不同的视角而已。
(五)赞同准则
赞同准则是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量不用通性代词he,除了明确地指代一个男性人物时,都要设法避免使用之。可以根据语境需要,选用下列替换方式:(1)采用复数形式。(2)用we/us/our改写原句。
参考文献
[1]白解红 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2]李绍山 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李银河 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宋海燕 性别原型及其在两性言语交际能力中的反映[J].外国语,2008,2
[5]沈奕斐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许力生 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 外国语,2007,2
[7]张岩冰 女权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8]许力生 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2008,1:47-49
[9]张倩 年轻人日常会话中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4:58-60
[10]赵蓉晖 语言与性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5-47
[11]周裕新 现代女性心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14-116
关键词:语言变化 两性语言 差异
语言本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没有性别之分,但由于男女的社会分工、性格特色、生理特点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性别的烙印。在国外,有部分社会语言学家,专门研究语言与性别的关系[1-2]。著名语言学家Larsen-Freeman系统地把语法细分为三大板块,即,语形,语义,语用。这也使得广大语言教学工作者在跨入21世纪大门之后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种种文化现象[3-4]。本文系统而具体地分析并对比了男女两性在使用语言中所表现的差异,从而揭示了造成这种语言现象的种种原因,也提出了相关的应对之策。
一、语言变化中两性语言表现的研究现状
语言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歧视,然而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语言注定要受到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影响,而语言的变化反过来又忠实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有的语言包括一些与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词汇,难以翻译成其他语言或用其他语言解释[5]。同时两性语言不一定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也可以是无声的,比如肌肤的相互接触等都是两性语言[6]。很多学者认为两性英语作为外语的教育应该把两性文化差异的重点放在本土文化而不是英语主流文化上。教授语言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要看不要判,“入乡随俗”不仅对于英语学习者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英语母语人士同样适用。在处理两性文化差异的问题上,有学者也指出了“六注意,三尊重,两交流, 两协调的主张[7]。还有学者进一步提出把英语作为世界语言来教授时,必须注意:重视本土文化;重视当地老师;采取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8]。其实在女性文学出现之前的男性作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性别歧视的影子。尤其是英语文学复兴以前。比如说英国文学中: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狄更斯的几部代表作等。
二、语言变化中两性语言表现的差异
男女两性分属不同的性别亚文化群体,其语言模式及交际风格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和性别亚文化的共同影响。比如同时英语代名词中,很多名词如果是男士都有比较高级别的意思,而女士没有,或者是较低级别的意思。bachelor -spinster(单身男生,学士)-(单身女士,纺织女工)master -mistress(男主人,硕士)-(女主人,情妇)wizard-witch(巫师,奇才)-(女巫)governor -governess统治者 - 女家庭教师[9]。
最近对美国公立学校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教育中存在一种男孩比女孩更受偏爱的文化偏见。据研究人员反映,这种偏爱是无意的,不知不觉的,但它确实存在,并每年都在影响着数百万计学生的生活。为了研究在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偏爱,夫妇俩录制了教师在上课时的情形。许多认为无性别偏爱的教师惊奇地发现他们竟是那样地偏心。从幼儿园到研究生课堂,都可以看到教师请男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远多于女生。这对学习过程有着巨大影响,因为总的来说,那些积极课堂的参与者对学习更加乐观有自信,并能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与男生相比女生处于次要地位[10];有一项研究表明让学龄前儿童看一幢房子的图片,然后让她们说出家里允许让她们走多远,这时男孩子所指的范围要比女孩子大得多,女孩子指出的范围很有限, 而且离家很近。女孩们不像男孩那样受到鼓励去发展求知欲和动手能力,这些正是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有用的;对女孩的教育使她们对自己家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而且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优良品格和循规蹈矩加以认可。这类教育从家庭一直延续到课堂。于是,在课堂里女孩常常更依赖教师,更注重的是作业形式和整洁而不是内容,更在乎他们所给的答案是否正确而不在乎智力方面的独立自主以及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教育过程占据了孩子除睡眠以外的大部分时间,社会则通过这一过程加强了它固有的价值观,并按其传统的、希望的模式造就了不同性别的人[11]。
三、语言变化中两性语言表现差异的应用
礼貌原则是语言变化中两性语言表现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对操同一语言不同性别的语用差异进行关注和研究,其在英语中重要的表现差异如下:
(一)策略准则
在请求方面,女性一般非常客气,如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 do me a small favor。女性还常用please 一词,而男性表示请求的礼貌程度一般比女性弱。
(二)慷慨准则
慷慨准则实际上和策略准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女性会说: Would you do me a favor to take the bas。而男性一般不说如此客气的话。
(三)赞扬准则
赞扬准则是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如在恭维语方面女性比男性使用得频繁。过半数以上的恭维语是被女性使用的。女性的恭维语主要是为了礼貌和求得同交际另一方的“平等性”关系,这一点同男性恭维语是为了表示好感的涵义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生恭维女生的外套好看,女生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这是一种经典的文化现象:西方人习惯于通过接受对方的赞扬来给对方面子。在语言学当中,这种现象称之为“语对”,这个对话适用于“恭维——接受”的情况。中国人表达的方式却截然不同,我们一般通过拒绝对方的赞扬来给别人面子,使用的是“恭维——拒绝”。
(四)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是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 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这个准则同赞扬准则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基于不同的视角而已。
(五)赞同准则
赞同准则是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量不用通性代词he,除了明确地指代一个男性人物时,都要设法避免使用之。可以根据语境需要,选用下列替换方式:(1)采用复数形式。(2)用we/us/our改写原句。
参考文献
[1]白解红 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2]李绍山 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李银河 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宋海燕 性别原型及其在两性言语交际能力中的反映[J].外国语,2008,2
[5]沈奕斐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许力生 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 外国语,2007,2
[7]张岩冰 女权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8]许力生 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2008,1:47-49
[9]张倩 年轻人日常会话中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4:58-60
[10]赵蓉晖 语言与性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5-47
[11]周裕新 现代女性心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