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体”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同时也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体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进取心和乐观心态的形成。本文通过深度挖掘“苏派”新课改优势,增进小学体育活力教育,来提高育人品质,逐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
关键字:小学体育;课改;活力教育
【分类号】G623.8
一、引言
“苏派”新课改概念的提出和实施,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崭新途径。新课改提出了教学内容要精简、教学结构要洗练,教学方法要简捷,教学节奏要明快的具体指导思想。[1]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塑造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教育主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个人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争取体育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二、从实际教学出发,发掘小学体育教育新主题
(一)体育教育新主题,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历来被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新课改的深入执行,将体育教育从传统的“健身”提到“强心”的高度。在教学新主题的开发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特点,制定相应的“心身双健”教学新模式。[2]
在完成一般性体育课程设置的同时,加入崭新的体育教学元素,开展竞技性团队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例如:在学生体育教学中很受欢迎的“丛林射击”,就以游戏与竞技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孩子们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二)体育教育新课题,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社会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的正能量值。在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教学中,“挑战起跑线”这一课题,可以增强学生抗压、减压、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挑战起跑线”在强度适中的训练中,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挑战自己的耐受力和爆发力。不少学生通过这项训练,在生活和学习态度上都有了很大改观,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改变以往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消极态度,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增强体育教育的参与性,加大体育人才的发掘培养
(一)运动参与,体育教育的首要基础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在后天教育中,教育者或家长都在有意无意中压抑孩子的这种天性,甚至有些家长会认为,活跃的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这些错误的观念已经在实际教学中逐渐被纠正。
全面推行新课改体育教育,就是要鼓励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健康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增强,形成有秩序有规律的运动习惯,从而纠正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懒散、拖沓、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二)运动技能,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
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对于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并重点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以增强。在针对性“体育人才”的发掘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本身素质优势,有目的进行强化训练,争取发掘好苗子,输送高素质体育人才。
四、开展开放式、多样式的新型体育教学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方设计开放式、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避免学生因为课型枯燥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
(一)多元化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新鲜感
小学阶段,学生肢体活动比较活跃,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完成不同的体育教学项目。每堂课的内容尽量做到多样化,以安排三到五个训练项目为宜。而且要掌握每个项目的锻炼时间,形成紧凑式教学模式,时刻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参与热情。
在进行常规训练的同时,更要以不同训练方式切入,例如在进行50米短跑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姿势起跑、往返跑、接力跑、跨越障碍跑等方式进行,学生在多形式训练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会相应提高。
(二)在游戏中完成体育教学内容
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反响良好。在游戏中完成各种锻炼项目,也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相应机能,例如推火车、排队游戏、接力跑等形式,都带有浓厚的游戏色彩。
在这些趣味性的游戏运动中,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直接,游戏式体育教学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有利于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可谓一举两得。
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苏派新课改的重大突破。在教学手段的创新中,可以利用视觉、听觉以及高科技教学设备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视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成果,是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活泼、更加深入。
(一)充分利用视觉效应
视觉是人与外界达成交流的第一窗口,利用视觉效应开展教学,可以在形象、逼真而又美观的视觉条件下,完成对课业的新认识。教师可以把活动场地、活动项目以图片形式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授课意图。利用视觉效应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刺激学生的良好的求知欲望。
(二)充分利用听觉变换促进教学成果
听觉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除了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哨音外,还可以通过鼓点、音乐等方式加强学生动作的一致性和整体协调性。例如在学生学习新动作的时候,适当的加入音乐作为引导,可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同时更容易跟上节奏。在比赛进行中用锣鼓等道具来渲染、增强比赛氛围,不但能为学生助威加油,而且还可以促成学生更为愉悦的学习体验。
七、结论
“苏派”教学研究改革,是国内固有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以苏派教育风格融入到小学体育教育中,可以在简约、清新、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下,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苏派教育研究的提倡和应用,对教学工作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参照模式。[4]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苏派教育的灵动质朴和丰富内涵,可以使体育教学研究更为深入,教学模式更加新颖,教育成果更为显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增进小学体育活力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瞿淑芳.《当今教育热点问题探索》2009(03).
[2]孟晓东.《苏派教学”探微》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0(5).
[3]李如密.《教学流派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0.
关键字:小学体育;课改;活力教育
【分类号】G623.8
一、引言
“苏派”新课改概念的提出和实施,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崭新途径。新课改提出了教学内容要精简、教学结构要洗练,教学方法要简捷,教学节奏要明快的具体指导思想。[1]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塑造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教育主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个人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争取体育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二、从实际教学出发,发掘小学体育教育新主题
(一)体育教育新主题,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历来被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新课改的深入执行,将体育教育从传统的“健身”提到“强心”的高度。在教学新主题的开发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特点,制定相应的“心身双健”教学新模式。[2]
在完成一般性体育课程设置的同时,加入崭新的体育教学元素,开展竞技性团队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例如:在学生体育教学中很受欢迎的“丛林射击”,就以游戏与竞技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孩子们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二)体育教育新课题,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社会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的正能量值。在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教学中,“挑战起跑线”这一课题,可以增强学生抗压、减压、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挑战起跑线”在强度适中的训练中,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挑战自己的耐受力和爆发力。不少学生通过这项训练,在生活和学习态度上都有了很大改观,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改变以往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消极态度,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增强体育教育的参与性,加大体育人才的发掘培养
(一)运动参与,体育教育的首要基础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在后天教育中,教育者或家长都在有意无意中压抑孩子的这种天性,甚至有些家长会认为,活跃的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这些错误的观念已经在实际教学中逐渐被纠正。
全面推行新课改体育教育,就是要鼓励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健康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增强,形成有秩序有规律的运动习惯,从而纠正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懒散、拖沓、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二)运动技能,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
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对于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并重点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以增强。在针对性“体育人才”的发掘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本身素质优势,有目的进行强化训练,争取发掘好苗子,输送高素质体育人才。
四、开展开放式、多样式的新型体育教学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方设计开放式、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避免学生因为课型枯燥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
(一)多元化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新鲜感
小学阶段,学生肢体活动比较活跃,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完成不同的体育教学项目。每堂课的内容尽量做到多样化,以安排三到五个训练项目为宜。而且要掌握每个项目的锻炼时间,形成紧凑式教学模式,时刻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参与热情。
在进行常规训练的同时,更要以不同训练方式切入,例如在进行50米短跑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姿势起跑、往返跑、接力跑、跨越障碍跑等方式进行,学生在多形式训练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会相应提高。
(二)在游戏中完成体育教学内容
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反响良好。在游戏中完成各种锻炼项目,也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相应机能,例如推火车、排队游戏、接力跑等形式,都带有浓厚的游戏色彩。
在这些趣味性的游戏运动中,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直接,游戏式体育教学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有利于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可谓一举两得。
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苏派新课改的重大突破。在教学手段的创新中,可以利用视觉、听觉以及高科技教学设备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视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成果,是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活泼、更加深入。
(一)充分利用视觉效应
视觉是人与外界达成交流的第一窗口,利用视觉效应开展教学,可以在形象、逼真而又美观的视觉条件下,完成对课业的新认识。教师可以把活动场地、活动项目以图片形式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授课意图。利用视觉效应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刺激学生的良好的求知欲望。
(二)充分利用听觉变换促进教学成果
听觉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除了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哨音外,还可以通过鼓点、音乐等方式加强学生动作的一致性和整体协调性。例如在学生学习新动作的时候,适当的加入音乐作为引导,可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同时更容易跟上节奏。在比赛进行中用锣鼓等道具来渲染、增强比赛氛围,不但能为学生助威加油,而且还可以促成学生更为愉悦的学习体验。
七、结论
“苏派”教学研究改革,是国内固有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以苏派教育风格融入到小学体育教育中,可以在简约、清新、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下,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苏派教育研究的提倡和应用,对教学工作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参照模式。[4]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苏派教育的灵动质朴和丰富内涵,可以使体育教学研究更为深入,教学模式更加新颖,教育成果更为显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增进小学体育活力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瞿淑芳.《当今教育热点问题探索》2009(03).
[2]孟晓东.《苏派教学”探微》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0(5).
[3]李如密.《教学流派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0.